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喜事捎北京!2024全国两会19家省媒跨区域联动共话乡村喜事
从一个个村庄的发展巨变中听老乡们共话喜事,以家乡之变看国家之盛,共同感受各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征程上的铿锵足音。

村里喜事捎北京!2024全国两会19家省媒跨区域联动共话乡村喜事

来源:华龙网2024-03-04
微信图片_20240304062058.jpg
微信图片_20240304052834.jpg

编者按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华龙网联动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河北日报、山西日报、内蒙古日报、辽宁日报、极光新闻、上观新闻、潮新闻、新福建、江西今视频、大众新闻、大象新闻、湖北长江云新闻、新湖南、广西云、川观新闻、新甘肃、宁夏日报等主流媒体,从一个个村庄的发展巨变中听老乡们共话喜事,以家乡之变看国家之盛,共同感受各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征程上的铿锵足音。

 

重庆·下庄村:出山“天路”变致富路

16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的“天路”。 华龙网记者 李文科 摄.jpg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的“天路”。 华龙网记者 李文科 摄

2月下旬,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迎来一场大雪。巍峨的大山在白雪掩映下,多了一份恬静。这让来下庄的游客,看到了“天坑村”的另一种美。

1997年,下庄村民用7年时间,凭借锄头钢钎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出山“天路”,打通了下庄与外界的通道。

如今,靠着这条“天路”,下庄的脐橙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不仅扩大了种植面积,收益更是见涨,仅去年就卖了100万元。村里的蓝色劳务输出、绿色生态旅游、橙色柑橘“三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去年,下庄“天路”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来下庄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做起了特色菜,下庄人事迹陈列室、愚公大讲堂、下庄村史馆等旅游基础设施已陆续修建并使用。现在,下庄还新打造了民宿集群,引入旅游公司,完善了基础配套。2023年,下庄村村民人均收入2万余元,村集体收益16.22万元,11户村民通过民宿获得分红17.9万元。

华龙网记者 冯珊 李文科 陈毅 杨洋 孙思谋

 

贵州·化屋村: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1708986571111815.png
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杨 摄

换上美美的苗族服饰,对镜打扮一番,赵银凤笑逐颜开地在自家民宿阳台上拍起了短视频,身后的乌江源百里画廊群峰叠翠、碧波荡漾。

赵银凤是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民,曾经也是化屋村外出务工群体之一。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来到化屋村。在这里,他嘱托大家要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化屋村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赵银凤也返回家乡,开起了农家乐,旺季时一天收入就有上千元。还加入了村里的歌舞团,又多一份收入。今年她扩建起了民宿,深感“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三年来,化屋村修了十多公里的旅游公路,近7公里的沿江步道,完成美丽乡村立面改造229户,推动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发展,目前,已有民宿39家、农家乐21家。依托旅游业大力发展蜡染刺绣文创产业以及黄粑、黄牛、黄姜“三黄”产业,2022年化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岳端 郭加尧

 

河北·后仙庄村:旱碱地麦田增产又增收

2 2023年5月,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后仙庄村村民杨东进(右)和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一起查看旱碱麦生长状况。 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 摄.jpg
2023年5月,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后仙庄村村民杨东进(右)和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一起查看旱碱麦生长状况。 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 摄

2月28日,河北省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热闹非凡。作为2024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之一,周围村子里的老乡们都来参加这场“村晚”。

说起后仙庄村,不得不说说去年村民们最高兴的事:村里的旱碱麦迎来大丰收!

“去年,我家的20亩旱碱麦田实现亩产近300公斤,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村民刘玉双说,“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盐碱地上,这些年来,通过选用良种、改良土壤,曾经的盐碱地已成为丰收田。现在吃的面花就是用丰收的旱碱麦蒸的。我最喜欢吃的面食就是面花,又香又甜;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我家丰收的旱碱麦田,美丽如画。”

作为传统农业村,后仙庄村有4300余亩耕地,其中大部分种的是旱碱麦。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沧州市,考察了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牢记嘱托,我们将加把劲、干起来,让盐碱地上开出粮食增收的‘幸福花’。”

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 戴绍志

 

山西·段村:生活一年比一年过得好

3 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段村村民蔡文明正在放羊.蔡文明靠着养羊实现了脱贫致富。.png
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段村村民蔡文明正在放羊.蔡文明靠着养羊实现了脱贫致富。

雪后吕梁山,漫山遍野的玉树琼枝如诗如画。大山深处的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段村迎来了华丽蝶变,百姓的生活一年比一年过得好。

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段村村民蔡文明家,和大伙儿围坐在客厅,一笔一笔算起收支账。

“那些暖心的话我永远忘不了,我将努力当好群众致富的领头羊。”蔡文明说。

老蔡是村里的养羊专业户,120多只绒山羊是他的“宝贝疙瘩”。“夏季卖毛,冬季卖肉,去年养羊纯收入5万多。”肉羊养殖是段村的传统特色产业之一,去年5月,村里建起了现代化肉羊养殖场,安装了智慧畜牧养殖系统,打造“黄土高原窑洞式生态养殖示范样板”,老蔡期待着:“过不了多久,咱也能智慧养羊了。”

如今,村里通了下水道,建起了小公园,办起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现代化的温室大棚也拔地而起。“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村里人的生活一年比一年过得好。”老蔡一脸笑意。

山西日报记者 刘聪

 

