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评 | 兑现民生承诺 这就是底气!
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一系列举措回应多群体、多层次的民生需求,持续引发关注。聚焦报告中有力度、有温度的民生细节,一份“民生清单”跃然眼前。
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一些地方基层财政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这些沉甸甸的民生承诺最终能否全部兑现?细读报告内容,理清各项重点任务间的脉络关系,我们便能找到满满的底气。
底气来自深远谋划与广泛民意。报告中的热词“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显示出中央对于民生工作开展的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另外,在报告起草过程中,起草组充分听取了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在中国政府网等平台开展建言献策活动,收到超过160万条网民建言,涵盖了各个职业和年龄段人群,具有广泛代表性。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报告,把准了社会脉搏,充分反映了民心民意,在各项要求落实为具体行动的过程中,无疑将凝聚起最大的民意支持。
底气来自科学谋划与创新思维。面对一些地方基层财政紧张的客观困境,报告提出要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对有限资源的科学调度、合理使用,体现出政府的精细化管理思维;今年报告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要以发展思维看待补民生短板问题。改善民生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就业、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的解决既能增进民生福祉,同时也能把巨大内需潜力激发出来,这样的提法让人耳目一新,相信将带来新的能量。
底气来自环环相扣的共进合力。总体宏观目标和具体民生部署,既是全局与一域,也能反向促进,根据中国经济增长的规律,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社会会增加200多万就业人口,所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增速稳定在5%左右,是满足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的内在要求;而年度十大重要任务之间,各有侧重又环环相扣,看似只有一项提到“民生”二字,实则项项与民生直接相关,比如关于“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署,将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推动就业结构优化;关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的部署,也将直接惠及无数的微观个体。可以说,政府在每一个方面的科学部署、有力实施,最终都将转化为兑现民生承诺的厚实资本。
底气来自务实作风与坚定决心。通读报告,最大的感受是简洁实在,通俗易懂。讲去年的成绩,注重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突出年度特色特点,不搞面面俱到;谈今年民生工作方面的挑战,直言“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不掩盖、不回避问题。在3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吹风会上,起草组负责人提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政府主要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责”,这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让人倍感踏实;比如谈到城镇的就业预期目标,同样是1200万人的标准,去年是用“左右”,今年是“以上”,看似微小的字词变化间,体现了党和政府做好就业工作的力度和决心。
一份好的报告,不仅要听了让人提气,更要能转化为实际效果。1.69万字的报告,有满满的社会温度与民生情怀,并描述出科学清晰的实现路径,报告之外更有扎实的配套办法支持,让老百姓看到了“甜头”和“路子”,竖起了信心,无疑将凝聚起最广泛的社会力量,这就是兑现民生承诺最大底气!
作者:杨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