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学校】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潘南:教育是“做”的哲学 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华龙网

【向往的学校】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潘南:教育是“做”的哲学 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

2024-04-08 17:04:35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核心导读】

为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市教委《重庆教育》政务新媒体、华龙网集团教育频道联合开展“向往的学校:重庆市中小学书记校长谈新时代教育变革”大型融媒特别报道活动。

我们走进全市城乡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围绕全市教育工作会提出的重点民生实事和工作目标,聚焦党建领航、培根铸魂、优质均衡、名师培育、强基赋能、城乡一体化、教育数字化、教育评价改革、教育治理现代化等关键词进行深入采访,通过文图、视频等融媒体形式,聆听中小学书记校长们的办学思考,见证我市城乡中小学的发展成果,展现重庆基础教育发展的变革力量,讲好重庆教育故事,传递重庆教育好声音,反映全市基础教育系统“拥抱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建设新重庆”的良好精神风貌。

【关键词】“教育是做的哲学”

华龙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十四五”到 2035, 您认为贵校发展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制定了哪些发展目标、愿景与规划?

潘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基层小学校的排头兵,从历史中走来的巴蜀小学,始终践行“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培养“公正诚朴,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新时代“巴蜀型”学生。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坚守“教育是做的哲学”,主动拥抱数字化升级、专业化成长、均衡化发展等挑战,始终秉持着“教育的高质量终究要体现在学生身上”“最关键的时空就在课堂”等主张,将“回到课堂,回到学生”一直作为教育教学、学校发展的工作重点。

在“后成果奖”时期,巴蜀立足“人”的活力激发,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收获真成长。具体行动中,延续“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十年一坚持”的行动逻辑,我们链接党和国家相关要求,拟定《巴蜀小学“十四五”发展规划》,在新阶段趋合时代,唯实争先。例如从2021年开启,第一个学年深化落实“双减”,第二个学年转化落实“双新”,当下正在经历的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聚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回归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面向未来,无论是技术赋能下的数字化升级,还是机制赋能下的团队共进,我们不断选点突破、探索超越。期待用真实的“做”,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路途上,始终站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教育人的本分和担当,努力让教育高质量发展最终回到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更多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兑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之要求,为加快教育强市建设,努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教育人的力量。

 

【关键词】“党建领航”

华龙网: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请问巴蜀小学在党建领航上有哪些举措?

潘南:巴蜀小学党委始终以高质量党建统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坚持党建统领,从问题层面切入,从制度层面破题,用“做的哲学”回应“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以及“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要求,将党和国家对教育人的要求聚焦到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中,日复一日坚守党员教师应尽职责,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

例如,在扎实推进主题教育中,学校“以学铸魂”强思想引领力,涵养“想干事”的政治素质;“以学增智”强头雁领航力,锤炼“能干事”的过硬本领;“以学正风”强自我净化力,营造“务实事”的工作作风;“以学促干”强党员战斗力,创新“干成事”惠民实绩,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坚定站稳教育人本岗,持续夯实课程理解为核心的、基于教师“理解本位的课程领导能力”,夯实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

在做实做亮党建品牌中,学校党委还以师生、家长、社区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为突破点,将开展了近20年的“校长信箱”,借助数字赋能升级成为“巴教村15号·心灵邮箱”,让党员带动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发力,创新服务方式,回应“成长诉求”,夯实“专业本领”。这一创新举措还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为破解基层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难题做出示范和引领,涵养良好教育生态,将党建育人在基层真正落地落实。

 

【关键词】“思政育人”

华龙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关键一课”,巴蜀小学是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潘南:在巴蜀,我们始终认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无论是国家意志,还是一线落地,都明确了“实践性”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因此,巴蜀小学以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学科+”研究成果为基础,秉承教育是“做”的哲学,将“大思政课”课程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新实践“四大建设”的大思政课内涵发展行动,即“顶层设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内容体系建设、课程思政阵地建设”,构建大思政课建设新格局,为小学学段深入落实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育任务带来新启示。期间,《巴蜀小学“律动德育”新思路》等德育案例先后五次入选教育部优秀案例,学校还被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认定为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此外,我们还持续协同多方,通过线上线下课开设家长课程、固定每年“家长学校开学典礼”,开展“家长进课堂”系列活动,以及坚持十多年的第三方满意度评价反馈等,关注儿童完整生活,持续打开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思政工作新格局,让“最好的小学教育是爱的陪伴”更有力量、更具蓬勃的生命感召力。