内蒙古·恼包村:“塞外江南”“火出圈”

4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保合少镇恼包村街景.jpg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保合少镇恼包村街景。

刚过去的龙年春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的恼包村又一次“火出圈”,每天80余场特色演出轮番上阵,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而眼前这个“网红村”,十多年前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砂石遍地的“烂巴滩村”。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春风吹拂下,恼包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农文旅融合项目,同时坚守生态底线,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恼包村的文化底蕴也得到充分挖掘和传承,一次次的“出圈”就是最好的证明。

2023年,恼包村吸引游客800万人次,创造产值过10亿元,解决本村以及周边村民就近就业岗位6000多个。

从无人问津的“烂巴滩村”,到人人向往的“塞外江南”,恼包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实现了“文旅搭台,经济唱戏”的快速腾飞、村民由贫转富的美丽蝶变。

内蒙古日报记者 张璐

 

辽宁·孙家村:夫妻俩田间搭起直播间

5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街道孙家村的“90后”返乡创业青年王海涛(右)和张爽(左).jpg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街道孙家村的“90后”返乡创业青年王海涛(右)和张爽(左)。

王海涛和张爽是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街道孙家村的“90后”返乡创业青年。这两年,夫妻俩一直在田间地头上演着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一张桌子、一个支架、一部手机、一箱碱地柿子,就是王海涛和张爽搭建的田间直播间。

创业初期,夫妻俩只是通过“原始”的线下销售孙家村特产。2018年开始尝试拥抱互联网,当起了“农田主播”,将自家和周边村民的大米、河蟹、碱地柿子销往全国各地。

去年,应季时每天线上销售碱地柿子100单左右,全年销售河蟹5000余公斤,帮助周边村民家的碱地柿子大棚平均增收约2万元。

现在正值盘锦碱地柿子集中上市时期,王海涛和张爽每天都忙得团团转。“今年订单量比去年明显增加不少,上升到每天200单左右。”张爽说。

谈及新一年的愿望,张爽说:“希望能扩大水稻和河蟹的种植养殖规模,让更多外地人品尝到盘锦特产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辽宁日报记者 卢立业 何书凝

 

黑龙江·和乐村:老两口收入节节攀高

6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三道镇和乐村村民祝令江.jpg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三道镇和乐村村民祝令江。

腊月二十三,外出打工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三道镇和乐村村民祝令江老两口回家过年了。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其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得益于政策帮助,今年52岁的祝令江和老伴实现了农闲时打工、农忙时种地,收入节节攀高。

“黑土地里种出的‘宝贝’仍然是我家的主要收入来源。”祝令江说。2023年,他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实现毛收入14万元,纯收入约7万元,副业种植菇娘纯收3万余元。

“现在我们平常吃的比以前过年吃的还好,真的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的帮助。”去年10月,祝令江新买了一辆农用拖拉机用来犁地,“我才50多岁,再干个20年都没问题,争取把日子过得更好。”

极光新闻记者 吴爽 王松岩 彭佳丽

 

上海·东厍村:“农文旅”融合为生活增香添色

7 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东厍村风景如画.png
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东厍村风景如画。

“啥鸟飞来节节高?啥鸟飞来像搡刀?啥鸟飞在河南河北青草里?啥鸟飞在太湖梢?”农忙时节,高亢嘹亮的田山歌都会从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东厍村田野间传来。

东厍村是位于练塘镇西南部的一处原生态村落,景色优美,古韵悠长。近年来,东厍村对农、林、水、路、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治理改造,农业生产设施日趋完善,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翠冠梨、秋月梨等高品质水果,让占地面积360亩的野龙果园充满勃勃生机;林下菌菇采摘体验基地推动产旅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蘑”力;春日梨花开、夏日绣球美,“花经济”为东厍村增香添色。“致富果”“幸福花”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依托“农林场地+历史文化+生态风貌”,东厍村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民宿集聚村,多样化“打卡地”吸引更多项目落地。

以文化为根的东厍村,如今生态优美、产业兴旺,一路繁花似锦。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卢芳明 李创

 

浙江·大陈村:天天都来把歌唱

8 浙江省衢州江山市大陈村。图为深秋的大陈村景象.jpg
浙江省衢州江山市大陈村。图为深秋的大陈村景象

“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伴随着我们一年又一年,不管我们走得多么远,故乡永远在我们的心间……”走进浙江省衢州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空气中弥漫着温馨的暖意。

但十多年前的大陈村却是另一番面貌:垃圾满地,污水横流,农产品销路不佳,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谋生,人心涣散。

为了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大陈村创作出《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两首村歌,把村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盼都融进了歌声。

从此,村里开会有人迟到,罚唱村歌;谁家有了喜事,村干部带头唱村歌祝福;每逢节庆,村民们还要赛歌比丰收。日日吟,天天唱,村民找到了久违的自我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大陈村也一路高歌,唱到了北京,荣获了“中国村歌发祥地”的美誉。

借助村歌文化的叠加效应,大陈村乡村休闲旅游业风生水起,村里的系列农特产品也走俏市场,村民们真正实现富脑袋又富口袋。

潮新闻记者 徐雪纯 俞刘东 江山传媒集团记者 毛毓凡

 

