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 擦亮“红岩”品牌 构建新时代“红岩大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编者按:
今年3月18日,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5周年的日子。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学校思政课举足轻重。
5年来,全市教育系统牢记嘱托,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寻提高思政课吸引力的路径,不断完善“大思政课”铸魂育人体系,立足优势学科和校本特色,初步构建了大中小各学段纵向有机衔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学校与社会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为此,华龙网联动市教委共同推出《新时代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庆实践》系列报道,聚焦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的生动实践。
华龙网讯 今年3月18日,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五周年的日子。五年来,沙坪坝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抓实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新时代“红岩大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深入开展“冠红岩之名 铸红岩之魂”实践活动,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红岩精神为内核,构筑红岩思政“三类体系”
一是构建“红岩大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出台实施《新时代“红岩大课堂”建设指引》,明确大中小幼各学段思政教育目标和内容,创设6类特色大课堂。区域经验在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宣传报道。
二是构建“红岩大课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由教育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成员学校领衔,联合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成立共同体联盟3个,制定共同体10大任务清单,推行“五维十环一体化”特色工作机制,覆盖全区中小学校。
三是构建“行走·红岩”思政实践体系。出台研学制度性文件4个,建设研学基地24个;联合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共建“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开发《行走·红岩》10大系列课程,举办“行走红岩·学灯闪耀”主题研学活动等。
以并举融合为关键,拓展红岩思政“三大路径”
一是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培育重要成果28项,培育《红梅花儿永放光彩》《红岩少年向未来》等系列云端思政优课,杜绝思政课浅表化、标签化、概念化,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二是从“课程育人”走向“文化育人”。深入挖掘校史校训校歌中的思政内涵,如“红烛耀东川”“百年树人,立己达人”等,创建积极向上、格调高雅、团结友爱、严肃活泼的校园文化。
三是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连续开展12届立德童剧创演活动,创作精品剧目400余个;开展“书香学灯耀红岩”读书行动,入选全国优秀案例;开展“寻根·行走的青春”研学活动,开发“强根正气”研学读本,引导学生把气接上,把根扎下;开展“小小红岩志愿者”活动200余场,让人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风景。
以协同育人为保障,强化红岩思政“三个支撑”
一是强化区域协同育人合力。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会同区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联动镇街以及全区10余万家庭,加强社会环境、网络空间治理,有效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培育“红岩讲堂100场进校园”“小小红岩讲解员”等项目,2023年获评重庆市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
二是深化学校思政育人格局。坚持党建统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党组织主导、书记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学校内涵发展质量综合评价。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出台思政课教师“选、培、激”机制,建立轮训机制,形成书记校长走进课堂抓思政,党团队干部扎根课堂讲思政,全员教师勇挑思政担的师资体系。2023年,获评全国典型案例5个,市级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基本功竞赛特等奖2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