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清明特别篇 | “种星星”的人-华龙网

百姓故事·清明特别篇 | “种星星”的人

2024-04-04 06:00:00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记者手记

如果说逝去的人会变成星星,那他们就是“种星星”的人,将逝者渡往星空,让生者坦然面对。

 

电影《入殓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死亡是一扇门,它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阶段。”

这扇“门”前站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和死亡打交道,内心却充盈着柔软的情感,他们用爱赋予死亡“温度”,让逝者安息、生者释然。

清明节,记者走进殡葬行业,为你讲述他们的故事。

 

墓碑清洁工陈玲:

“我是在为逝者打扫屋子”

“娃娃,孃孃给你擦干净点,过两天爸爸妈妈好来看你……”

清明节前夕,西郊福寿园陵园区内,一个娇小的身影蹲在墓碑前,一边擦拭,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和煦的阳光打在她身上,略微黝黑的脸庞镀上了一层蜜糖色的暖光。

1

陈玲是重庆璧山人,今年31岁,是西郊福寿园一名墓区管理员。她的日常工作是打扫墓碑,每天要擦拭500-600座墓碑。

在此之前,陈玲曾是一名全职宝妈。一开始,她选择来陵园上班只是图个方便,“2022年村里发招聘,我看离家近、下班早,可以接送孩子放学就来了。”

直到入职后,陈玲才对这份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所有转变,皆因一个小男孩而起。

男孩去世于2022年,离开时只有5岁。下葬时,陈玲正在陵园打扫,彼时初来乍到的她,还不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只好远远地注视着,沉默地将男孩父母的每一声痛哭听进心里。

家属离开后,陈玲才小心上前,看着照片里男孩可爱的笑容,她心里五味杂陈。“就像刚刚认识的一个小朋友,突然之间不在了,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孃孃又来看你了。”采访中,陈玲又打扫到男孩的墓碑。她满眼温柔,一边低语一边擦着碑前的玩具,连包装盒的缝隙,都用毛巾角仔细地拭过。

2

“做这份工作害怕吗?”记者问她。

“不怕。我们有我们的家,他们有他们的家,他们只是去了另外一个家,我帮他们打扫下屋子,没什么可怕的。别人把至亲托付给我们,就要好好照顾他们。”陈玲文化程度不高,面对镜头想了又想,说出了这个朴实却尤其动人的理由。

其实,这份工作治愈的不仅是逝者家属,也是她自己。陈玲说,在她小学时父亲便骤然离世,为了生活,她十几岁就外出打拼,时隔多年以后,想起父亲时她依然难以释怀。“小时候,我也曾希望有人能这样照顾爸爸。”

正因经历过,所以她格外理解这份工作对于生者的意义。或许,她的每一次用心打扫,都是在拥抱小时候的自己。

入殓师刘晓:

“让逝者没有遗憾地‘谢幕’”

初见刘晓时,很难将他和入殓师这一职业联系起来。他穿着笔挺的西装,戴着眼镜,说话字正腔圆。比起入殓师,更像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实际上,年仅35岁的他,已经入行14年了。他是四川成都人,目前在重庆西郊福寿园担任殡仪服务员和入殓师。

3

刘晓入行的初衷,源自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当时18岁的他在四川遂宁读高三,离高考还不到一个月。

在这场浩劫中,刘晓看到了生命的脆弱,由此萌生了成为入殓师的想法。“好好的人突然就没了,连道别都来不及说一句,死亡不该如此仓促。”他叹息道。

高考结束后,刘晓毅然报考了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校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超出专业录取分数线200分。“当时怕家里人反对,我说我报的是‘殡管’专业,他们一直以为是宾馆管理,等我入学他们才知道是殡葬管理。”刘晓笑着说。

带着对殡葬行业的一腔热血,在一次次直面逝者后,刘晓开始深入了解这份职业。

第一次接触逝者是在实习期。那是位男性逝者,五十多岁,因病逝世。刘晓和同事赶到医院时,逝者穿着病号服,脸色泛黄,有些浮肿。

第一回直面遗体,刘晓有些发蒙,跟着同事一令一动,清洗、梳头、化妆……最后套上西装。

随着步骤进行,逝者面容逐渐变得安详。看到仿若睡着的逝者,家属们泪流满面,一个劲儿地感谢他们。“那是我第一次入殓,不知道怎么形容,总觉得心里特别满。”

