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3月5日,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6周年。重庆市红岩精神研究会、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和重庆社科规划项目《新时代红岩精神育人价值研究》项目组,联合举办座谈会,纪念这位伟人。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周恩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重庆红岩历史文化中心主任雷莹、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戴伶、黄晓东、陈洪、徐茂华、耿密、吴文杰、洪富忠、王进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
红岩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彩一课”——宋平在周恩来教导下写出的《同流而不合污》
作者:周勇
我们研究会,年年纪念周恩来,去年今日就是在此地献花,然后去红岩村观赏日本友人送给周恩来的樱花。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周恩来是重庆这座城市的灵魂,因此我们年年研究周恩来。这样的研究从1977年开始,已经47年了。我本人对周恩来的研究也已经40多年了。
今天的主题是:周恩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这是一个好题目。我们济济一堂,年轻同志和老同志一起研讨,很有意义。我特别听到了年轻人的声音。吴文杰讲述青年学生说,我们不拒绝崇高,但拒绝虚伪。按照这个要求去做,我们就能当个马院的好老师。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最优秀的代表。他一是重言教,二是重身教。这是传统。今天看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因此他的思政教育具有极大的人格力量、文化力量,润物无声、润物无形,于无形中达到了最好的效果。把思政做得如此地不露痕迹,这是思政教育的最高境界。
我今天讲一讲这些年我研究的周恩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思政教育的一个案例。这也是我受到教育后的一份研究成果,和大家交流。
究竟怎样才能“同流”而不“合污”?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党的建设面临的极其严峻的问题。
南方局在国统区工作,不啻身处“淤泥”,“同流”不可避免。
1939年,毛泽东在总结建党以来的成功经验时说,“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并且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1939年1月,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其任务是“代表中央向国民党及其他党派进行统一战线工作以及指导南方和大后方各省党的工作”。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具有全局的意义。周恩来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运用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为南方局党组织筑牢思想防线。
周恩来曾经多次告诫南方局和大后方从事秘密工作的党员,要多读周敦颐的《爱莲说》,要学习“六月风荷”的精神,努力做到“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这是红岩村思政教育的“精彩一课”。
这些年来在研究“红岩精神”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追寻周恩来这一“课”的原始文献,始终未能如愿。
2004年,我成功申报并主持了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红岩精神研究》,我们的团队得到了中央党史研究室、重庆市委的强有力领导和大力支持,尤其是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周恩来原政治秘书、原南方局学习秘书宋平同志的亲自指导。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多次拜访了宋平同志,向他请教红岩精神研究,特别是周恩来同志这一论述的文献文本等重要问题。
2004年4月的北京,已经春意盎然。宋平同志和夫人陈舜瑶同志在他们的家里亲切地接见我们。他们非常耐心地听取了我们的汇报。然后我们专门就周恩来倡导读《爱莲说》一事请教宋平同志。宋平明确地告诉他,确有其事。抗战时期,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南方局书记住在重庆红岩村,他多次要求南方局和从事秘密工作的同志学习荷花身上所体现的“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品格。这些讲话所形成的文献,目前可能还在档案馆里,尚未公布。
这让我有些沮丧。过了一会儿,宋平同志又告诉我,延安整风时期,在重庆的南方局也开展了整风运动,他本人就曾根据周恩来“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教导写过一篇心得体会,得到周恩来的肯定,随后发表在《新华日报》上。他要我们去找一找,这对理解周恩来学习“六月风荷”的精神,做到“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教导,有重要的意义。这个消息又让我大喜过望。宋平同志还对课题研究的整体结构、指导思想,尤其是科学地认识红岩精神,总结提炼红岩精神的科学内涵等发表了非常重要的意见。
