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镇清塘村:“聚三力炼三气”扎实推动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石家镇清塘村:“聚三力炼三气”扎实推动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来源:华龙网2024-03-14

华龙网讯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

2023年以来,清塘村驻村工作队立足工作实际,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社会服务职能和市级“双高”建设文艺院校的特色办学优势,将乡村建设“培根铸魂”作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的重要抓手,锚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关键点和紧抓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先后以“党建”“教育”和“文化”三个维度,相继开展基层干部队伍提质培优、“艺黔”校地合作共同体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系列帮扶活动,以聚集乡村振兴“三力”,锻炼乡村振兴“三气”,不断实现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党建联建凝聚乡村振兴“战斗力”,抓好基层干部队伍提质升级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筑牢振兴之基。以“党建联建”整合帮扶资源,构建“党建+”助力乡村建设模式,开展党建共建党支部系列活动,形成“校-企-地”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格局,先后与重庆市齐膳雅餐饮、黔江农掌柜、巫山县乡助山野公益发展促进会等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吸引社会人士“体验秋收”参与农村、慈善机构“扶助捐赠”关爱农民、邀请助农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关注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引进“产、供、销”先进理念和技术,发展了蚕桑种植、烤烟种植等村集体产业,其中蚕桑种植面积230亩;烤烟种植面积320亩,共计带动13户脱贫户发展产业或就近务工,有效解决了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全年通过对口消费帮扶、“走出去”对接市场等方式,带动蜂蜜、马铃薯粉、猪肉、羊肉、鸡蛋等农产品销售3.2万元,有效增加脱贫户的直接经济收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获得重庆市文化旅游类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文化传承育人典型案例1个。

强化乡村治理队伍,汇聚振兴之力。2023年以来,清塘村驻村工作队怀揣乡村振兴“三农”情怀,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坚持“三在村”,用好老党员熟悉村情村务的优势,以“农房排查”“整治活人墓”“非粮化整治”为契机,入户走访累计达141次,其中脱贫户100余次,绘制农户基础信息网,全面掌握农户基础信息资料,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坚持每月做好易返贫、致贫人口常态化监测、党和政府各项惠农富农政策宣传、群众的思想发动和教育引导和感情沟通等工作,不断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和激发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同时,加强乡村内部治理体系建设。与村支“两委”班子紧密协作,学习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行网格管理,通过走访调解村民矛盾纠纷、召开院坝会宣传政策、“一事一议”村民恳谈会等方式,2023年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共计16件,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先后在黔江区主题教育、乡村振兴交叉检查和全镇村(社区)工作考核上获得较好成绩。

培养基层干部队伍,高举振兴之帜。一是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以“党建提质”提供智力帮扶为重要举措,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促进担当作为,开展“三会一课”党务活动8次,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严格全村51名党员党内组织生活,针对年龄较大、行动不便党员开展驻村第一书记“送学上门”活动;二是实施“立体化”本土人才培育工程。重点培育村“两委”干部、青年党员、手工艺人、返乡大学生等本土人才共计10名。其中,从村支部班子中选拔优秀党员1名,作为农村产业带头人培养;从青年党员中选拔文艺志愿者1名,加强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从优秀返乡大学生中发展中共党员1名,加强乡村后备干部及梯队建设。三是开展定制化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借助重艺职院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等培训平台,全年参训学员24人次,精准对口乡镇需求的课程,拓展乡镇(村)干部的视野,学习先进“三农”管理经验,助推乡村振兴凝聚关键力量,让“校地”合作在乡村振兴中双向赋能、孕育新力量。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撬动力”,搭建“艺黔”校地合作共同体