 

【关键词】“优质均衡”

华龙网: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围绕集团化办学,学校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

潘南:近年来,巴蜀小学教育集团依照市区“集团化办学”的战略部署,在实践中凝练出集团化办学“文化桥”模式:通过共识、共建、共享“文化桥”,以“真”与“动”的巴蜀精神牵手集团成员校,在充分尊重各校自身文化的前提下,通过文化交融打造各具特色的学校名片,带动每所学校主动生长。

从临江路小学“临江礼好”成功入选教育部育人案例到中山小学“寻根励志—中山行动”成功申报重庆市德育品牌;从大同实验学校“劳动创造营”特色课程到东水门小学“养正立人”主题实践课程等等,我们始终认为,文化才是一所学校的"根",是学校灵魂和生命力所在,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涌动出的欣欣向荣,源自于已推行22年的巴蜀小学“1+1+N”城乡文化互助模式。其中,“1”代表巴蜀小学强化内功修炼发挥头雁效用;“1+1”表示牵手学校与巴蜀小学的文化互助共生,实现1+1>2的效应;N代表N个学校N个发展的雪球效应。在“1+1+N”学校文化发展共同体模式中,带领团队足迹踏遍重庆30多个县区、200多所学校,让近20万人次师生享受到巴蜀小学的优质教育,为重庆教育的城乡统筹尽责任、作贡献,践行着一所小学校的教育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多措并举帮扶四川凉山州西昌市、盐源县、重庆彭水三义乡以及巫溪、酉阳等,影响带动全国以及重庆市各区县成员校共同发展,为教育均衡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去年,学校荣耀入选教育部首批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既是对我们的肯定,更是鞭策。未来,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将持续注重内涵发展,深耕细作,让更多孩子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贡献应有之为。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

华龙网: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教育系统正在实施强基赋能计划,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贵校在这一未来教育领域有哪些战略和布局?

潘南:趋合时代,适应潮流的巴蜀人,早在2003年的“巴蜀空中课堂”;2011年“优卡学堂”,再到2020年推出“巴蜀公开课”, 平台已辐射到全国31个省市区的1000多所学校,使用平台资源的教师和学生已达到100万人。特别是通过近三年的集中实践,全体老师一起开发形成了“中央厨房”式全学科组、全年级、全单元、全课时覆盖的结构化资源和课堂教学工具,“学科+”教学成果特等奖的数字版——“学·教小助手”,通过技术赋能,让学生链接课堂内外的知识,融合各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寻找到学科实践的多样化途径。

目前,高质量发展的“线上巴蜀”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达1万个课时,为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办学差距,推动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教育情怀”

华龙网: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请谈谈您对“教育情怀”的理解?请描述一下您心中向往的学校是什么样?

潘南:对巴蜀人来说,我们群体的“教育情怀”,就是以国家发展需要为使命,对自身发展不断提出要求,在国家性与理想性的统一中,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出一代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更好地服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很荣幸,我一直扎根于巴蜀这片教育热土中,和老师们在一起的日子里,从一名普通教师、少先队辅导员成长为一名学校管理者,始终立足于一代代巴蜀人教育理想的传承,感召于一代代巴蜀人“真”与“动”的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去培养“公正诚朴,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现代公民,这不仅是我心中笃定的使命和追求,也是对教育情怀最朴素的表达。

最好的小学教育是爱的陪伴,在“立德树人”的时代答卷上,“学生灵动、教师智慧、学校鲜活”就是一所学校最美的模样。我一直在努力,勤勉而自信,让校园成为学生的快乐园、创造园、成长园,以此不断成就学生、成全同事、发展学校,也成长自己,奋力书写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巴蜀答卷。

校长档案:

潘南,女,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管理硕士,重庆市学科带头人。重庆市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先后荣获“巾帼建功先进个人”“重庆市优秀女园丁”,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巾帼标兵”、市第五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责任编辑:何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