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公安分局推进“助企警务联络官”机制,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区分局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融入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立足产业园区众多、重点企业密集、总部经济汇聚实际,将“企业所需”与“公安服务”精准匹配,推出一揽子“矩阵式”助企、安企、惠企的警务服务举措。
在重塑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举措、前移服务重心、部门多跨协同等方面狠下功夫,创新推出、纵深推进“助企警务联络官”机制。机制运行以来,渝中区公安分局经济犯罪侦查支队深入辖区各企业,排查掌握企业风险,为企业送法律、送建议、送防范、送安全,打好便企利民“组合拳”,搭建亲清警企“连心桥”,严打涉企违法犯罪,全力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助企警务联络官”聚焦零距离沟通、多维度服务、全方位护航,政府各部门“保姆式”“店小二式”的服务,更好地呵护企业在渝中成长,促进渝中经济高质量发展。
“助企警务联络官”机制是渝中公安指派民警与辖区重点企业建立双向联系,依托助企警务联络站常态化开展助企惠企活动的一种新型警务工作机制。
通过健全“一企一警”联络机制、建立“助企帮帮团”微信群、推行“助企日”便企活动、深化“警快办”推广运用、建立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建立企业诉求收集反馈机制、强化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实行矛盾纠纷分级调解、深化企业安全宣传和法治培训、加强企业周边治安和交通管理等10项举措,将“企业所需”与“公安服务”精准匹配,切实“畅通道、化矛盾、控发案、优服务、助发展”,探索实践新时代公安机关“枫桥经验”企业版。
以“三变”为牵引,进一步加强服务企业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全力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变“一元管理”为“多元共治”以整体理念重塑服务体系
一是“一股力”打造警务体系。搭建“3+13+79”运行架构,建立以经侦支队牵头的“助企警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利企服务中心”3个中心,以派出所辖区为单位建立助企警务联络站13个,以社区为单元设置助企警务联络官79个,以79个社区民警发动凝聚全局警务资源,全局各警种部门切实拧成一股绳,聚成一股力,形成“以点带面、以点串线”的助企警务工作体系,有效解决助企工作条块分割、信息不通、协调不畅、合力不足等问题。机制运行以来,收集企业需求建议720余条,解决企业发展难题640余个。
二是“一程序”促成部门联动。依托“助企直通车”微信小程序,打通“助企警务联络官”机制与“助企帮帮团”的区级部门多跨协同线上渠道,面对全区重点企业开设统一的线上反映窗口,确保区级相关部门之间有机衔接、高效联动,解决部分企业诉求找不到部门、不知道找哪个部门的难题。截至目前,注册企业1900余家,设置政策咨询、预约办证、法治宣教、助企动态等功能模块,全部流程线上操作实现“数据多跑腿、企业少跑路”。企业依托“助企直通车”小程序,自主申报基础信息1695条,上报矛盾纠纷270余起,回应企业建议243次,解决企业诉求137次,开展联合巡逻5400余次,聚焦全方位护航,巡防质效进一步提升,涉企风险进一步降低,全面提升渝中公安助企服务效能,全力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三是“一闭环”压紧压实责任。落实“情况收集——问题上报——交办落实——办结反馈”,形成工作闭环,并逐项追踪管理、盯办落实,有效解决企业诉求“回复慢、落实难”“重回复、轻落实”等难题。
变“工作视角”为“服务视角”以满意导向创新服务举措
健全完善“一企一警”常态联络机制,原则上,1名助企警务联络官“一对一”联络重点企业不少于3家,目前已与1900余家企业建立“一对一”常态联络机制。建立“助企帮帮团”微信群156个,解答企业咨询910余次,并定期发布安全知识、政策法规、警示案例,广泛宣传市公安局“警快办”APP。
同步走访企业1900余家,开展企业安全宣传360余次,预防经济犯罪宣传5700余人次,开展企业安全检查指导180余次,组织金融单位安全演练86次。今年以来,参与“助企接待日”4次,切实助推法制宣传、反诈宣传、“一标三实”信息采集等重点工作。
变“尽职应对”为“主动出击”以企业安全前移服务重心
一是联络渠道更畅通。发挥助企警务联络官职能作用,开展“走访纳谏”。
二是防范宣传更深入。组织开展送法上门、送教上门,加强企业员工安全培训,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安全保卫制度,进一步加强反诈宣传、涉企犯罪预警防范宣传等。
三是矛盾调处更细化。充分发挥助企警务联络站前置优势,全面排查化解涉企矛盾纠纷,不属于公安机关事项的,协调街道、司法等部门共同处置,共化解涉企矛盾纠纷230余起。四是巡逻防控更精准。针对企业周边治安和交通,开展常态化巡防,落实24小时视频巡查,及时妥善处置影响企业正常运转的案事件,净化企业周边治安环境。今年以来,针对重点企业区域开展交通巡逻1465次,重点企业周边110刑事警情同比下降45.7%。目前,渝中公安破获涉企违法犯罪案件13起,挽回企业经济损失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