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建国诗集《有多少人和事我们爱着》交流会召开-华龙网

向建国诗集《有多少人和事我们爱着》交流会召开

2024-04-07 15:00:31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近日,由忠县作协、县评协联合举办的向建国诗集《有多少人和事我们爱着》交流会在忠县文艺家活动中心成功举办。县文联主席李凤莲、副主席徐敏出席活动,县内知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和文艺骨干近40人参加交流。

向建国多年来笔耕不辍,先后在《山东文学》《作家报》《青年文学家》《重庆诗歌日历》等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诗歌二百余首。《有多少人和事我们爱着》是其首部诗集,由文学博士、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艾翔作序,百花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出版后迅速受到广大诗歌读者的关注。诗集分“在时光潋滟之上”“手心里的山水”“甜梦从心灵深处涌来”“我们和你在一起”四辑,收录作者10多年来潜心创作的400余首诗作,极具田园气息,展现了本土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深情热爱和崇敬。本次交流会的召开,是对诗人创作的及时回应。

县文联主席李凤莲充分肯定了县作协、县评协为忠县文学创作、文艺评论和新时代忠县文艺事业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对向建国的诗集出版和本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希望通过举办交流会,促进和带动忠县文学、文艺评论和其他各文艺门类共同发展。

会上,向建国以《我的诗路历程》为题,就诗集和自己的创作之路作了介绍。他指出“一个诗人亲身经历的时代,笔下应有时代的印记”,诗人应“感恩于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予我们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机遇”“唯有顺应时代变化,积极进取”,诗歌不能完全脱离现实,它是用来抚慰心灵的。要有悲悯力量,还要有一束光。

《有多少人和事我们爱着》作者向建国作创作介绍

期间,与会人员对《有多少人和事我们爱着》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讨。

中国作协会员、诗人凹汉(原名陈传贵)对向建国作为业余诗歌写作者,能耐得住寂寞,始终保持一颗纯粹诗心的创作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他将向建国比作“故土的守护者”,认为《有多少人和事我们爱着》紧紧围绕故土忠县开展创作,“故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情感非常浓烈深厚”。同时,对诗歌展现的情怀、语言艺术等作了深入的剖析,并祝愿向建国在诗歌道路上“捕捉到更多诗意的美感和精神食粮”。

中国作协会员、诗人凹汉(中,原名陈传贵)以《故土的守护者》为题作主题发言

文学创作骨干、忠县鸣玉溪小学副校长陈露用五个“谈谈”对向建国诗集进行了概括,即“作者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境”“作者诗歌艺术手法的多元化”“作者诗歌的思考和技术”“作者诗歌丰富的意义”和“诗人心中的诗情画意”。她认为向建国诗歌充满了“爱”的元素,会给人一种镇定安宁、清心明目的效果。诗人以平常之人或物、事,展现出了高远、情义和感动,又回归了“本真”,是情感的倾诉、是灵魂的吟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枕边书。

文学创作骨干、忠县鸣玉溪小学副校长陈露(右)以《用诗歌温暖人生》为题就诗集作赏析

市作协会员徐玉成指出,诗集整体感情基调是恬淡、闲适,温暖、向上,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爱。诗人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人的命运,有着满满的正能量却并无沉重之感,总给人以希望和美好前景的感觉;而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篇,质朴淡雅、恬静怡然,给人以憧憬、向往和美的享受,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市作协会员徐玉成(右一)就诗集作交流发言

重庆市评协、市诗词学会会员,县文联秘书长、创评部主任向金龙认为,向建国的诗集充满了阳光和朝气,温暖和希望,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生活的温度和厚度,是近年来忠县文学诗歌创作中一道不可多得的独特风景线。他认为,“物象和意象的交融浑然天成”是诗集最大的亮点;而比喻、拟人、通感、联想等极具语言特色的多种手法运用使得诗歌既富有诗意又易于理解,赋予了诗歌极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他指出,诗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诗人亲身参与过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诗篇,为更多的创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重庆市评协、市诗词学会会员,县文联秘书长、创评部主任向金龙以《探寻情感和生活的诗意交织》作主题发言

文艺评论骨干、忠县人大常委会教工委主任刘明文结合本次交流会以《浅谈现代诗歌的鉴赏与评论》为题,从现代诗歌的写作、鉴赏和评论三个方面作了交流发言。他认为,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形式自由,意涵更加丰富,意象重于修辞;在表达方式上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更加注重自由、开放和直率的表达,在表现形式上,能让更多的受众接受。诗集《有多少人和事我们爱着》的诗眼,抓的很好。

文艺评论骨干、忠县人大常委会教工委主任刘明文以《浅谈现代诗歌的鉴赏与评论》为题作主题发言

中国作协会员秦勇、李浩白等其他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也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对向建国诗集《有多少人和事我们爱着》的认识和见解。

县文联副主席徐敏指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是促进文艺创作的重要手段。她认为,这是一次高质量的交流会,既有文学诗歌创作的理论深度,也有“爱”与生活的情感温度,必将对进一步提高忠县文学创作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责任编辑:陈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