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系列两江评③ | “预付卡”不能老成“圈钱卡”
余额没用完,店家跑路了;没用几次想退卡,结果不给退钱;以为省钱开了会员,后来发现得不偿失……这些预付式消费的“坑”,你是不是也遇到过?是否也想要投诉,却苦于无门,只能吃下“哑巴亏”。
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预付式消费”在商业活动中越来越热,与之相对应的维权投诉也持续上升。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的全国消费维权投诉案例类型中,预付式消费位居前列,其中办卡容易退费难、经营者跑路消费者挽回损失难等六方面问题最为突出。“预付式消费”困扰消费者久矣,为何难以根治?
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
目前我国法律对于预付式消费缺乏专门的法律条文,在管理上存在诸多不便。比如对操作规范没有明确规定,在办理预付卡时并未强制要求商家提供合同、发票等有效证据,维权举证困难。使用预付式消费的店家不少属于个体经商户,从餐饮、美容美发、健身到早教,不少商家抗风险能力并不强,一旦经营不善可能就会“撂挑子”。充值或预付金额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消费者也相对较零散,较难形成维权合力。
破解维权困境,要抓住两个关键点:服务规范、退钱方便。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预付式消费在我国社会总消费中占比约20%,利益涉及的群体庞大,针对这一特定消费形式出台专门法律,或对开展服务的标准和基本流程做出明确的规定,非常有必要。而法律只能明确店家的义务,不能保证其履行义务的能力,充足稳定的资金才是消费者利益得到保障的基础。
对此,或许可以借鉴保险行业的一些做法,比如对开展预付式消费的店铺实行更高的准入标准,严格筛选出信誉好、资质佳、风险小的商家,对店铺资金运营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同时也可以鼓励行业建立金融稳定基金或类似机构,让店家在开业时往资金池注资,店铺倒闭后,会员可以获得一定赔偿基金;也可探索为预付消费开发保险产品,一旦商家倒闭、跑路,消费者可获得理赔。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使用越来越广泛的背景下,用赋码机制来实现“信用监管”也大有可为。
老生常谈的社会顽疾,往往是涉及领域复杂的问题,堵住预付式消费“漏洞”,要用综合性的治理思维,解决“预付式消费维权”困境,要看到问题的根源,法律、制度、金融等层面联合发力,出台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助力预付式消费模式健康发展,让消费者不再“受伤”。
作者:杨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