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渝论 | 对症施策 让城市地下“血管”运行更顺畅
2024-04-09 06:00:00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城市综合管廊集电力、通信、燃气、供水等各种市政管线于一体,是保障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和“主动脉”。重庆作为山地城市,管线多,空间资源紧张,利用综合管廊可集约利用地下空间,能有效破解“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市住房城乡建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重庆累计开工干、支、缆线管廊368.3公里,形成廊体324.5公里,投入运营160.3公里,建设规模位于全国前列,但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设计建造、管理维护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设计建造上,标准规范需进一步明确。当前重庆出台了《重庆市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办法》,这是全国首部专门针对综合管廊管理的省级政府规章。并相继发布了《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技术标准》《城市管线和综合管廊数据标准》等10余部地方标准和图集,初步建立了城市综合管廊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了山地城市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但具体实施还存在很多困难,目前,各种管线技术规范标准基本上都是针对直埋或者架空敷设制定,关于综合管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较少,特别是原来直埋环境下各自的管线施工验收规范在综合管廊环境下是否适用值得推敲。重庆城市管线种类10余种,涉及管线单位20多家,政出多门,如何建?如何管?相关企业或从安全性、技术性考虑,或从本企业利益出发,均有不同诉求。如燃气公司要求单设一个舱室;供水与电力单位也认为“水电不容”需单设;通讯单位提出与强电一起会引发信号干扰等。凡此种种,若无标准规范,按企业各自意见建设综合管廊,则可能大幅增加土地占用及建设成本。
管理维护上,运营维护主体需进一步落实。从重庆目前在建或已建的城市综合管廊来看,其开发建设主要由政府专门成立的国营公司来负责,但在后期运营维护方面普遍存在运营主体不明、职责分工不清、经费来源缺乏等问题。综合管廊的建设、运营管理涉及财政、发改、规划、环保、政策法规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管线单位涉及到电力、通信、水务、煤气等多家单位,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管廊的工作往往采取政府内部协调的方式来开展,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管廊的运作,导致问题在各职能部门间互相推诿而无法推进,管廊运营管理效率低下。
让城市地下“血管”运行更顺畅,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症施策。要从设计标准、施工工艺要求、各种新材料推广等进行统一规范,从更高层面推广综合管廊发展。还需积极探索建立城市地下综合管理运营维护长效机制,明确运营维护主体、责任和权益,通过立法来解决综合管廊的产权归属、维护使用和费用收取等与管廊运营直接相关的重要问题。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方式将综合管廊的运营管理委托给专业的公司,此外,地下综合管廊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涉及广的特点,有必要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实行专员专管,更有针对性、更专业地进行管理与规划。
对症施策,才能守住城市的良心,稳住隐藏的生命线。
作者:路漫漫(江北区)
责任编辑:邵煜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