福建·南山畲族村:好茶出自咱畲家

9 福建省福安市社口镇南山畲族村茶园.png
福建省福安市社口镇南山畲族村茶园。

“好山好水出好茶,好茶出自咱畲家……”悠扬的畲歌在福建省福安市社口镇南山畲族村的茶谷中久久回荡。循声望去,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省级传承人、南山村的“畲歌王”钟石木正在茶园中练嗓子。

“小时候,我们到镇上要跋山涉水,如今公路直接修到家门口,让我能从小山村走向全国各地舞台唱歌,不得不感谢党的好政策。”钟石木感慨道。

畲族的歌能顺着宽阔大道越传越远,靠的就是畲族人歌声中的茶。

近年来,南山村大力发展茶产业,扩大茶园规模,引进茶叶加工厂,引导村民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金牡丹”茶叶品种,同时推动畲族文化与茶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畲族文化品牌,渐渐驶上了致富快车道。截至2023年,南山村茶园种植面积达800余亩,全村90%村民参与茶产业,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

新福建记者 刘国军 林敏婷 福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政清 赵春朋

 

江西·石门自然村:“鸟鸣经济”吃上“生态饭”

10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中心地带,国际鸟类红皮书极危物种蓝冠噪鹛在此栖息。图为蓝冠噪鹛。.png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中心地带,国际鸟类红皮书极危物种蓝冠噪鹛在此栖息。图为蓝冠噪鹛。

“正月梅花对雪开,二月杏花送春来,三月桃花红似火……”村民王新兰哼着小曲,撑船顺水而下。

这里是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2023年10月11日,在江西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此处,详细了解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和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保护等情况。

石门自然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中心地带,全球种群数量仅有250余只的蓝冠噪鹛在此栖息。

由于与蓝冠噪鹛结缘,不少村民靠它吃上了“生态饭”。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开始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民宿,农家乐、酿酒坊、茶舍、非遗馆等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开办起来。2022年,石门自然村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2023年,当地将生态资源入股,与县文旅集团合资成立竹筏公司,收益一半以上用于村民分红,45名村民被聘为景区竹筏工,月均工资2000多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十年间增长五六倍。

今视频·长天新闻记者 周康乐 胡康林

 

山东·北刘家庄村:“民宿+”热闹非凡

11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东蒙镇北刘家庄村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图为当地民宿。.jpg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东蒙镇北刘家庄村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图为当地民宿

初春,走进位于沂蒙山腹地的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东蒙镇北刘家庄村,还未消融的皑皑白雪遮掩不住这个省级传统村落的“美貌”。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这个往日地处偏僻的小山村已经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民宿景点集聚地,每到节假日或周末都热闹非凡。

“以前村民依靠种果树增收,现在依靠乡村旅游。”村民金歌说。

2023年,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北刘家庄村按照“村增收、群众共富”的目标思路,对全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再用,打造以民宿集群为主的微度假目的地。同时,建起了游客服务中心、沂蒙美食坊、问乡工作室、共富大院等,实现“民宿+工业”“民宿+农业”“民宿+非遗文化”“民宿+体育”等多业态融合。

北刘家庄村是当地发展民宿经济的生动缩影。目前,费县大力实施“乐宿费县”提升行动,全县成功创建一处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发展民宿63家,年接待游客17.4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民宿经济,成为激活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大众日报记者 纪伟

 

河南·东岳村:找到路子带头致富

12 改造后的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图为当地的东岳古街。.jpg
改造后的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图为当地的东岳古街

初春,走进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的四方景家庭农场,一排排草莓长势喜人,农场负责人杨长太躬身将草莓采摘装篮。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来到光山县东岳村,调研指导当地脱贫产业发展,与致富带头人深入交流,鼓励当地群众“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这句话,多年来一直回荡在杨长太耳边,激励着他一定要干出成绩。

十多年前,东岳村是远近闻名的国家级贫困村。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杨长太也离开家乡北上务工。遭遇交通事故后,他又回乡当上了种植户,因缺乏技术和市场经验,欠下数万元外债,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靠着脱贫攻坚的好政策,杨长太种苗圃卖花木、承包茶山发展生态茶、流转田地办农场种绿色食材,不仅还清了外债,摘了“贫困帽”,还成了致富带头人。2021年,杨长太的农场收入达400万元,带动了120人创收。

随着村里业务发展越来越快,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在政策引导下,杨长太牵头组建了产业联盟,希望带动更多的乡亲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大象新闻记者 周兰

 

湖北·许家冲村:充满干劲产业越做越好

13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党支部书记谢蓉三峡工程的第一批坝区移民。搬迁后,她创立了“三峡·艾”特色品牌,将峡江绣艺“牵花绣”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带领了大批赋闲在家的妇女灵活就业。.png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党支部书记谢蓉三峡工程的第一批坝区移民。搬迁后,她创立了“三峡·艾”特色品牌,将峡江绣艺“牵花绣”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带领了大批赋闲在家的妇女灵活就业。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被誉为“坝头库首第一村”,是一个建村只有20多年的移民村,靠近三峡大坝。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来到许家冲村,了解村里的变迁和发展特色产业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对村民们说,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村党支部要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许家冲村党员干部群众牢记殷殷嘱托,不等不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谢蓉是三峡工程的第一批坝区移民。不甘心端着金碗要饭的她,创立了“三峡·艾”特色品牌,发展峡江绣艺,带领大批妇女灵活就业,并带动村民建起了民宿。如今,许家冲村的民宿已发展到38家,跻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充满干劲的谢蓉于去年当选为许家冲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下,这几年我们的产业越做越好了!”她说。