那时,《新华日报》还没有实现电子化。回到重庆以后,我们只能把延安整风时期的《新华日报》原始报纸找出来,一页一页地翻,一版一版地看,一条一条地读,终于在1943年5月22日第4版上找到了宋平同志的文章《同流而不合污》。文章所体现的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思想境界、工作方法和为民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南方局根据中共中央“荫蔽精干”方针,要求全体党员做到“三勤”、“三化”,即勤学、勤业、勤交友,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就是在政治上,要贯彻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牢牢把握领导权;在作风上,要保持共产党人甘于清贫,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经得起灯红酒绿的考验。因此他常常鼓励南方局的同志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文章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高洁风骨和凛然正气,对培养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宋平同志深得周恩来这些重要思想的精髓。他的这篇《同流而不合污》告诉我们:共产党员不论在根据地,还是在大后方,都要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思想上应是分明的而不是模糊的,在行动上,一定要有分寸。具体说:
一是共产党人在交友时要“容纳”群众,领导群众。要“有宽大的胸怀和气魄,要能容纳各种各样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对待朋友”,“不仅要接近群众,而且要领导群众,成为群众的领袖”,如果忘记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和肩负的使命,就丧失了先进性,从而“淹没在群众的大海中”,成为“社会上的浮萍”。
二是共产党人在交朋友时要“善于迁就群众”。“应该深入社会底层,在具体情况下,用各种方式与群众接近,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建立巩固的友谊”,“共产党员没有权力站在现实面前,袖手旁观,没有权力去自显清高,把周围的人群丢在一边”,“要善于迁就群众现有的政治水平和思想,习惯,情绪等等,把这些作为出发点以接近他们。也许他们的缺点很多,但我们要善于在许多缺点之中,找到他们的长处,经过各种方式去与他们合作,与他们共同树立各种社会事业”。
三是共产党人在交朋友时要成为“良朋益友”。就是要“在思想上应是分明而不能模糊的。在行动上,要有分寸”,“不能自命清高变成孤家寡人,结交朋友也不能是狐群狗党,不做好事的私人利害朋友,而要成为良朋益友”,否则“即使可以暂时交到一些朋友,但彼此,也只能成为损友,不但对革命无益,而且这种交谊也根本不能维持长久”。
总之,身处大后方尤其是在重庆的共产党员,不同流,就会脱离群众。但决不能合污,必须头脑清醒,站稳立场,要像荷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
正是周恩来的这些教导,南方局的同志们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和优良作风,经受住了灯红酒绿的考验。当年,纸醉金迷,物欲横流,“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社会环境确如“染缸”。但战斗在这一特殊环境中的共产党人,无论是公开斗争,还是深入虎穴;无论是政坛搏击,还是沉浮商海;无论是身在红岩,还是隐于乡间,他们都能坚持操守,经受住严峻考验。许多南方局的老同志们都告诉我,凡是在红岩村住过的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担任过重要的领导职务,没有一个犯过严重的经济和生活错误。这都得益于周恩来学习“六月风荷”精神的教导。
宋平同志的这些指导性意见和他的这篇文章,指引着我们的研究工作沿着科学的轨道前进,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我也把在宋平同志指导下形成的新认识,凝练成“‘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作为红岩精神的科学内涵的一个内容写入了书中,得到了宋平同志的首肯。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完成了《红岩精神研究》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历史学为基础从学理上研究红岩精神的理论著作,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入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研究丛书》,2009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获得中央党史研究室颁发的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党史部门优秀成果特等奖。宋平同志知道后非常高兴,于当年7月25日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中共南方局成立70周年暨这套丛书的首发仪式。
在周恩来同志诞辰126周年的时候,重温这段历史,我以为,这种“六月风荷”的政治品格,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国统区恶劣艰险的政治环境下开展党的工作的显著特点。正是在周恩来的带领下,南方局走出了一条在国统区的险恶条件下,把党“建设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塞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新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党的建设上的重大创新,是红岩精神又一独具风采之所在。
而宋平在周恩来教导下写就的《同流而不合污》,是教育党员干部“精彩一课”的真实记录,是诠释红岩精神的重要内涵“‘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政治品格”的经典文献,也应当成为今天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必修课。
我还希望红岩村的同志们,按照宋平同志指引的路子,努力挖掘周恩来关于“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讲话原稿,为党的思政教育增添一份珍贵文献。
注:这是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教授2024年3月5日在周恩来诞辰126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图/重庆史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