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直通车| 从一条“背篓专线” 感受一座城市的精神-华龙网

民声直通车| 从一条“背篓专线” 感受一座城市的精神

2024-03-22 21:40:36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近日,有网民在华龙网重庆网络问政平台发帖称,“建议轨道交通在高峰期不要让乘客携带菜筐等大件行李”。
      重庆轨道交通集团回应,“遵守乘坐规定,携带物品合法合规,我们都会尽心服务”。暖心回应引发广大网民点赞。
     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篓和扁担,“背篓专线”这极具重庆辨识度的场景,正是包容、友善、温情城市品格的生动诠释。用“人情味”呵护“烟火气”,这座城,不只有麻辣鲜香,更有人情温暖。
     “背篓”里盛着哪些“烟火气”?“背篓专线”搭载了哪些“人情味”?3月22日清晨,华龙网重庆网络问政平台记者,来到“背篓专线”石船站一线打探。

在站台上,等待进站
轨道石船站,菜农携蔬菜,在站台等候4号线列车

01 “背篓专线”的背篓里 满是“烟火气”

清早6点过,微风夹杂着凉意,城市还未苏醒。轨道石船站外,菜农们带着背篓菜筐,等候第一班车。

6时20分,随着卷闸门缓缓开启,清香的豌豆尖,新鲜的折耳根,嫩绿的冬寒菜,叶子上还有露珠的青蒜苗……在菜农的肩上、背上、手推车上,过安检,进车站,在飞驰的轨道上,开启了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春天旅程”。

这一刻,城市被唤醒。这一刻,春天的气息向城市驶来。

进站那一刻
卷闸门缓缓打开,菜农们进站赶乘头班车

一个简易手推车上,放着一个背篓。背篓里,盛着新鲜的折耳根,这是春天的馈赠,重庆人拌凉菜的最爱。
       背篓的主人叫杨作惠,年近70,家住渝北石船。城市化进程滚滚而来。杨作惠由农民变成了市民,住进了电梯安置房小区。
       轨道交通日新月异,越织越密,让杨作惠的生活半径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现在轨道方便得很,可以全城坐,这里换那里,那里换这里!”

车厢里1
“背篓专线”车厢里,那一个个背篓,装的是生活

轨道带来的好处,除了卖菜方便,还有收入变化,因为价格可以卖得更高一些。这次,她挖了十来斤野生折耳根,坐轨道去观音桥卖给商圈里的人,这一背篓可以卖一百多元。
       她说,闲来没事,卖菜挣点零花钱,自己的钱自己花,也为儿女们减轻点负担,“毕竟他们也有一家人”。

卖拆耳根的婆婆
杨作惠挖的折耳根,能卖100多元,她期待早点卖完

马文英夫妇是“背篓专线”的常客,此前上过央视新闻的封面,许多乘客都认得。这次,问政平台的记者偶遇了她们。
       车厢里,夫妻二人的面前各有一个背篓。一个装着冬寒菜、香椿芽和菠菜,一个装着广柑。
       夫妻二人家住石船镇农村,种的蔬菜和水果以前吃不完的背到镇上卖,卖不完就扔了,实在可惜。现在,他们坐到观音桥,蔬菜瓜果再也不愁卖不掉了。
     “观音桥人多,基本都卖得完,多亏有了这个!”“背篓专线”带给马文英最为直观的感受,是蔬菜更好卖了,这关系着像她这样的菜农们的生活质量。

卖菜的夫妻
上了央视新闻封面的老夫妇,这次要去卖蔬菜和水果

年过八旬的杨德露住得更远,从“背篓专线”最后一个站黄岭站上的车。他挑着两只塑料桶,桶里装的是自家种的广柑。
    “坐轨道去观音桥,三块一斤,两块一斤,卖到最后一块一斤,都可以卖完。”

卖橙子的老人
“背篓专线”,改变了八旬老人杨德露的生活

“背篓专线”,改变了这位八旬老人的生活:以前每隔几天,才去镇上赶一次场,算是进城。如今,天天都可以逛观音桥。他还像年轻菜农一样,包包里准备了一个绿色的收款码。
     “手机上看到孙子的头像,听到声音,就晓得收到钱了!”老人表示,“轨道是方便的,政策是好的,对农民是关心的!”寥寥数语,反映了“背篓专线”带给当地村民的便捷。