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彭云鹤 邓斌 夷陵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宏音

 

湖南·十八洞村:咱们村的人真自豪

14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村里的妇女在学习绣制“十八洞村”苗绣文创产品。郭立亮 摄.jpg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村里的妇女在学习绣制“十八洞村”苗绣文创产品。郭立亮 摄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53岁的施进兰家里干净整洁,墙上挂满了珍贵的回忆,最为醒目的莫过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座谈时的照片。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与村民促膝长谈,作出了“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牢记嘱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十八洞村村民们自力更生,拓宽村道、拆除危房、修建院落、翻新房屋,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用上放心电。无线网络覆盖全村,电商服务站方便商品和农产品流通,村小学建成现代化网络联校教室。

如今十八洞村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23年的25456元,村集体经济从空白增长到2023年的507万元。

“以前,村里的男青年找女朋友,都不敢说自己是十八洞村的。现在,人人都以十八洞村为荣。”谈及村里的变化,施进兰眼神明亮、信心十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张颐佳 黄馨怡 通讯员 石龙 彭涛 饶静

 

广西·台村:农村生活富裕甜过糖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三里镇台村村民覃菊艳用歌声唱出了如今的美好生活.png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三里镇台村村民覃菊艳用歌声唱出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农村城市一个样,家家户户建楼房,房前屋后种花树,生活富裕甜过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三里镇台村,村民覃菊艳用歌声唱出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台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几百年来,重文重农重商思想在台村一脉相承,随着农村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成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村的农业生产方式悄悄发生了变化。

“过去,农忙时节,全家老小都得下地劳作,辛苦不说,收入还很不稳定。”覃菊艳说,现在耕作基本是机械化,省时省力还高效,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三保障”更是让覃菊艳感到惊喜——餐桌上每天一个花样,教育免除了学杂费,村里建起了医疗卫生室,镇上有了卫生院,家家都有了家庭签约医生。

“物质生活富足了,精神生活也跟着不断提高。”爱好唱歌的覃菊艳说,退休后她加入了广西山歌协会,用歌声唱出新生活。

广西云记者 李香莹 武宣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迪 陆原令 梁辉业 王璐颀 通讯员 梁小芳

 

四川·石椅村:乡村振兴迈向“更好的样子”

17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村民围坐一起唱起羌族歌曲.jpg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村民围坐一起唱起羌族歌曲。

2023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全国六个地点,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正是其中之一。

在听取了石椅村村民代表的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

一年时间过去了,石椅村正在以新样子迎接新未来。

“我们家原来经营的农家乐正在升级改造,打算做成精品民宿,迎接更多游客。”村民杨荣兰说,为了适应多样化需求,他们家投资200万元对农家乐进行品质提升。

近年来,石椅村以特色民宿发展文旅产业,把“过客”变“留客”、让“流量”成“留量”。数据显示,2023年石椅村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0万元,相比2022年同期实现了翻番。去年石椅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6.79万元,同比增长50.88%。石椅村正在迈向“更好的样子”。

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绵阳观察 付乔崧

 

甘肃·铁楼藏族乡:白马跑出幸福“加速度”

18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风景.jpg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风景。

“美丽的白马河畔,勤劳朴实的白马人欢迎您……”初春的铁楼藏族乡散发着清新的气息,远处白马姑娘悠扬的歌声回荡在白马河畔。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是一个古老边寨。很多年前,因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一度成了全县最穷的地方之一。

近年来,铁楼藏族乡依托白马河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设机遇,挖掘整合优势资源抱团发展,推动乡镇转型步入乡村旅游优胜地,村民真正过上了幸福生活。

截至2023年底,铁楼藏族乡已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6个,村民俗文化广场14个、观光廊桥10座,发展有农家乐27家,农家客栈13家,精品民宿14家。同时,整体提升打造新景点和体验区,由散客接待向旅行社团规模化接待转型升级。累计接待游客48万人次,旅游综合创收达9960万元。

铁楼藏族乡党委书记杨岁荣说,“文旅农”有机融合取得了新突破,老百姓经济收入可观持续,日子越过越好。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赵媛媛 文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海翔 班龙

 

宁夏·杨岭村:辛勤劳动带来好日子

19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jpg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

2月25日,雪后初霁。皑皑白雪映衬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犹如一幅水墨画在六盘山脚下延展。看着眼前的景象,很多人都想不到这里曾是交通不便、产业薄弱、物资匮乏的“落后村”。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杨岭村。他指示,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杨岭村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作为加快发展的“指路明灯”,结合实际,指导村民饲养育肥快、肉质佳、售价高的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并引导农户参与“出户入园”养殖,构建起饲养、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解决养殖技术和环境问题。

杨岭村还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村民的生活水平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2023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万元。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了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宁夏日报记者 剡文鑫 实习生 樊帆

 

联合出品

贵州日报报刊社·天眼新闻客户端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日报客户端

山西日报社·山西日报客户端

内蒙古日报社·草原全媒客户端

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辽望客户端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极光新闻客户端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观新闻客户端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潮新闻客户端

福建日报社·新福建客户端

江西广播电视台·今视频客户端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新闻客户端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客户端

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云新闻客户端

湖南日报社·新湖南客户端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云客户端

重庆华龙网集团·华龙网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川观新闻客户端

甘肃新媒体集团·新甘肃客户端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宁夏日报客户端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分享
新浪微博

