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保护法实施三周年 |重庆: 156、50、952 长江万州段三年守护写下“数字密码”
初春虽至,万州的清晨依然带着寒意。江岸边,偶有晨练的人对着宁静的江水喊上一嗓子,江面上倒映出的人影,清晰可见轮廓。
此时,江面上尚且船只寥寥,万州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三大队队长邓飞却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和队友们一同,像往常一样,来到江岸对沿江水域进行巡查。
“相比于以前,我们现在的工作可是‘轻松了不少’。”邓飞打趣说道。这份轻松,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以下简称“《长江保护法》”)2021年3月1日正式实施后。三年来,长江万州段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大幅减少,人们对长江生态保护的意识也正在日益成熟。
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万州段已发现水鸟156种,鱼类种群由之前的30种增加至50多种,长江沿线的生态底色更加亮眼。
执法“底气更足”
持续强化执法监管力度
“毫无疑问,《长江保护法》让我们基层执法人员保护长江的底气更足了!”邓飞说。
2022年4月10日,万州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依据《长江保护法》,处理了一起向长江开放水域投放非本地物种的案件。
“接到市民举报,我们在万州区战备码头水域现场查获一起向长江投放泥鳅的事件,整整24箱(每箱60斤),且都来源于广东。”邓飞告诉记者,当事人在向长江投放16箱泥鳅后,被执法人员发现并制止。
“向长江投放非本地物种种质资源,会对长江水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长江保护法》中,对此类事件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第四十二条第三款“禁止在长江开放水域养殖、投放外来物种或者其他非本地物种种质资源”之规定,当事人构成“向长江开放水域投放非本地物种种质资源”的违法行为。万州区农业农村委对当事人作出罚款10000元的行政处罚。
这是重庆市持续强化执法监管的缩影。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了解到,三年来,全市累计查办涉渔行政案件5100余件,侦破刑事案件1780余起,取缔禁捕水域“三无”船舶3000余艘,整改市场涉渔突出问题7400余个。
随着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发案率从2020年53%下降至2023年9.7%。
“如今的万州,江水更清、岸线更美,鱼儿也更多了。”邓飞说,有了这份底气,对未来就更充满期待。
爱江观念“更深”
“捕鱼人”变身“护鱼人”
万州,是推窗见江的城市。邓飞,是喝着江水长大的孩子,
对长江,他总有种难以言表的情愫。
“从小,只要学到和长江有关的诗句,都觉得挺骄傲的,每首都念得很认真。”从事渔政工作,让他更是担起了一份保护长江的责任。
近30年的从业经历,也让他对《长江保护法》有着深刻的体会。正如他而言,实施三年后,《长江保护法》逐步深入人心。
除了打击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外,普法,也是邓飞和队友们的日常主要工作。
在他们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市民了解到长江生态保护的积极意义。三年来,万州952位渔民也“上岸”开启了新生活,其中不少人更是转业成为护渔员,从“捕鱼人”变为了“护渔人”。
今年49岁的熊姚元便是其中之一。作为老渔民,他亲身经历过“晚上归来鱼满舱”的丰收时刻。三年前,随着长江“十年禁渔”和《长江保护法》的实施,熊姚元结束了他25年的渔民生涯,和其他渔民一道“上岸”。
“爷爷和爸爸都是渔民,小时候跟着大人一起去江边玩耍,那时候鱼虾多得戳腿,随便拿个网子都能捞一盘鱼虾。”熊姚元告诉记者,但从2010年左右开始,因为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原因,长江渔业资源开始枯竭,渔民捕到的鱼不仅越来越少,个头也越来越小,一些珍稀鱼类更是难得一见。
“这些年,我们向长江索取了这么多,也该为它做点贡献了。”生在江边、长在江边,熊姚元特别希望长江能像以前一样充满生机。
抱着这份信念,他和其他14名退捕渔民重返了长江江面,和执法队员一起负责处置非法捕捞和违规垂钓等行为。
像熊姚元一样的“长江守护者”,在重庆还有许多。正是他们的努力,长江上游(重庆段)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变化已初显成效。
2021年以来,重庆市长江流域监测到130余种鱼类,水生生物多样性呈现恢复趋势,长江监测鱼类较禁捕前增加13种,资源量增长147%。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已连续7年保持为Ⅱ类,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看着长江水质和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再苦再累都值得。”邓飞感慨,“能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我感到非常自豪。”
时间将近9时,江边的行人渐渐多起来。初春的阳光星星点点洒在江面,微风阵阵,波光粼粼,“邓飞”和“熊姚元”们开始忙碌。微寒的2月,也有明媚的阳光暖人心脾。
华龙网 王旭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