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思录】解锁新质生产力 重庆理工大学这样为课程思政注入新活力
2024-04-05 09:51:49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当前,大江南北,正热议并积极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一件大事、新事,也是难事。要把它办成办好,需要热情与勇气,也需要冷静与智慧。
何为教育的“新质生产力”?面向2035更高水平的育人目标,时代呼唤教育孵化更多“新质学校”。从2023年至今,重庆理工大学一直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背景下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相发力,实现相互融合,取得了良好的育人实效。
新目标:深入研究延展思政课的理论深度与现实厚度。学校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运用。就新质生产力的最新理论成果,学校党委多次组织学习。在2024年3月22日举行的重庆理工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学校党委书记康骞表示,学校要认真学习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和特点,把握新质生产力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把学生“送”到有“枪炮声”的地方了解行业需求、锻炼实战能力,把卓越工程师“请”到学校培养未来工程师,采用“产业全链进课程体系、产业案例进教材、智能场景进课堂”和“双创成果产业化、技术资源课程化”的“三进两化”教学模式。学校提出全体教职员工应坚持学术化生存,坚持研究式工作,号召全体教师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与阐释,要求将研究的深度与教学的温度结合起来。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和煦春风与先进技术场景下的“枪林弹雨”结合起来,思政课的理论深度与现实厚度有了极大提升。
新技术:数智化促思政课堂提质“趟”出“新路径”。学校积极思考新质生产力如何与思政课堂融合这一重大课题,积极在思政课中融合智能化思政教育资源,谋划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格局。学校利用理工类大学的技术储备与技术优势深化课程改革,结合当前思政课新特征积极思考数智化环境下思政教育教学水平提升问题。学校在抗战文化、兵工基因、红岩精神等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通过“情景式”融入学、“沉浸式”常态学,积极围绕学生们的兴趣点进行场景式、融合式的设计,通过精心设计使得学生在体验与体悟中进行先进理论的学习、得到高尚精神的熏陶。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具有相应技术储备的学院积极合作,就虚拟仿真等进行部署,在数智化改革方面进行探索,通过新质生产力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标杆“树起来”,红色情怀“立起来”。学校不仅在数智化促进课堂提质上趟出了新路径,还在利用数字化减轻思政课教师负担做出了新尝试。学校根据数字化背景下学生的知识接受习惯、信息浏览习惯、理解阐释习惯进行系列数字化的改革。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鼓励教师们对雨课堂等数字化技术进行运用,混合式教学、翻转教学等在思政课堂得到广泛展开。通过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大量引用数字化技术,在回应学生所想的同时减轻了教师们不必要的负担,从而使得思政课教师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学生的有效交流中去。
新连接:通过先进装备上的联合课赛优化思政课教学。先进生产力应体现在先进装备上。学校利用理工类院校的技术优势与基地优势,通过在先进装备上进行联合课赛,沉浸式地将思想政治理论体悟与先进科学技术学习结合以来。2023年11月21日,学校组织师生在重庆建川博物馆海军166驱逐舰(珠海舰)上开展实景联合课赛公开课。馆场工作人员介绍了166珠海舰的研制和历史,相关专业课教师以先进生产力角度对舰艇特种材料、特殊加工技术进行讲解,思政课教师从国防科技自立自强入手,讲述“强国”故事。师生们仔细聆听,激情满怀,如同身临波涛汹涌的太平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新华网、学习强国等进行了全程报道。学校利用理工科院校广阔的企业实习平台、厂矿研习平台、兵工特色平台形成了一系列联合课赛研究成果,形成了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联合课赛的氛围,大大提高了思政课的参与度与教师的获得感。
新实践:利用先进生产力的理论探讨让思政学习透起来。重庆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们对先进生产力的学习,不仅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开展党的先进理论的学习专题,还积极引导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自觉学习,将学生们在社会活动中的主动学习与教师们在思政课堂上积极引导结合起来。学校成立了多个党的先进理论学习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将同学们对党的先进理论的学习、理解与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同学们在实验室与工矿企业中接触的先进技术与先进生产力的最新解读结合起来,既营造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跃氛围,又使得学生们在学理素养与践行能力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新平台:利用声影光电气的技术加持让思政学习动起来。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不应仅局面在课堂,广阔的社会舞台与实践场所也是学习的好平台。学校利用光影与声乐将思政学习的课堂延伸到广阔舞台。学校挖掘红岩精神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资源,号召师生们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形式展示优秀校友,创造性地实现了课堂与舞台的结合。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全程参与创造性的课程设计与训练,打造原创话剧、小品《余祖胜》、舞台剧《黎明的召唤》《士继门》。微视频《我的信仰必修课·追光者》讲述了一个平凡的理工科大学生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的故事,该作品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广泛共鸣,在第十一届重庆市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中荣获三等奖。通过声影光电气的技术加持,学生们不仅学在其中,也动在其中,引起强烈反响,引起社会轰动。学校积极提升与其他院校的互动程度,提高实践育人水平。学校充分利用“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点建设共同体”牵头单位这一平台与身份进行各种实践平台的打造,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入选重庆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讲红岩、学红岩逐渐成为学生们热情追求的对象。学校持续思考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的形成与培育,积极扩展新的实践平台与实践基地,与党校、其他场馆等建立紧密联系,将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放在广阔的祖国大地上。
新场景:利用社会大舞台的技术运用让思政学习实起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们在社会大舞台中对先进生产力的运用,鼓励、引导、帮助学生们将先进生产技术运用到“乡村振兴”“民生解决”等实际场景,学生们用技术赋能群众,将技以利工、工以建国的校歌校训落实到社会舞台中,将热爱祖国、服务群众的崇高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学校通过三下乡、实习实训、参与联合项目等让思政学习实起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校友。“牧童游”项目荣获“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项目”称号,项目创始人、本科生李滔获评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他以“用科技和服务让中国乡村更美好”为使命,为全国近500万个乡村旅游商户提供互联网平台服务。学校青年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多功能、可发电的“赋力”外骨骼装备,将先进生产力运用在西南山地场景,实实在在地为乡亲们服务,在解决山区农产品搬运等民生问题中大显身手。2022年,学校5000余名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文/胡剑 作者系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何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