村里喜事捎北京!2024全国两会19家省媒跨区域联动共话乡村喜事

2024-03-04 12:39:33 来源:
微信图片_20240304062058.jpg
微信图片_20240304052834.jpg

编者按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华龙网联动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河北日报、山西日报、内蒙古日报、辽宁日报、极光新闻、上观新闻、潮新闻、新福建、江西今视频、大众新闻、大象新闻、湖北长江云新闻、新湖南、广西云、川观新闻、新甘肃、宁夏日报等主流媒体,从一个个村庄的发展巨变中听老乡们共话喜事,以家乡之变看国家之盛,共同感受各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征程上的铿锵足音。

 

重庆·下庄村:出山“天路”变致富路

16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的“天路”。 华龙网记者 李文科 摄.jpg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的“天路”。 华龙网记者 李文科 摄

2月下旬,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迎来一场大雪。巍峨的大山在白雪掩映下,多了一份恬静。这让来下庄的游客,看到了“天坑村”的另一种美。

1997年,下庄村民用7年时间,凭借锄头钢钎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出山“天路”,打通了下庄与外界的通道。

如今,靠着这条“天路”,下庄的脐橙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不仅扩大了种植面积,收益更是见涨,仅去年就卖了100万元。村里的蓝色劳务输出、绿色生态旅游、橙色柑橘“三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去年,下庄“天路”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来下庄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做起了特色菜,下庄人事迹陈列室、愚公大讲堂、下庄村史馆等旅游基础设施已陆续修建并使用。现在,下庄还新打造了民宿集群,引入旅游公司,完善了基础配套。2023年,下庄村村民人均收入2万余元,村集体收益16.22万元,11户村民通过民宿获得分红17.9万元。

华龙网记者 冯珊 李文科 陈毅 杨洋 孙思谋

 

贵州·化屋村: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1708986571111815.png
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杨 摄

换上美美的苗族服饰,对镜打扮一番,赵银凤笑逐颜开地在自家民宿阳台上拍起了短视频,身后的乌江源百里画廊群峰叠翠、碧波荡漾。

赵银凤是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民,曾经也是化屋村外出务工群体之一。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来到化屋村。在这里,他嘱托大家要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化屋村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赵银凤也返回家乡,开起了农家乐,旺季时一天收入就有上千元。还加入了村里的歌舞团,又多一份收入。今年她扩建起了民宿,深感“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三年来,化屋村修了十多公里的旅游公路,近7公里的沿江步道,完成美丽乡村立面改造229户,推动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发展,目前,已有民宿39家、农家乐21家。依托旅游业大力发展蜡染刺绣文创产业以及黄粑、黄牛、黄姜“三黄”产业,2022年化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岳端 郭加尧

 

河北·后仙庄村:旱碱地麦田增产又增收

2 2023年5月,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后仙庄村村民杨东进(右)和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一起查看旱碱麦生长状况。 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 摄.jpg
2023年5月,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后仙庄村村民杨东进(右)和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一起查看旱碱麦生长状况。 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 摄

2月28日,河北省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热闹非凡。作为2024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之一,周围村子里的老乡们都来参加这场“村晚”。

说起后仙庄村,不得不说说去年村民们最高兴的事:村里的旱碱麦迎来大丰收!

“去年,我家的20亩旱碱麦田实现亩产近300公斤,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村民刘玉双说,“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盐碱地上,这些年来,通过选用良种、改良土壤,曾经的盐碱地已成为丰收田。现在吃的面花就是用丰收的旱碱麦蒸的。我最喜欢吃的面食就是面花,又香又甜;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我家丰收的旱碱麦田,美丽如画。”

作为传统农业村,后仙庄村有4300余亩耕地,其中大部分种的是旱碱麦。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沧州市,考察了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牢记嘱托,我们将加把劲、干起来,让盐碱地上开出粮食增收的‘幸福花’。”

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 戴绍志

 

山西·段村:生活一年比一年过得好

3 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段村村民蔡文明正在放羊.蔡文明靠着养羊实现了脱贫致富。.png
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段村村民蔡文明正在放羊.蔡文明靠着养羊实现了脱贫致富。

雪后吕梁山,漫山遍野的玉树琼枝如诗如画。大山深处的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段村迎来了华丽蝶变,百姓的生活一年比一年过得好。

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段村村民蔡文明家,和大伙儿围坐在客厅,一笔一笔算起收支账。

“那些暖心的话我永远忘不了,我将努力当好群众致富的领头羊。”蔡文明说。

老蔡是村里的养羊专业户,120多只绒山羊是他的“宝贝疙瘩”。“夏季卖毛,冬季卖肉,去年养羊纯收入5万多。”肉羊养殖是段村的传统特色产业之一,去年5月,村里建起了现代化肉羊养殖场,安装了智慧畜牧养殖系统,打造“黄土高原窑洞式生态养殖示范样板”,老蔡期待着:“过不了多久,咱也能智慧养羊了。”

如今,村里通了下水道,建起了小公园,办起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现代化的温室大棚也拔地而起。“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村里人的生活一年比一年过得好。”老蔡一脸笑意。

山西日报记者 刘聪

 

内蒙古·恼包村:“塞外江南”“火出圈”

4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保合少镇恼包村街景.jpg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保合少镇恼包村街景。

