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渝论 | 培育新质生产力 塑造发展新优势
在现代化新重庆的建设征途上,期待重庆调动组织各方力量,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竞争力,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持久动力。

【地评线】渝论 | 培育新质生产力 塑造发展新优势

来源:华龙网2024-02-29

近年来,重庆市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抓紧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迭代升级未来产业发展,系统布局和重塑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至关重要,关乎重庆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重庆应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强劲创新动力。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庆有资源有禀赋,应有所为。加快培育发展引领转型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建好用好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才能提速提效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引育、创新成果转化。为加快推动科创资源向产业集聚,重庆不仅布局建设重庆实验室,还在积极创建轻金属、卫星互联网应用、页岩气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企业牵头、产学研协同的17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形成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4个国家高新区带动、12个市级高新区支撑的发展格局。

去年,重庆市九龙坡、巴南、涪陵、大足、綦江的5个产业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需要探索关键技术有组织攻关,在这方面,重庆实施的“5+8”重大(重点)专项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共布局关键技术311项,总投资达到39.8亿元,其中财政投入6.36亿元,带动社会投入33.44亿元,这些原创性、引领性重大成果的涌现,既彰显了重庆市科技创新的“硬核”力量,也体现了重庆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有组织攻关新模式所取得的积极成效。

此外,重庆通过“双倍增”行动,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助力重庆培育打造“新质生产力”。足见,在新质生产力领域,重庆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在人才、技术、资本,以及市场规模、产业体系、创新生态等方面,重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大有可为,应有所为。

各方协同发力,加快形成和释放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和释放新质生产力,还离不开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辟科研成果转化“快车道”,加快重大科研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步伐,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发展增添新活力。长期以来,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给方,企业则是科技成果的重要需求方,但两者未能实现精准对接,存在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供给与企业和产业需求失衡,使得科技成果转化受到供给不到位和需求不充分的双重制约,未能充分形成和释放新质生产力。推动更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快形成和释放新质生产力,需要各方协同发力切实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地方政府要当好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红娘”,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促进科研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推动优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不能置身事外。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重庆市各大高等院校也要抓住机遇,着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产业的紧密合作,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不断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重庆市企业也要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主动承接科研成果,切实助力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现代化新重庆的建设征途上,期待重庆调动组织各方力量,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竞争力,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持久动力。

作者:路漫漫(江北区)

分享
新浪微博

【地评线】渝论 | 培育新质生产力 塑造发展新优势

2024-02-29 06:00:00 来源:

近年来,重庆市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抓紧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迭代升级未来产业发展,系统布局和重塑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至关重要,关乎重庆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重庆应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强劲创新动力。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庆有资源有禀赋,应有所为。加快培育发展引领转型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建好用好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才能提速提效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引育、创新成果转化。为加快推动科创资源向产业集聚,重庆不仅布局建设重庆实验室,还在积极创建轻金属、卫星互联网应用、页岩气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企业牵头、产学研协同的17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形成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4个国家高新区带动、12个市级高新区支撑的发展格局。

去年,重庆市九龙坡、巴南、涪陵、大足、綦江的5个产业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需要探索关键技术有组织攻关,在这方面,重庆实施的“5+8”重大(重点)专项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共布局关键技术311项,总投资达到39.8亿元,其中财政投入6.36亿元,带动社会投入33.44亿元,这些原创性、引领性重大成果的涌现,既彰显了重庆市科技创新的“硬核”力量,也体现了重庆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有组织攻关新模式所取得的积极成效。

此外,重庆通过“双倍增”行动,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助力重庆培育打造“新质生产力”。足见,在新质生产力领域,重庆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在人才、技术、资本,以及市场规模、产业体系、创新生态等方面,重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大有可为,应有所为。

各方协同发力,加快形成和释放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和释放新质生产力,还离不开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辟科研成果转化“快车道”,加快重大科研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步伐,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发展增添新活力。长期以来,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给方,企业则是科技成果的重要需求方,但两者未能实现精准对接,存在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供给与企业和产业需求失衡,使得科技成果转化受到供给不到位和需求不充分的双重制约,未能充分形成和释放新质生产力。推动更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快形成和释放新质生产力,需要各方协同发力切实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梗阻”。地方政府要当好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红娘”,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促进科研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推动优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不能置身事外。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重庆市各大高等院校也要抓住机遇,着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产业的紧密合作,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不断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重庆市企业也要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主动承接科研成果,切实助力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现代化新重庆的建设征途上,期待重庆调动组织各方力量,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竞争力,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持久动力。

作者:路漫漫(江北区)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茜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