搭建“教学实践基地”,促进“学用”双促。通过“大思政课”乡村振兴实践课堂、大学生“返家乡”“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针对留守儿童实际需求,开展文艺支教志愿服务,发挥名师名家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以编排优秀节目、讲授美育课程、举办艺术类专题辅导讲座等形式共2期,将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力量带入帮扶地区,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让武陵山区的留守儿童萌发“艺术家的种子”。同时,将乡村振兴战略引入育人机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作为国情教育和思政课堂的重要内容,推动教师和大学生文艺志愿者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过程中,向农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激发灵感、汲取营养、提升境界,不断提高自身创作水平。2023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精神,清塘村驻村第一书记李阳为重艺职院舞蹈与戏剧学院学生500余人,做了重庆市“就业大讲堂·青年榜样进校园”主题宣讲1期,鼓励同学们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挂牌“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助力“进出”双融。一是通过设立教学研究课题让乡村振兴走进课堂。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锻造高技能型服务人才为出发点,充分尊重音乐、舞蹈、艺术设计等专业特点,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和学理阐释,注重把握农村原生态乡土特点,将农村红色、金色、绿色、底色和本色的“五色”资源融入职业教育“大思政课”和“五育并举”的高等职业教育乡村振兴育人模式,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用知识创新助力乡村文化产品产出和服务供给。二是通过“大思政课”建设延伸至乡村实践“大课堂”。通过“乡村振兴+教学”模式,分别组建音乐、舞蹈、艺术、文旅等专业实践团队,开展乡村实践调研,让大学生深入乡村、走进乡民、融入乡情,善于从“高粱”“麦穗”等庄稼作物中挖掘、吸收、运用乡村文化中有教育意义的养分和元素,充分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元素和汲取乡土精神力量,在金黄的田野上学习劳动人民的知识和智慧。先后有《重庆文艺职院:搭建“123”“非遗+设计”育人机制 助推艺术设计产教融合发展》《以“五色”助推“五育”赋能乡村振兴——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高水平专业群实践育人模式探索》研究成果先后被华龙网等市级媒体报道2篇。

建立教师行业实践流动站,助力“教学”相长。一是搭建“校-地”教师交流平台。推动高校教师与乡村艺人“结对子”,实现在人才帮带、业务指导、资源共享等方面协同发展,努力在加强基层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中,培养当地文艺能人、文艺骨干、文化传承代表人等,不断提高群众文艺活动质量和水平;二是邀请教师前往乡村开展产、学、研教学实践活动。运用自身的专业技能,结合当地特色文化用艺术点亮乡村,用设计赋予了乡村新的艺术生命力,为建设美丽新农村贡献青春力量;三是设立乡村教师企业流动站。分批选派教师参加乡村振兴实践,不断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有《“乡村振兴+育人”校地共建见实效—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黔江实践探索》等经验做法,被重庆市科技局帮扶集团简报典型案例栏目、武陵都市报等区级报刊媒体刊登报道2次。

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本土人才“内驱力”,切实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力量

送设计下乡,助力文化振兴。在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重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因地制宜、设计先行、精准施策,重艺职院专门邀请行业专家团队前往清塘村进行传统非遗文化、土家古建筑、土地利用、村情村貌、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等实地调研,开展“送设计下乡”活动,指导清塘村编制《清塘村2023-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两张名片”的工作机制》等规划性文件,做到合理布局、管理有序,逐步实现改善农村风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等乡村振兴目标。

活动阵地打造,构筑精神家园。通过各方筹集资金10万元,实施“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提升工程项目建设,让农村“亮起来、响起来、动起来”,逐步建成了有灯光、有音乐、有文艺活动的“党群文化阵地”,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精神面貌,持续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打造成乡村文化振兴的“精品工程”,成为党建工作的“堡垒”、群众精神上的“家园”。2023年底,活动广场建成后,清塘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积极筹划,调动乡贤,发动群众,开展了清塘村2024年“迎接春节 和谐邻里”团圆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编自导自演的传统的土家族音乐舞蹈、拔河比赛、篮球赛和邻里长桌宴、烟花表演、篝火晚会等节目,让全国各地200余名返乡农民感受到家乡的热情和享受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通过清塘村“活动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和系列活动的开展,逐步实现了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初衷。

激发群众热情,孕育文明乡风。通过运用好党建活动平台、少数民族聚居区风俗等文化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节假日、文明家风等多种元素融入到人居环境整治中,以办好民生实事为切入点,不断完善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站、老年人活动室、党员活动中心、儿童书屋等阵地建设,同时持续开展“感恩8.1建军节”、“庆双节·忆党恩·促和美”、“同心燃梦·艺路黔行”、“石榴籽”宣讲团、“关爱留守儿童 惠润未来”“春节慰问”等关爱“一老一小”等捐赠活动10余期。通过开展特色文艺活动和“积分制”物质精神双奖励等方式,以美育浸润、倡导文明,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不断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提升了村民整体素质,不断焕发出乡村文明新气象。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2024年,我们继续将“和”和“美”作为建设清塘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主旋律,结合乡村振兴现有工作基础和本地资源禀赋,将持续开展智力、人力、资金、教育、文化等帮扶工作,重点实施“和美”清塘“1+N”公共服务活动空间建设,即:“1”个空间:清塘村“公共服务活动空间”;“N”个平台:持续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着重推进清塘村“135331”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体系构建,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和文化产品的供给。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石家镇清塘村:“聚三力炼三气”扎实推动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2024-03-14 09:42:45 来源:

华龙网讯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

2023年以来,清塘村驻村工作队立足工作实际,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社会服务职能和市级“双高”建设文艺院校的特色办学优势,将乡村建设“培根铸魂”作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的重要抓手,锚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关键点和紧抓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先后以“党建”“教育”和“文化”三个维度,相继开展基层干部队伍提质培优、“艺黔”校地合作共同体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系列帮扶活动,以聚集乡村振兴“三力”,锻炼乡村振兴“三气”,不断实现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党建联建凝聚乡村振兴“战斗力”,抓好基层干部队伍提质升级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筑牢振兴之基。以“党建联建”整合帮扶资源,构建“党建+”助力乡村建设模式,开展党建共建党支部系列活动,形成“校-企-地”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格局,先后与重庆市齐膳雅餐饮、黔江农掌柜、巫山县乡助山野公益发展促进会等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吸引社会人士“体验秋收”参与农村、慈善机构“扶助捐赠”关爱农民、邀请助农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关注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引进“产、供、销”先进理念和技术,发展了蚕桑种植、烤烟种植等村集体产业,其中蚕桑种植面积230亩;烤烟种植面积320亩,共计带动13户脱贫户发展产业或就近务工,有效解决了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全年通过对口消费帮扶、“走出去”对接市场等方式,带动蜂蜜、马铃薯粉、猪肉、羊肉、鸡蛋等农产品销售3.2万元,有效增加脱贫户的直接经济收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获得重庆市文化旅游类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文化传承育人典型案例1个。

强化乡村治理队伍,汇聚振兴之力。2023年以来,清塘村驻村工作队怀揣乡村振兴“三农”情怀,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坚持“三在村”,用好老党员熟悉村情村务的优势,以“农房排查”“整治活人墓”“非粮化整治”为契机,入户走访累计达141次,其中脱贫户100余次,绘制农户基础信息网,全面掌握农户基础信息资料,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坚持每月做好易返贫、致贫人口常态化监测、党和政府各项惠农富农政策宣传、群众的思想发动和教育引导和感情沟通等工作,不断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和激发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同时,加强乡村内部治理体系建设。与村支“两委”班子紧密协作,学习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行网格管理,通过走访调解村民矛盾纠纷、召开院坝会宣传政策、“一事一议”村民恳谈会等方式,2023年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共计16件,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先后在黔江区主题教育、乡村振兴交叉检查和全镇村(社区)工作考核上获得较好成绩。

培养基层干部队伍,高举振兴之帜。一是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以“党建提质”提供智力帮扶为重要举措,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促进担当作为,开展“三会一课”党务活动8次,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严格全村51名党员党内组织生活,针对年龄较大、行动不便党员开展驻村第一书记“送学上门”活动;二是实施“立体化”本土人才培育工程。重点培育村“两委”干部、青年党员、手工艺人、返乡大学生等本土人才共计10名。其中,从村支部班子中选拔优秀党员1名,作为农村产业带头人培养;从青年党员中选拔文艺志愿者1名,加强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从优秀返乡大学生中发展中共党员1名,加强乡村后备干部及梯队建设。三是开展定制化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借助重艺职院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等培训平台,全年参训学员24人次,精准对口乡镇需求的课程,拓展乡镇(村)干部的视野,学习先进“三农”管理经验,助推乡村振兴凝聚关键力量,让“校地”合作在乡村振兴中双向赋能、孕育新力量。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撬动力”,搭建“艺黔”校地合作共同体

