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评 | 为平安重庆建设赋予新内涵
平安,是一座城市最亮丽的名片,最厚重的底色。一份直抵人心的安全感,能让人建立起面向未来的稳定预期,激发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无限潜能。
刑事、治安警情分别同比下降17%、10.1%,全市群众安全感达98.77%……近日召开的平安重庆建设大会,用一连串成绩,集中展示了2023年来平安重庆建设、政法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给人一份沉甸甸的安全感。
但我们也要清楚看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平安”有了新的内涵,全面托起人民的安全感,需要城市治理者树立“大安全观”,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机制,开创平安重庆建设新局面。
威胁的来源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在社交网络普及之前,我们所面临的潜在威胁,主要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接触。现在,网络空间成为了安全威胁的重要来源,一方面人与人之间更容易通过网络产生现实连接,另一方面,网络信息也会通过群体效应对人造成直接伤害,比如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等。此外,信息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也变得日趋复杂,网上各类虚假有害信息威胁着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近年来,网络电信诈骗不断迭代更新,呈现出集团化、跨境化、链条化、产业化态势,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安全感。在技术的普及下,新的威胁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人民对安全的要求变得更高。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是被最多关注的两个安全层面。随着扫黑除恶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重庆社会大局持续保持稳定,人民对于人身安全的感知变得更为细小,比如以前关注的可能更多是“刑事案件发生的频率”“晚上走在大街上安不安全”,现在是“小区健身设施是否安全”“独居老人几天不出门有没有人发现”,社会治安的主要侧重面从防止犯法逐渐转移到基层矛盾纠纷、公共安全隐患等方面;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民对于物质安全的理解可能更多聚焦于财产安全不受侵犯,随着生活水平和法治水平的健全,物质上的安全感变为财物价值的保持,以及未来收入的可持续性。社会安全形势全面提升,是可喜的变化,但平安重庆建设的新阶段也面临着新的课题。
应对新挑战,需要新的思路和举措。安全威胁网络化,治理也要相应体现出相应的特征。具体来说,要健全网上风险巡查处置机制,严打网络违法犯罪,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等重点群体加强保护,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完善网络舆情研判处置机制;面对人民对于安全的更高要求,要用好新的工具,以数字重庆建设为抓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数字化在公共安全方面的运用,比如扩大对于社会公共区域的安全监测,对监控定位高空抛物、独居老人多日未出等情况做出智慧研判等;要用好新的机制,持续拓展“141”基层智治体系实战效果,打造群防群治、联防联控新格局,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水平。
在物质上为人民提供安全感,要在保值与稳增长两方面发力。具体来说要把握好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和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法治水平,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用高质量服务为各类企业增强发展信心,促进人民收入稳步增长。
一座能给予人安全感的城市,无疑会让人有更多归属感。我们期待重庆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平安重庆建设大会会议精神,完善处理突发事件的联动机制,在城市生活的细微处织密城市治理的“针脚”,把保护的大伞延伸到更多的层面,全面托起人民的安全感。
作者:杨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