刚过去的龙年春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的恼包村又一次“火出圈”,每天80余场特色演出轮番上阵,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而眼前这个“网红村”,十多年前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砂石遍地的“烂巴滩村”。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春风吹拂下,恼包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农文旅融合项目,同时坚守生态底线,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恼包村的文化底蕴也得到充分挖掘和传承,一次次的“出圈”就是最好的证明。

2023年,恼包村吸引游客800万人次,创造产值过10亿元,解决本村以及周边村民就近就业岗位6000多个。

从无人问津的“烂巴滩村”,到人人向往的“塞外江南”,恼包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实现了“文旅搭台,经济唱戏”的快速腾飞、村民由贫转富的美丽蝶变。

内蒙古日报记者 张璐

 

辽宁·孙家村:夫妻俩田间搭起直播间

5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街道孙家村的“90后”返乡创业青年王海涛(右)和张爽(左).jpg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街道孙家村的“90后”返乡创业青年王海涛(右)和张爽(左)。

王海涛和张爽是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街道孙家村的“90后”返乡创业青年。这两年,夫妻俩一直在田间地头上演着青春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一张桌子、一个支架、一部手机、一箱碱地柿子,就是王海涛和张爽搭建的田间直播间。

创业初期,夫妻俩只是通过“原始”的线下销售孙家村特产。2018年开始尝试拥抱互联网,当起了“农田主播”,将自家和周边村民的大米、河蟹、碱地柿子销往全国各地。

去年,应季时每天线上销售碱地柿子100单左右,全年销售河蟹5000余公斤,帮助周边村民家的碱地柿子大棚平均增收约2万元。

现在正值盘锦碱地柿子集中上市时期,王海涛和张爽每天都忙得团团转。“今年订单量比去年明显增加不少,上升到每天200单左右。”张爽说。

谈及新一年的愿望,张爽说:“希望能扩大水稻和河蟹的种植养殖规模,让更多外地人品尝到盘锦特产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辽宁日报记者 卢立业 何书凝

 

黑龙江·和乐村:老两口收入节节攀高

6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三道镇和乐村村民祝令江.jpg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三道镇和乐村村民祝令江。

腊月二十三,外出打工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三道镇和乐村村民祝令江老两口回家过年了。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其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得益于政策帮助,今年52岁的祝令江和老伴实现了农闲时打工、农忙时种地,收入节节攀高。

“黑土地里种出的‘宝贝’仍然是我家的主要收入来源。”祝令江说。2023年,他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实现毛收入14万元,纯收入约7万元,副业种植菇娘纯收3万余元。

“现在我们平常吃的比以前过年吃的还好,真的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的帮助。”去年10月,祝令江新买了一辆农用拖拉机用来犁地,“我才50多岁,再干个20年都没问题,争取把日子过得更好。”

极光新闻记者 吴爽 王松岩 彭佳丽

 

上海·东厍村:“农文旅”融合为生活增香添色

7 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东厍村风景如画.png
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东厍村风景如画。

“啥鸟飞来节节高?啥鸟飞来像搡刀?啥鸟飞在河南河北青草里?啥鸟飞在太湖梢?”农忙时节,高亢嘹亮的田山歌都会从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东厍村田野间传来。

东厍村是位于练塘镇西南部的一处原生态村落,景色优美,古韵悠长。近年来,东厍村对农、林、水、路、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治理改造,农业生产设施日趋完善,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翠冠梨、秋月梨等高品质水果,让占地面积360亩的野龙果园充满勃勃生机;林下菌菇采摘体验基地推动产旅融合,激发乡村振兴新“蘑”力;春日梨花开、夏日绣球美,“花经济”为东厍村增香添色。“致富果”“幸福花”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依托“农林场地+历史文化+生态风貌”,东厍村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民宿集聚村,多样化“打卡地”吸引更多项目落地。

以文化为根的东厍村,如今生态优美、产业兴旺,一路繁花似锦。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卢芳明 李创

 

浙江·大陈村:天天都来把歌唱

8 浙江省衢州江山市大陈村。图为深秋的大陈村景象.jpg
浙江省衢州江山市大陈村。图为深秋的大陈村景象

“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伴随着我们一年又一年,不管我们走得多么远,故乡永远在我们的心间……”走进浙江省衢州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空气中弥漫着温馨的暖意。

但十多年前的大陈村却是另一番面貌:垃圾满地,污水横流,农产品销路不佳,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谋生,人心涣散。

为了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大陈村创作出《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两首村歌,把村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盼都融进了歌声。

从此,村里开会有人迟到,罚唱村歌;谁家有了喜事,村干部带头唱村歌祝福;每逢节庆,村民们还要赛歌比丰收。日日吟,天天唱,村民找到了久违的自我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大陈村也一路高歌,唱到了北京,荣获了“中国村歌发祥地”的美誉。

借助村歌文化的叠加效应,大陈村乡村休闲旅游业风生水起,村里的系列农特产品也走俏市场,村民们真正实现富脑袋又富口袋。

潮新闻记者 徐雪纯 俞刘东 江山传媒集团记者 毛毓凡

 

福建·南山畲族村:好茶出自咱畲家

9 福建省福安市社口镇南山畲族村茶园.png
福建省福安市社口镇南山畲族村茶园。

“好山好水出好茶,好茶出自咱畲家……”悠扬的畲歌在福建省福安市社口镇南山畲族村的茶谷中久久回荡。循声望去,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省级传承人、南山村的“畲歌王”钟石木正在茶园中练嗓子。

