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欧洲正在接近一个时刻。当这个时刻来临,我们必须不再懦弱。”
当地时间3月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访问捷克时说出这番话,为他此前那句在大西洋两岸引发巨大争议的爆炸性言论——“不排除向乌克兰派遣西方部队的可能性”,做了一次令人印象鲜明的重申。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2月26日,20多个欧洲国家的领导人以及美国、加拿大代表在巴黎举行支持乌克兰国际会议。在会上,为了敦促西方盟友力挺乌克兰,马克龙表示不排除向乌克兰派遣部队。
不过,对于马克龙毫无征兆的强硬态度,反俄的美欧盟友并不买账,后者反而接连“割席”,纷纷表态没有向乌克兰派兵的计划。
尽管并未获得盟友的支持,马克龙还是坚决不改口。据法国《世界报》报道,2月29日在参观巴黎2024年奥运会和残奥会运动员村时他对记者说,“我在这个问题上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权衡和深思熟虑的”。
作为“五常”之一的元首,一贯在对俄态度上相对温和的马克龙,此番抛出“鹰派”言论,着实令世人大跌眼镜。他究竟是虚张声势、喝阻俄罗斯?还是真的有后手、真的会出兵?抑或是西方各国在对普京唱双簧?为此,潮新闻请教了军事专家。
“出兵乌克兰”言论一出,马克龙遭遇美欧盟友“割席”
马克龙此番言论一出,欧美舆论大哗。大多数欧盟和北约国家领导人都表示了反对及否认,一些国家表态称,己方没有这一计划,与“派兵”言论拉开距离。
北约先前在公开场合表示不会向乌克兰派遣部队,担心俄乌冲突升级为北约与俄罗斯的直接冲突。然而,不少西方国家向乌克兰提供大量先进武器装备,并培训乌军士兵,还有一些西方国家的雇佣兵赴乌作战。
针对马克龙的最新说法,美国白宫5日表示,乌克兰从未寻求西方派遣部队。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柯比表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并没有要求这样做,他只是要求提供武器弹药,从未要求过外国军队为乌克兰而战”。
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留斯5日访问瑞典时回应,马克龙这番宣示勇气的言论对解决当前的俄乌冲突没有帮助。皮斯托留斯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至少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们真的不需要讨论派出地面部队的问题,也不需要讨论有多少勇气的问题。”
同样在5日,捷克总统帕维尔说,乌方盟友应寻求“新的援乌方式”,西方国家不会越过“想象中的红线”。在他看来,北约国家可在乌克兰训练乌军,这“并不违反国际规则”。
即使是法国官员,对外放话的基调也与他们的总统有所差异。多位法国官员表示,可派人去乌克兰执行扫雷等任务,而非直接与俄军交战。
克里姆林宫先前警告,如果西方国家向乌克兰派兵,北约与俄罗斯的直接冲突将“不可避免”。
同时威慑俄罗斯和施压美国,马克龙或一石二鸟
“不能让普京获胜,是美欧的一条红线。”军事专家、空军《航空杂志》社副编审傅前哨告诉记者,在这一背景下,欧洲通过了500多亿欧元的对乌克兰军事援助,拜登政府也在加紧推动600多亿美元援乌在国会的通过。
但是,如果价值上千亿美元的这些支持还不能改变乌克兰军队走向失败的局面,还剩下一个办法,那就是派军队下场。傅前哨认为,这是马克龙保持战略模糊性的一个手段,以此达成对俄罗斯的威慑。同时,马克龙的警告也有可能是在给美国施压,迫使美国拿出更大的援乌力度。
在傅前哨看来,欧美20多国召开的这次支持乌克兰国际会议,声势浩大,等于是在告诉普京,对乌克兰的作战必须要有底线。“这些国家不会接受俄罗斯大获全胜的局面,而俄罗斯也不会接受自己在战场上的失败。这就决定了乌克兰战场更为长期化的前景,甚至可能因为西方军队的下场而使局势升级,引发更大的危机。”
欧洲军队入乌作战,主要有三种打法
那么,欧洲国家有可能派本国军队进入乌克兰前线,与俄军直接交手吗?
在傅前哨看来,马克龙这几天的强硬表态,更大的可能是一种威慑。但是,也存在少数东欧国家派出志愿兵的可能性。
傅前哨认为,目前看起来,欧洲国家军队进入乌克兰作战,有这么几种可能的形势。
“第一,鼓励本国公民积极自愿地加入乌克兰武装部队,比如捷克总理最近就批准了20名捷克人加入了乌军。”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乌克兰人力资源接近枯竭的短板。
“第二,欧洲国家组织雇佣兵进入乌克兰,以代替乌正规军执行一些低风险的任务。比如,可以用波罗的海三国的军队,部署在乌克兰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帮助乌方在这一方向的防御,从而让乌军多出近20万人的机动作战部队,腾出手来对付俄罗斯。”这一条,被傅前哨认为是当前最合理的出兵选择。
而第三种方式就更直接了,而风险也更高——直接派遣所谓的志愿兵,参与一线战斗。“如果乌军依靠自己的力量依然难以抵挡俄军的进攻,那么某些反俄的国家就有可能直接把精锐部队派往前线参战。”
“当然,基于北约和美国不下场与俄直接冲突的原则,这些军队有可能是以秘而不宣的方式进入战场,也有可能是与乌克兰签订协议后,只代表本国参战,这样就能避免俄乌冲突升级成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战争。”傅前哨分析道。
但这么做,几乎就是“玩命”了,这些欧洲军队一定会成为俄罗斯的眼中钉,成为重点打击对象。除了波兰、立陶宛等害怕反俄情绪高涨的国家外,愿意这么做的国家会非常少。
记者 屠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