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联动“三个课堂”,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华龙网

重庆医科大学:联动“三个课堂”,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2024-03-22 20:12:59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编者按:

今年3月18日,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5周年的日子。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学校思政课举足轻重。

5年来,全市教育系统牢记嘱托,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寻提高思政课吸引力的路径,不断完善“大思政课”铸魂育人体系,立足优势学科和校本特色,初步构建了大中小各学段纵向有机衔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学校与社会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为此,华龙网联动市教委共同推出《新时代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庆实践》系列报道,聚焦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的生动实践。

重庆医科大学抗疫思政大课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次头条。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好“大思政课”育人作用,通过构筑理论有深度、情感有温度、思想有厚度、实践有力度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加快构建医学特色思政教育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与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努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用好思政课程主课堂,

筑牢思想理论新高地

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构建了基于网络平台的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由“杏林缘梦”“社会调研”“医路修德”“时政沙龙”“红色之旅”“经典研读”六大模块构成,将思想引领和医学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并通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市内红色场馆等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贯通,极大调动了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重庆医科大学思政课全面建设完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累计完成444分钟的教学视频录制,课程浏览量近三百万次,累计互动11000余次,服务学生逾10000人,获得师生积极评价,该课程连续获重庆市线上、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立足医学院校思政教育教学规律,重庆医科大学将伟大抗疫精神、西迁精神、医者精神有机融入,采取了云上抗疫思政课、“开学第一课”思政大课等一系列举措,积极推广广播剧、舞台剧、经典研读读书会等方式,把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有机统一起来,切实增强思政课课堂活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深耕课程思政专课堂,

丰富课程建设新内涵

重庆医科大学党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课程思政的组织领导、指挥调度和督促检查。建立医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指导中心,锁定新医科“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理清建设思路,对课程思政进行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推进医学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学校已获批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近年来,学校出台《重庆医科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及其系列配套文件,构建起课程思政“三大体系”。通过课程思政资源库、示范课程、教学指南等,构建起覆盖所有医学专业课的课程体系。通过整合马院教师、线上课程师资和社会特聘教授,建立起各类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融合育人的师资体系。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通过严格部门目标考核、教师绩效考核和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形成了多方位发力、全员参与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重庆医科大学组织编写、科学出版社出版《医学整合课程思政案例集—重庆医科大学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红岩精神、西迁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南丁格尔精神、优秀校友医者精神、大体老师奉献精神……重庆医科大学专门成立课程思政案例编写组,组织编写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具有思政特征、医学特色、专业特点的《医学整合课程思政案例集—重庆医科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为医学生课程思政教育提供重医经验。

投身社会实践大课堂,

擘画立德树人新蓝图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多元、视野更为广阔。医学生肩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在不断提升医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持续丰富人文精神,富有人文关怀。
基于此,重庆医科大学于2021年打造“缙云·青马书院”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旨在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该团队由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和临床医学学科背景的青年教师组成。

重庆医科大学2024年“青马工程”开班仪式。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缙云·青马书院”携手“罕见病关爱之家”举办“走近罕见病——真人图书馆进校园”系列活动,让医学生“从书本走进现实”。该系列活动通过患者、专业医务工作者与医学生对话的形式,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并且将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让学生不再只从书本上掌握医学理论知识,而是通过了解真实世界的案例、医患之间的鲜活故事、科学家的心路历程,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让“医者仁心”入脑、入心,培养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临床医师。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深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开展医疗志愿服务。学校供图 华龙网发

学校系统建设第二课堂项目体系,采用“5+N”模式,全面整体构建“学校树精品、学院创品牌、班级全覆盖、社团重特色”的第二课堂育人格局。在各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第二课堂学分,根据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进行认定,同时,把第二课堂成绩单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紧密对接,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证明。学校常态化开展进校园、进社区(乡村)、进医院等医学生“三进”志愿服务,鼓励师生带着“第一课堂”的问题去调研去实践,将“第一课堂”有效延伸至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形成了“理论+调研+体验+反思”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全面推广多师带队(专业课教学教师+思政课教学教师+临床医务工作者+辅导员教师等)、多元组队(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模式,精心组织校院班三级社会实践分享会,将思政课堂、专业课课堂、社会实践课堂有效贯通,极大提升了育人实效,打造了“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大学生骨干社会实践团”等实践育人品牌。

扫码查看更多报道

责任编辑:肖启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