“小时候,我们到镇上要跋山涉水,如今公路直接修到家门口,让我能从小山村走向全国各地舞台唱歌,不得不感谢党的好政策。”钟石木感慨道。

畲族的歌能顺着宽阔大道越传越远,靠的就是畲族人歌声中的茶。

近年来,南山村大力发展茶产业,扩大茶园规模,引进茶叶加工厂,引导村民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金牡丹”茶叶品种,同时推动畲族文化与茶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畲族文化品牌,渐渐驶上了致富快车道。截至2023年,南山村茶园种植面积达800余亩,全村90%村民参与茶产业,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

新福建记者 刘国军 林敏婷 福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政清 赵春朋

 

江西·石门自然村:“鸟鸣经济”吃上“生态饭”

10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中心地带,国际鸟类红皮书极危物种蓝冠噪鹛在此栖息。图为蓝冠噪鹛。.png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中心地带,国际鸟类红皮书极危物种蓝冠噪鹛在此栖息。图为蓝冠噪鹛。

“正月梅花对雪开,二月杏花送春来,三月桃花红似火……”村民王新兰哼着小曲,撑船顺水而下。

这里是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2023年10月11日,在江西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此处,详细了解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和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保护等情况。

石门自然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中心地带,全球种群数量仅有250余只的蓝冠噪鹛在此栖息。

由于与蓝冠噪鹛结缘,不少村民靠它吃上了“生态饭”。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开始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民宿,农家乐、酿酒坊、茶舍、非遗馆等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开办起来。2022年,石门自然村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2023年,当地将生态资源入股,与县文旅集团合资成立竹筏公司,收益一半以上用于村民分红,45名村民被聘为景区竹筏工,月均工资2000多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十年间增长五六倍。

今视频·长天新闻记者 周康乐 胡康林

 

山东·北刘家庄村:“民宿+”热闹非凡

11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东蒙镇北刘家庄村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图为当地民宿。.jpg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东蒙镇北刘家庄村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图为当地民宿

初春,走进位于沂蒙山腹地的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东蒙镇北刘家庄村,还未消融的皑皑白雪遮掩不住这个省级传统村落的“美貌”。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这个往日地处偏僻的小山村已经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民宿景点集聚地,每到节假日或周末都热闹非凡。

“以前村民依靠种果树增收,现在依靠乡村旅游。”村民金歌说。

2023年,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北刘家庄村按照“村增收、群众共富”的目标思路,对全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再用,打造以民宿集群为主的微度假目的地。同时,建起了游客服务中心、沂蒙美食坊、问乡工作室、共富大院等,实现“民宿+工业”“民宿+农业”“民宿+非遗文化”“民宿+体育”等多业态融合。

北刘家庄村是当地发展民宿经济的生动缩影。目前,费县大力实施“乐宿费县”提升行动,全县成功创建一处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发展民宿63家,年接待游客17.4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民宿经济,成为激活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大众日报记者 纪伟

 

河南·东岳村:找到路子带头致富

12 改造后的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图为当地的东岳古街。.jpg
改造后的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图为当地的东岳古街

初春,走进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的四方景家庭农场,一排排草莓长势喜人,农场负责人杨长太躬身将草莓采摘装篮。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来到光山县东岳村,调研指导当地脱贫产业发展,与致富带头人深入交流,鼓励当地群众“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这句话,多年来一直回荡在杨长太耳边,激励着他一定要干出成绩。

十多年前,东岳村是远近闻名的国家级贫困村。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杨长太也离开家乡北上务工。遭遇交通事故后,他又回乡当上了种植户,因缺乏技术和市场经验,欠下数万元外债,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靠着脱贫攻坚的好政策,杨长太种苗圃卖花木、承包茶山发展生态茶、流转田地办农场种绿色食材,不仅还清了外债,摘了“贫困帽”,还成了致富带头人。2021年,杨长太的农场收入达400万元,带动了120人创收。

随着村里业务发展越来越快,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在政策引导下,杨长太牵头组建了产业联盟,希望带动更多的乡亲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大象新闻记者 周兰

 

湖北·许家冲村:充满干劲产业越做越好

13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党支部书记谢蓉三峡工程的第一批坝区移民。搬迁后,她创立了“三峡·艾”特色品牌,将峡江绣艺“牵花绣”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带领了大批赋闲在家的妇女灵活就业。.png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党支部书记谢蓉三峡工程的第一批坝区移民。搬迁后,她创立了“三峡·艾”特色品牌,将峡江绣艺“牵花绣”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带领了大批赋闲在家的妇女灵活就业。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被誉为“坝头库首第一村”,是一个建村只有20多年的移民村,靠近三峡大坝。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来到许家冲村,了解村里的变迁和发展特色产业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对村民们说,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村党支部要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许家冲村党员干部群众牢记殷殷嘱托,不等不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谢蓉是三峡工程的第一批坝区移民。不甘心端着金碗要饭的她,创立了“三峡·艾”特色品牌,发展峡江绣艺,带领大批妇女灵活就业,并带动村民建起了民宿。如今,许家冲村的民宿已发展到38家,跻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充满干劲的谢蓉于去年当选为许家冲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下,这几年我们的产业越做越好了!”她说。

