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重庆调研行 | 赋能超大城市“智治” 重庆夯实数字“底座”-华龙网

数字重庆调研行 | 赋能超大城市“智治” 重庆夯实数字“底座”

2024-04-09 17:46:16 来源: 第1眼-重庆广电 听新闻

数字重庆

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数字化变革是必由之路。过去一年,我市沿着“1361”总体架构加速推进数字重庆建设,随着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设运行,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加快构建,城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通过深化数据归集、强化数字资源赋能,打造了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典型应用,这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在悄然改变着大家的生活。

“渣土车”被称为“马路上的火药桶”,冒装、撒漏、超速等行为不仅影响环境,还威胁交通安全。为提升监管执法效率,九龙坡区创新打造上线“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为渣土车戴上全天候监管“紧箍咒”。前不久,位于铜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设备,就自动“揪出”一辆违规冒装的渣土车。

数字重庆  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数字化变革是必由之路。过去一年,我市沿着“1361”总体架构加速推进数字重庆建设,随着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设运行,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加快构建,城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通过深化数据归集、强化数字资源赋能,打造了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典型应用,这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在悄然改变着大家的生活。    “渣土车”被称为“马路上的火药桶”,冒装、撒漏、超速等行为不仅影响环境,还威胁交通安全。为提升监管执法效率,九龙坡区创新打造上线“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为渣土车戴上全天候监管“紧箍咒”。前不久,位于铜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设备,就自动“揪出”一辆违规冒装的渣土车。        九龙坡区大数据局局长赵红民介绍说,通过整合前端道路摄像头,结合AI算法,感知渣土车违规行为后,会自动生成预警信息上传到应用,后台工作人员研判出渣土车的源头工地。如果跨区了,就会将事件上报至市城运中心进行确认和转派。由系统来锁定所在的镇街,并在渝快政上来选择执法人员现场处置,处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级城运中心。整个过程是,0.1秒感知、3分钟研判、毫秒级自动派单、30分钟内响应、7天内处置,以此来形成市、区、街镇三级工作闭环。         据了解,这一事项横向联动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门,纵向跨市、区县、镇街三个层级,结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设备,后台的AI算法,实现全天候对渣土车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置事件的自动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一改革将这一违规事项的处置压减了32个环节,新增了12个智能化的环节。通过这种数字化改革,事件的处置效率从原来20%上升到现在的90%,处置的时间从原来的按周计,缩短为现在的按小时记。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广以来,已经处置了全市违规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从全国300多个城市治理优秀治理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案例奖”的最高奖优胜奖的第一名。        “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大数据发展局了解到,作为数字重庆建设的最大特色、最大亮点,我市已实体化建设运行1个市级治理中心、41个区县治理中心和1031个镇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带区县、区县带镇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级治理中心提速建设                   目前,我市还聚焦六大板块和重大事项实施、重大风险防范、重大活动保障,优化细化跑道,设立48条市级跑道、452条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级实体中心,升级数字驾驶舱、掌上指挥室等3个核心功能模块和任务中心、事件中心等12个重点能力组件,统筹推动网通、数通、业务通,历时3个多月实现实战运行运行。构建韧性安全城市城市体征指标,系统梳理城市体征指标4712项,完成编目3439项、接入2356项,形成体征指标专题库,打造体征“一键查”、事件“总枢纽”、风险“一张图”、城市“体检表”,支撑全域全量全时感知城市运行态势。在强化动态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经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等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667万个感知设备。构建全市三维实景地图,对六大板块12万处风险点全量落图。    深化应用贯通,按照“一件事”思维,组织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消防救援总队、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门,面向6大板块下供水、市容环卫、自然灾害、矛盾纠纷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为应用、八张问题清单、突发事件直报快响、文化·三情联动、情指行·全民反诈、法治·执法+监督、渣土车监管一件事等53个“一件事”应用贯通。打造综合场景,聚焦全局性、战略性、牵引性需求,推动应用实战从“一件事”向“综合场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术赋能,谋划启动跨数字党建、政务、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统领域,一体贯通基层治理中心的综合场景集成应用,依托三级中心实战实效。目前,已启动“人员密集重点场所人流管控”、“强降雨灾害应对”等重大综合场景建设。    NO.2                 区县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区县实体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台全面上线,基础组件覆盖所有区县。全量承接48条市级跑道,根据实际细分435条特色子跑道,支撑本地精细化运行治理。完成首轮55万项业务事项梳理,谋划上线特色应用181个。受理任务事件12.3万件,办结事件10.1万件、办结率达84%。     NO.3                  基层治理中心全覆盖镇街                全量接入1.12万个村社、6.53万个网格的地理信息数据,8670万余条“一标三实”数据,完成116个示范镇街L2级实景图建设。开发上线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报表等应用。网格上报事件386万件、办结事件385.6万件、办结率达99%。         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负责人廖晴川介绍说,接下来的工作,将着力在实战实效上下功夫,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状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打造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场景,全面提升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等实战能力。        支撑“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发挥作用的,是一个强大的数字底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平台建成全国首个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目前,已经编目10.8万类数据,数据共享10万类,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来自市大数据发展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经统筹打造五大基础数据库,归集1756类数据,发布790个数据服务接口。其中,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归集数据519类,发布352个数据服务接口、759个图层服务接口,国土空间实景地图向更大范围延伸。加强重点数据归集,推动水电气、税务等重点领域数据归集,归集率达94%。数据治理合格率从39.5%提升到85%,数据质量大幅跃升。    攻坚数据赋能应用,打通国家到市、区县、镇街的“数据通道”,成为全国首批参与数据直达基层试点的省市,全面建成79个市级部门、41个区县、1031个镇街数据仓,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90%,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建成川渝数据共享专区,联合发布三批次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3.75万类政务数据双向共享,数据交换量累计达9100万条(次),支撑“川渝通办”日均办件2万件。    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打造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创新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全国首创“数盾合规”“数度寻源”“消费积分自由兑换”服务,上线全国首个汽车数据交易专区,跻身全国数据交易场所第一梯队。      NO.1                 基础设施支撑扎实推进                   升级“一朵云”,在全国创新提出行业领域全覆盖、异构算力全纳管的算力存储“一朵云”,动态调配云资源,近三月新迁移15个私有云,累计迁移94个私有云。    优化“一张网”,采用国产自主可控通信协议视联网,全国首创打造“一网两线”数据级的异构主备政务网,构建重庆全域安全网络底座。丰富“感知系统”,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感知设备667万个,构建国内首个“松耦合、分布式、多层级”感知系统架构,实现全市感知态势“一盘棋”。    搭建“算力平台”,打造西部算力调度平台,实现西部算力资源统一调度利用,推动我市中小企业试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务,全市智算算力规模达2500P、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NO.2                 能力组件服务提质增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累计上架能力组件430项,调用总量超4000万次,较今年1月增长1.5倍。组建全国首个大模型联盟,发布全国首个“城市运行治理大模型”,推动云从、马上消费、交开投集中发布行业大模型。发挥大模型算法基础支撑作用,吸引数字化领域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推动53项“AI+”算法组件编目上架,为业务应用开发提供智能组件支撑。其中,傲雄电子签名及印章组件,在全国首次实现“签+章”合一,有效填补行业空白,目前已在11个省市政务服务落地应用。    NO.3                  数字资源统筹持续增强   全面完成IRS系统基础能力建设,上线600余项功能,构建起以应用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关系图谱”,实现数字资源“一体化”统筹,数字资源开通时间跃升至“分钟级”,累计开通用户10116人,提供申请服务9216次,实现数字资源供给数量和服务质量“双跃升”。     NO.4                 制度标准保障不断健全   制定出台制度规则18项,编制实施云网、数据、安全防护等标准规范68项,严格实施政务数字化应用管理办法。    NO.5                 “两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构“渝快办”,打造全国首个三网深度融合体系架构、首个可查可办政务服务事项电视服务端、首个省域公共交通“卡码同权”亮码体系,推动办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优化、材料最简化、成本最小化,上线103个便民惠企应用,总用户数达2637万人,累计办件总量超2.7亿件。升级“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办公总门户,注册用户66万人,日活用户43万,接入各类政务组织8.6万个,实时动态掌握全市6.53万名网格员活动轨迹,全面实现组织、沟通、业务在线。        市大数据发展局应用推广处副处长陆畏告诉第1眼新闻记者,下一步,将持续提升平台服务支撑能力,强化数据要素的赋能成效,深化数据归集、提升数据质量,夯实云、网、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多实战实效能力组件上架,为数字重庆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数字底座支撑。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陈瑾昱 王雄伟 特约记者 余飞)

