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
2024-03-22 06:30:05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听新闻
今年,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更彰显了“五篇大文章”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性。在业内专家看来,“五篇大文章”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针对性部署,对于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金融资源投向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写好这“五篇大文章”,首先要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认为,“五篇大文章”所涉及的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和经济金融结构优化的着力点等重要领域。其实质性要求是在中长期调动更多的金融资源,更加精准有效地支持国家战略性重点领域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强化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的基础上,加大了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制造业、基础设施、民营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从总量看,信贷总量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前两个月新增贷款6.37万亿元。从结构看,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信贷支持增长保持高位。2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8.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5%,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4.0%,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4.2%、18.5%、21.4%,均明显高于同期10.1%的各项贷款增速,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进一步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在经历了多年快速发展之后,我国金融业、金融市场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化架构,但是金融服务结构、质量、效率还有不足。因此,聚焦“五篇大文章”来发力,也是为了推动金融自身的优化升级、提质增效,真正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效和无效供给。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设立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在3月21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表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都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人民银行继续实施好支持碳减排再贷款,去年12月新增的5000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额度也已全部发放,还将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不断提升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打通发展堵点卡点
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体现了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如何让金融更好赋能科技创新,对于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金融强国建设具有关键作用。
连平表示,科技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侧重于通过市场运作,以创新的产品、服务和机制,为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
“在宏观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在科技金融方面,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风险评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下一步需要着力补齐短板,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9%,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3%,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5%,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5%,均明显快于全部贷款增速。
“目前我国的普惠金融在城乡之间、不同规模银行之间、银行业和非银行业之间尚存在一定差异。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产品供给、服务支持等方面的力度和精度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连平认为,未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应协同发力,形成全面的普惠金融支持政策体系,有效发挥政策的激励约束作用。
此外,伴随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快速深化,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迫切需要做好做优。“未来全社会需要有充足的养老资金服务,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养老产业体系,这都离不开金融支持。”连平说,从中长期着眼,银行、基金等行业可通过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专属产品及产品组合,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收入水平、家庭结构、投资目标、风险偏好的客户群体在养老财富积累与财富管理方面的需求。
发挥数字金融赋能作用
数字金融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创新金融服务的金融业态。“数字金融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底座,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形成支撑助力。”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表示。
杨涛表示,数字金融是做好“五篇大文章”的主线,伴随着数字化与新技术的演进与冲击,金融机构、市场、产品、制度等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众多金融功能与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数字化的加持,因此,数字金融贯穿完成其他几篇大文章的全流程。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商业模式和用户习惯的深刻变化,也为金融机构的全方位数字化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赋能极大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一方面,数字技术增进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有效降低了单位客户服务成本,并以此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让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普惠,触达更多的长尾客群。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极大提升了金融服务嵌入互联网场景的能力,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可以有效提升客户识别和画像的精准性,并由此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曾刚说。
对于金融机构应如何加快数字化转型,曾刚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战略引领,做好顶层设计。金融机构需要围绕业务战略,明确转型需求与自身资源、能力的匹配度,在此基础上制定可操作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二是提升科技和数据治理能力,夯实数字化基础。充分认识数据要素成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意义,推动数据有序共享与综合应用,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有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三是深化场景服务能力,重塑经营模式。深化数字技术的金融应用,创新金融产品研发,不断开发场景金融服务,拓展金融服务边界,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四是平衡好安全与发展。
杨涛进一步表示,围绕金融强国的建设目标,做好“五篇大文章”应该以数字金融为切入点,尽快推动科技金融、养老金融增量提质,促使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优化升级。同时,需要更加理性地认识各类金融活动的风险特征,掌握好创新效率与安全的“跷跷板”。 (经济日报记者 马春阳)
责任编辑:杜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