搭建“教学实践基地”,促进“学用”双促。通过“大思政课”乡村振兴实践课堂、大学生“返家乡”“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针对留守儿童实际需求,开展文艺支教志愿服务,发挥名师名家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以编排优秀节目、讲授美育课程、举办艺术类专题辅导讲座等形式共2期,将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力量带入帮扶地区,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让武陵山区的留守儿童萌发“艺术家的种子”。同时,将乡村振兴战略引入育人机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作为国情教育和思政课堂的重要内容,推动教师和大学生文艺志愿者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过程中,向农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激发灵感、汲取营养、提升境界,不断提高自身创作水平。2023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精神,清塘村驻村第一书记李阳为重艺职院舞蹈与戏剧学院学生500余人,做了重庆市“就业大讲堂·青年榜样进校园”主题宣讲1期,鼓励同学们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挂牌“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助力“进出”双融。一是通过设立教学研究课题让乡村振兴走进课堂。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锻造高技能型服务人才为出发点,充分尊重音乐、舞蹈、艺术设计等专业特点,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和学理阐释,注重把握农村原生态乡土特点,将农村红色、金色、绿色、底色和本色的“五色”资源融入职业教育“大思政课”和“五育并举”的高等职业教育乡村振兴育人模式,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用知识创新助力乡村文化产品产出和服务供给。二是通过“大思政课”建设延伸至乡村实践“大课堂”。通过“乡村振兴+教学”模式,分别组建音乐、舞蹈、艺术、文旅等专业实践团队,开展乡村实践调研,让大学生深入乡村、走进乡民、融入乡情,善于从“高粱”“麦穗”等庄稼作物中挖掘、吸收、运用乡村文化中有教育意义的养分和元素,充分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元素和汲取乡土精神力量,在金黄的田野上学习劳动人民的知识和智慧。先后有《重庆文艺职院:搭建“123”“非遗+设计”育人机制 助推艺术设计产教融合发展》《以“五色”助推“五育”赋能乡村振兴——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高水平专业群实践育人模式探索》研究成果先后被华龙网等市级媒体报道2篇。

建立教师行业实践流动站,助力“教学”相长。一是搭建“校-地”教师交流平台。推动高校教师与乡村艺人“结对子”,实现在人才帮带、业务指导、资源共享等方面协同发展,努力在加强基层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中,培养当地文艺能人、文艺骨干、文化传承代表人等,不断提高群众文艺活动质量和水平;二是邀请教师前往乡村开展产、学、研教学实践活动。运用自身的专业技能,结合当地特色文化用艺术点亮乡村,用设计赋予了乡村新的艺术生命力,为建设美丽新农村贡献青春力量;三是设立乡村教师企业流动站。分批选派教师参加乡村振兴实践,不断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有《“乡村振兴+育人”校地共建见实效—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黔江实践探索》等经验做法,被重庆市科技局帮扶集团简报典型案例栏目、武陵都市报等区级报刊媒体刊登报道2次。

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本土人才“内驱力”,切实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力量

送设计下乡,助力文化振兴。在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重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因地制宜、设计先行、精准施策,重艺职院专门邀请行业专家团队前往清塘村进行传统非遗文化、土家古建筑、土地利用、村情村貌、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等实地调研,开展“送设计下乡”活动,指导清塘村编制《清塘村2023-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两张名片”的工作机制》等规划性文件,做到合理布局、管理有序,逐步实现改善农村风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等乡村振兴目标。

活动阵地打造,构筑精神家园。通过各方筹集资金10万元,实施“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提升工程项目建设,让农村“亮起来、响起来、动起来”,逐步建成了有灯光、有音乐、有文艺活动的“党群文化阵地”,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精神面貌,持续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打造成乡村文化振兴的“精品工程”,成为党建工作的“堡垒”、群众精神上的“家园”。2023年底,活动广场建成后,清塘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积极筹划,调动乡贤,发动群众,开展了清塘村2024年“迎接春节 和谐邻里”团圆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编自导自演的传统的土家族音乐舞蹈、拔河比赛、篮球赛和邻里长桌宴、烟花表演、篝火晚会等节目,让全国各地200余名返乡农民感受到家乡的热情和享受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通过清塘村“活动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和系列活动的开展,逐步实现了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初衷。

激发群众热情,孕育文明乡风。通过运用好党建活动平台、少数民族聚居区风俗等文化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节假日、文明家风等多种元素融入到人居环境整治中,以办好民生实事为切入点,不断完善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站、老年人活动室、党员活动中心、儿童书屋等阵地建设,同时持续开展“感恩8.1建军节”、“庆双节·忆党恩·促和美”、“同心燃梦·艺路黔行”、“石榴籽”宣讲团、“关爱留守儿童 惠润未来”“春节慰问”等关爱“一老一小”等捐赠活动10余期。通过开展特色文艺活动和“积分制”物质精神双奖励等方式,以美育浸润、倡导文明,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不断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提升了村民整体素质,不断焕发出乡村文明新气象。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2024年,我们继续将“和”和“美”作为建设清塘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主旋律,结合乡村振兴现有工作基础和本地资源禀赋,将持续开展智力、人力、资金、教育、文化等帮扶工作,重点实施“和美”清塘“1+N”公共服务活动空间建设,即:“1”个空间:清塘村“公共服务活动空间”;“N”个平台:持续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着重推进清塘村“135331”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体系构建,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和文化产品的供给。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