两江评 | 从贵州山火看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月22日下午,贵州省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指挥部通报:2024年2月10日至21日,贵州221起森林火情目前均已扑灭。已核实为森林火灾的11起,造成人员伤亡2人,详细受灾损失正在调查统计中。武警、消防、森防、专业救援队伍及社会救援力量出动730队次,累计投入9200余人、近4万台(套、件)装备参与森林火灾扑救,发动基层党员干部、民兵、群众及志愿者1.5万余人。
这组数据让大家知道,原来,春节以来,贵州人民打了一场大仗。不过,差不多是在火势得到基本控制之后,#贵州山火才冲上热点,众多媒体、自媒体纷纷感叹:对不起,贵州烧了几天我们才关注到;应该给予山火更多关注。
多起严重的山火,各方救援力量的连续作战,各地团结暖心的驰援……网上没刷到,新闻滞后热,当救援人员与大火英勇战斗的时候,很多网民却在吃瓜“秦朗作业本丢了”“女教师出轨16岁学生”“减肥100斤”……为何此次贵州山火被其他一些热点话题遮蔽,有两个问题值得反思:其一,针对信息茧房现象,算法推送带来了哪些问题?其二,什么是真正值得关注的新闻?为什么“新黄色新闻”会泛滥?
问题一:什么是信息茧房?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桑斯坦给“信息茧房”的定义为“互联网用户在海量信息中以个人喜好选择性地接触感兴趣的信息,排斥与筛出所有不喜欢的东西,长此以往形成‘信息茧房’”。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面前,“信息茧房”现象,让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新闻,被其他一些价值很低甚至低俗无聊的热点盖住了,基于自然热点与圈层化的热搜榜单,产生“流行度偏差”,其“罪魁祸首”是算法。
流量为王的全民娱乐时代,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成为头条,登上热榜。那么,到底是谁在炮制这类热搜话题?流量为王是罪魁祸首。大众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内容很大程度被平台决定,基于算法的推荐与引导,导致“看我想看”“听我想听”无穷循环,具有泛娱乐化流行元素的热点愈热,未上热搜榜单的信息只能获得较少被推荐或展示的机会,造成“马太效应”,于是每个人活在手机里专属自己的那片天,“日常琐事”“花边新闻”“鸡毛蒜皮”占据了我们的日常,乱带节奏,甚至被带入坑,让很多人视野变窄等等。
问题二:我们应该关注怎样的新闻?类似贵州山火这样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新闻,值得全民关注。从滞后才热的新闻内容看,大山被熊熊大火燃烧,火情让人揪心。两人参与救援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让人痛心不已;“一排排武警战士迎火而上”“当地群众自发协助救援”……每一个逆行奔跑的身影都令人动容。从损失来看,贵州山区是中药资源库,这场山火使其受损严重;从通报的火灾原因看,丢烟头、上坟祭拜等引发山火让人气愤。蚁穴致堤溃,小处不随便,山火常识需要普及,安全警钟需要长鸣……多一份关注,多一份知晓,多一份支援,多一份教训吸取,这样的悲剧就会少些,更少些。
如今,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些内容肤浅却有煽动性、博人眼球的“新闻”,被称为“新黄色新闻”。在贵州山火倍需关注的前几天,全网在讨论什么?明星减肥、球星道歉、厕所捡作业、女老师出轨……这些“新黄色新闻”占据了传播公共资源池,摆烂、卖惨、打情、骂俏,不断带来话题和曝光,破事烂事都在吃流量红利……
如何避免传播生态链“劣质内容”挤占“优势资源”,吃瓜花絮遮蔽公众视线?于官方,应对算法推荐技术发展进行更有力的调控引导,加强平台管理,包括对某些恶意炒作、收割“带血流量”的事件,实施严惩,对网民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民众信息甄别能力,媒体识读能力。于平台,要加强社会责任感,加大正能量信息传播;于网民个体,则应有意识地培养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面对信息茧房,我们不能“作茧自缚”,而需要“破茧而出”,努力让自己处于一个“正向舒适的能量场”中。
作者:杨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