02 “背篓专线”的车站里 满是“人情味”
      进站时,帮着搭一把手;过安检时,引导一下;乘扶梯时,搀扶一下……
    “背篓专线”工作人员服务菜农安全有序乘车的镜头,被网友热议点赞。石船站的工作人员却说,这是他们的工作职责之一,很普通。

站长接受采访
轨道4号线值班站长郑嫦攀,讲述车站保障服务工作

郑嫦攀,轨道4号线的值班站长。包括他在内的12名石船站工作人员,是“背篓专线”感动出圈背后的温暖力量,是“背篓专线”温暖人心的“人情味”。
       郑嫦攀说,该站临近石船镇,卖菜的菜农比较多。车站注意到他们的出行需求后,根据他们的乘车特点与规律,有针对性探索打造规范、安全的乘车秩序。
      菜农为了乘坐头班车进城卖菜,每天早上6点不到,就在轨道站出入口等候。为此,车站会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根据情况提前几分钟开启两边进站卷闸门。

过安检1
车站工作人员为菜农进行安检

菜农一般都携带有背篓等行李,较重。为此,车站会在菜农进站、过安检、进闸机、乘车、到站等一些关键节点上,安排工作人员,做好引导工作,保障出行安全。
       背篓、菜筐、担子、手推车……进站安检时有不便。为此,石船站工作人员尽可能采取比较便捷的措施,比如,一些菜农携带鸡蛋等易碎农产品时,工作人员会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符合政策和规定的条件下,利用金属探测仪,进行手检,方便菜农快捷进站。

过安检2
车站工作人员为菜农进行安检

遇到部分年龄大的菜农,工作人员会主动服务,有时也会主动上前,搭一把手,帮一帮忙。“有些年纪比较大的菜农,把背篓放在地上歇息,起身很不容易,这时,工作人员会帮他们一把,抬一下,或者提一下,帮他们顺利进出站。”

刷卡进站
卖菜老人在刷卡进站

工作人员伸一下援手,菜农都会很开心,会热情说一句“感谢”。“虽然一句很简单很普通的话,但作为一名轨道人,工作得到了肯定,我们心里也是很高兴的。”
       在郑嫦攀看来,“背篓专线”是城市的温度。“‘背篓专线’不为背篓而开,但因背篓而感受到重庆互助、互谅与包容的城市温度,是我们轨道交通人的荣幸,特别欣慰。”

03 “背篓专线”的故事里 体现了重庆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与城市精神
 

潘洵2
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历史学会会长、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洵教授

“背篓专列”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网友的点赞,华龙网重庆网络问政平台还采访了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历史学会会长、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洵教授。
       潘洵说,看了“背篓专线”的相关报道,挺感动的。
      重庆是一座山水之城,也是一座人文之城,山水是重庆的“颜值”,人文是重庆的“气质”。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特点,大山大水的城市格局,形成了重庆人跋山涉水、坚韧勤劳的性格特征。“背篓专线”上的“背篓”,其实就是重庆人坚韧勤劳性格特征的体现。
       潘洵说,重庆是一座移民城市,历史上形成了多次移民浪潮,形成了重庆城和重庆人包容、开放的文化与性格,这也是重庆城市底色和城市精神之一。重庆轨道交通的回复,体现了公共交通服务部门对于不同人群乘客的一视同仁,体现了城市以人为本的情怀,代表了城市对各阶层人士的尊重与包容,也反映了这座城市内在的和谐与担当。从这一点来说,很温暖,很人性化,体现了公共服务行业的温度和包容度,也体现了重庆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与城市精神。
       重庆的“背篓专线”,正如媒体评论说的,一条地铁线,既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篓和扁担,这样的城市,是一个和谐有爱,有温度,有高度,有厚度的城市。

来源:华龙网

文字:周鹏 于洋

设计:李杰

视频:毛长钦

策划:周鹏

编审:郭鹏

主编:张芊

责任编辑: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