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彭云鹤 邓斌 夷陵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宏音

 

湖南·十八洞村:咱们村的人真自豪

14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村里的妇女在学习绣制“十八洞村”苗绣文创产品。郭立亮 摄.jpg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村里的妇女在学习绣制“十八洞村”苗绣文创产品。郭立亮 摄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53岁的施进兰家里干净整洁,墙上挂满了珍贵的回忆,最为醒目的莫过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座谈时的照片。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与村民促膝长谈,作出了“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牢记嘱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十八洞村村民们自力更生,拓宽村道、拆除危房、修建院落、翻新房屋,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用上放心电。无线网络覆盖全村,电商服务站方便商品和农产品流通,村小学建成现代化网络联校教室。

如今十八洞村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23年的25456元,村集体经济从空白增长到2023年的507万元。

“以前,村里的男青年找女朋友,都不敢说自己是十八洞村的。现在,人人都以十八洞村为荣。”谈及村里的变化,施进兰眼神明亮、信心十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张颐佳 黄馨怡 通讯员 石龙 彭涛 饶静

 

广西·台村:农村生活富裕甜过糖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三里镇台村村民覃菊艳用歌声唱出了如今的美好生活.png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三里镇台村村民覃菊艳用歌声唱出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农村城市一个样,家家户户建楼房,房前屋后种花树,生活富裕甜过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三里镇台村,村民覃菊艳用歌声唱出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台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几百年来,重文重农重商思想在台村一脉相承,随着农村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成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村的农业生产方式悄悄发生了变化。

“过去,农忙时节,全家老小都得下地劳作,辛苦不说,收入还很不稳定。”覃菊艳说,现在耕作基本是机械化,省时省力还高效,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三保障”更是让覃菊艳感到惊喜——餐桌上每天一个花样,教育免除了学杂费,村里建起了医疗卫生室,镇上有了卫生院,家家都有了家庭签约医生。

“物质生活富足了,精神生活也跟着不断提高。”爱好唱歌的覃菊艳说,退休后她加入了广西山歌协会,用歌声唱出新生活。

广西云记者 李香莹 武宣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迪 陆原令 梁辉业 王璐颀 通讯员 梁小芳

 

四川·石椅村:乡村振兴迈向“更好的样子”

17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村民围坐一起唱起羌族歌曲.jpg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村民围坐一起唱起羌族歌曲。

2023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全国六个地点,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正是其中之一。

在听取了石椅村村民代表的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

一年时间过去了,石椅村正在以新样子迎接新未来。

“我们家原来经营的农家乐正在升级改造,打算做成精品民宿,迎接更多游客。”村民杨荣兰说,为了适应多样化需求,他们家投资200万元对农家乐进行品质提升。

近年来,石椅村以特色民宿发展文旅产业,把“过客”变“留客”、让“流量”成“留量”。数据显示,2023年石椅村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0万元,相比2022年同期实现了翻番。去年石椅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6.79万元,同比增长50.88%。石椅村正在迈向“更好的样子”。

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绵阳观察 付乔崧

 

甘肃·铁楼藏族乡:白马跑出幸福“加速度”

18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风景.jpg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风景。

“美丽的白马河畔,勤劳朴实的白马人欢迎您……”初春的铁楼藏族乡散发着清新的气息,远处白马姑娘悠扬的歌声回荡在白马河畔。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是一个古老边寨。很多年前,因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一度成了全县最穷的地方之一。

近年来,铁楼藏族乡依托白马河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设机遇,挖掘整合优势资源抱团发展,推动乡镇转型步入乡村旅游优胜地,村民真正过上了幸福生活。

截至2023年底,铁楼藏族乡已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6个,村民俗文化广场14个、观光廊桥10座,发展有农家乐27家,农家客栈13家,精品民宿14家。同时,整体提升打造新景点和体验区,由散客接待向旅行社团规模化接待转型升级。累计接待游客48万人次,旅游综合创收达9960万元。

铁楼藏族乡党委书记杨岁荣说,“文旅农”有机融合取得了新突破,老百姓经济收入可观持续,日子越过越好。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赵媛媛 文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海翔 班龙

 

宁夏·杨岭村:辛勤劳动带来好日子

19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jpg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

2月25日,雪后初霁。皑皑白雪映衬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犹如一幅水墨画在六盘山脚下延展。看着眼前的景象,很多人都想不到这里曾是交通不便、产业薄弱、物资匮乏的“落后村”。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杨岭村。他指示,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杨岭村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作为加快发展的“指路明灯”,结合实际,指导村民饲养育肥快、肉质佳、售价高的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并引导农户参与“出户入园”养殖,构建起饲养、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解决养殖技术和环境问题。

杨岭村还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村民的生活水平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2023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万元。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了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宁夏日报记者 剡文鑫 实习生 樊帆

 

联合出品

贵州日报报刊社·天眼新闻客户端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日报客户端

山西日报社·山西日报客户端

内蒙古日报社·草原全媒客户端

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辽望客户端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极光新闻客户端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观新闻客户端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潮新闻客户端

福建日报社·新福建客户端

江西广播电视台·今视频客户端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新闻客户端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客户端

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云新闻客户端

湖南日报社·新湖南客户端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云客户端

重庆华龙网集团·华龙网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川观新闻客户端

甘肃新媒体集团·新甘肃客户端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宁夏日报客户端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刘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