4

越是了解,刘晓越发现入殓师并不是一份简单的职业。“我们不只整理遗体,从接运遗体到策划告别仪式都需要参与。”而真正明白这份职业的意义,则是一次告别仪式上。

那次的逝者是位83岁的老爷子,年轻时曾在部队文工团当过兵,一辈子爱好歌舞演奏。在策划告别仪式时,刘晓特意询问了老人生前的喜好。

“我爸爸就喜欢看我跳《白毛女》。”老人的女儿说。

“那你跳嘛!”刘晓鼓励她。

“好多年没跳,跳都跳不来了,再说也没有舞蹈鞋啊。”老人的女儿也已年过半百,多年不曾跳舞,犹犹豫豫地推拒着。

看出她眼里的踌躇,刘晓没再吭声,而是偷偷跑到步行街买回了一双舞蹈鞋,还贴心地准备了服装。道具摆在眼前,对方不再推脱,咬咬牙换上了衣服。

仪式开始,伴随着《白毛女》的音乐响起,告别厅里的人围作一圈,老人遗像前,一个身影卖力地舞动着,舞姿并不标准,围观的亲友们却看得泪眼婆娑。

仪式结束后,老人的女儿特地向刘晓道谢,还拉着他拍了张合照,“谢谢你小刘,我没有遗憾了,爸爸也能安息了!”

一晃14年,刘晓至少送600位逝者走完最后一程,这样的感动他见证过许多次。如今再问他成为入殓师的理由,他说:“守护生命的最后一份尊严,让逝者没有遗憾地‘谢幕’,就是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

代客祭扫礼仪师雷杨:

“不仅要让逝者安息,更要带给生者慰藉”

清明前,重庆九龙陵园里,雷杨和同事身穿黑色制服,神情肃穆,拎着小桶匆匆走过。拾阶而上,是一排排整齐的墓碑,脚步停留在其中一座前。

放下小桶,他们对着墓碑深深鞠了一躬。随后,同事宣读流程,雷杨依次从桶里拿起水果、花束等,先是单膝跪地,再用双手虔诚摆放好。

“铃铃铃——”流程结束,他们并排站立,拿出手机,对着墓碑打开视频通话,“女士,我们受您的委托前来祭拜您的父亲,现在您可以对着父亲说说话。”

“爸爸,你走后我们一直很想你,我会好好照顾妈妈,下辈子我还要当你的女儿。”肃静的现场,一道女声从手机里传来,倾诉着思念。直至电话挂断,一次完整的代客祭扫才算完成。

5

雷杨是重庆巴南人,今年30岁,从业9年,是九龙陵园的公墓管理员,也是一名代客祭扫礼仪师。今年清明节前,他和同事已经完成了二十多个祭扫委托。“有些家属在外地,有些确实因为工作走不开,就委托我们祭拜。”

从事代客祭扫以来,雷杨也对殡仪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回忆,曾有一位老婆婆,因特殊情况,没法在结婚纪念日时赶来看望老伴儿,于是委托雷杨和同事祭扫。结束后,他们谁都不曾将这件事放在心里,婆婆却在心里记了很久,后来的某一天还专程来感谢他们。

“生死面前无小事,我们的举手之劳,在家属眼中就是大事一桩。”雷杨感慨道。

其实,代客祭扫只是雷杨日常工作的一部分,9年来,他每天都与不同的逝者家属打交道,收获的感激早已数不胜数。

“我要买墓。”几年前的一天,一位老太太带着一个稚气未脱的女孩走进九龙陵园,向服务台提出需求。

雷杨接待了她们,带着她们在陵区走了一遍又一遍,对方始终没有明确的倾向,只有一个要求——要贵、要豪华。面对这样特殊的需求,雷杨直觉不平常,他与老太太攀谈,一点点打开对方的心防,逐渐了解到事件全貌。

6

原来,老太太年近60岁,丈夫刚刚过世,由于伤心过度,她拿出了全部的积蓄,急于购买一个豪华的墓位,以此告慰丈夫。而旁边的女孩年仅14岁,是夫妻俩的“老来女”,还在上学。

得知情况后,雷杨忍不住了,他斟酌着开口:“阿姨,我知道我不该多嘴,但您听我一句劝,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生活,咱们不要冲动,把钱留着,好好照顾自己、照顾孩子。”

在雷杨的再三劝说下,老太太终于松口了,为丈夫购买了更合适更便宜的墓位。事后,冷静下来的她,对着雷杨连连道谢。

“有人可能觉得我在多管闲事,但殡葬人服务的是‘两个世界的人’,不仅要让逝者安息,更要带给生者慰藉。”雷杨说。

生死不可逆转。守在人生的终点站,无论是陈玲、刘晓,还是雷杨,每一个岗位的他们,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华龙网 林红/文 石涛、刘钊/图 刘钊/视频  林楠/主持

责任编辑:李茜

华龙网记者 石涛 华龙网记者 刘钊 华龙网记者 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