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渝论 | 化旧为新 让生产力多多上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圈出的重点工作,压首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得好不好,说到底要看实效,离不开“因地制宜”这一重要方法论。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在过程中,需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2023年,我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就是统筹之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成果。
就整体而言,新质生产力主要来自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大潮中,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展现创新实力的赛道,是新质生产力动能释放的核心领域。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前沿产业必须积极发展;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需要积极打造;量子技术、生命科学、深海经济等未来产业更应该努力开辟。但具体到一个地方,从哪里找突破点,却需要量体裁衣,据实而为。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这实际上是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包括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中间给出的方法和路径,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离不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不是对立关系,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就能孕育出新质生产力。从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出发,不贪大求洋,不跟风狂奔,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忌同质化,应本着求异而为,避免零和竞争。一股脑儿上新能源汽车,必然导致产能过剩。对于大多地区来说,立足传统产业,加快绿色转型,全链条推进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一体推进控煤、稳油、增气、引电、扩新,推进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绕不开传统产业。各地产业基础迥异,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定套不进一个模子。既要“无中生有”,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也要善于老中出新、新中求优,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让老树著新花,形成更多的新质生产力。
新概念新理论来自实践,必须回归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并不是两条道跑车,而是相互促进的递进关系,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是重头戏。不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才能实实在在造福于民。
作者: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