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声·好科普丨怀疑糖尿病 检验报告怎么看?
“医生,我最近总容易饿,经常口渴,小便多,体重还轻了,我是不是得什么病了?”
“医生,我这次体检测出血糖高于上限,我得糖尿病了吗?”
“医生,我空腹血糖正常的,但是糖化血红蛋白高,这能诊断糖尿病吗?”
大家是否有过以上这些疑问,到底哪些症状与糖尿病相关?一次血糖升高就说明得糖尿病了吗?糖尿病的相关检查还有哪些?这些检验报告怎么看?今天就由小编教大家如何看糖尿病检验报告。
首先,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蛋白质、脂肪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三多一少”)。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可引起身体多器官的损害,包括眼、肾脏、心脏以及神经系统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糖尿病可分为1型、2型、特殊类型和妊娠期糖尿病。目前无法治愈,确诊后需终身用药。
其次,怀疑糖尿病,应该做哪些检查?报告怎么看呢?
实验室检查是目前糖尿病诊断与监测的最主要的方法。常见的相关实验室检查有:

①血糖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糖尿病预后的重要指标。检测血糖可以采集静脉血或末梢血,可以采集空腹血或餐后血,然而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结果截然不同。
其中空腹血糖是指早上空腹(禁食8-10小时)采血测定葡萄糖浓度。空腹血糖在3.9-6.1mmol/L之间为正常。但空腹血糖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空腹时间太长、节食、饮水等,所以可能出现糖尿病漏诊的情况。
餐后2h血糖指从进食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检测到的血糖值。正常人进餐后0.5~1.0小时血糖达到高峰,2~3小时恢复至餐前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胰岛素分泌峰值延迟,糖利用能力下降,导致餐后血糖持续升高,到2小时仍明显增高。因此,餐后2小时血糖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敏感性更高。餐后2h血糖<7.8mmol/L为正常。
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测定空腹血糖后,将75g无水葡萄糖溶在200-300ml水中,在5分钟内饮完。服糖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分别采集静脉血测血糖值。葡萄糖耐量试验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用以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和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对糖尿病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对血糖可疑升高者,需要依赖葡萄糖耐量试验才能做出最后诊断。正常参考范围:0.5小时血糖:6.1~9.4mmol/L,1小时血糖:6.7~9.4mmol/L,2小时血糖:<7.8mmol/L。
③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可有效地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者降低的影响,同时与检测时间、是否空腹、是否注射胰岛素、是否服用降糖药物等因素无关。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成为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参考范围为4%~6%,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
④糖化血清蛋白
糖化血清蛋白是血浆白蛋白与葡萄糖之间结合的产物,可以反映过去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同时由于该指标不会受到血糖浓度的影响,是用来判断糖尿病控制情况的有效指标。当患者贫血或体内出现血红蛋白变异时,若用糖化血红蛋白来监测血糖情况会有误判的危险,此时糖化血清蛋白检测则更有价值。
⑤胰岛素
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是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因此对胰岛素水平的监测
至关重要。但是,单纯检测空腹胰岛素水平,仅能评估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无法对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进行评估,故在做OGTT试验时,同时检测各个时间点的血清胰岛素水平,绘制胰岛素释放曲线,用以了解胰岛β细胞的储备和分泌功能,有助于糖尿病的分型及指导治疗。
⑥C肽
C肽也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和胰岛素同时产生;但相对于胰岛素而言,C肽不受外源性胰岛素的影响,因此C肽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自身胰岛β细胞分泌和储备功能。临床上常常和OGTT试验同时进行,通过检测各个时间点的血清C肽水平,绘制C肽释放曲线。结合C肽和胰岛素释放曲线可以区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⑦糖尿病自身抗体
糖尿病自身抗体包括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和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主要用于糖尿病的分型。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有关,抗体多呈阳性,而2型糖尿病患者抗体均呈阴性。
除了以上这些检验项目,糖尿病病人还需定期检测尿常规、肝功、肾功、血脂、尿微量白蛋白等项目,有利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及时发现。
科普专家:

王静,主管检验师,医学硕士,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技术负责人,从事临床检验工作8年,具备扎实的临床检验知识和丰富的检验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