九龙坡区大数据局局长赵红民介绍说,通过整合前端道路摄像头,结合AI算法,感知渣土车违规行为后,会自动生成预警信息上传到应用,后台工作人员研判出渣土车的源头工地。如果跨区了,就会将事件上报至市城运中心进行确认和转派。由系统来锁定所在的镇街,并在渝快政上来选择执法人员现场处置,处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级城运中心。整个过程是,0.1秒感知、3分钟研判、毫秒级自动派单、30分钟内响应、7天内处置,以此来形成市、区、街镇三级工作闭环。

数字重庆  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数字化变革是必由之路。过去一年,我市沿着“1361”总体架构加速推进数字重庆建设,随着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设运行,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加快构建,城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通过深化数据归集、强化数字资源赋能,打造了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典型应用,这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在悄然改变着大家的生活。    “渣土车”被称为“马路上的火药桶”,冒装、撒漏、超速等行为不仅影响环境,还威胁交通安全。为提升监管执法效率,九龙坡区创新打造上线“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为渣土车戴上全天候监管“紧箍咒”。前不久,位于铜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设备,就自动“揪出”一辆违规冒装的渣土车。        九龙坡区大数据局局长赵红民介绍说,通过整合前端道路摄像头,结合AI算法,感知渣土车违规行为后,会自动生成预警信息上传到应用,后台工作人员研判出渣土车的源头工地。如果跨区了,就会将事件上报至市城运中心进行确认和转派。由系统来锁定所在的镇街,并在渝快政上来选择执法人员现场处置,处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级城运中心。整个过程是,0.1秒感知、3分钟研判、毫秒级自动派单、30分钟内响应、7天内处置,以此来形成市、区、街镇三级工作闭环。         据了解,这一事项横向联动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门,纵向跨市、区县、镇街三个层级,结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设备,后台的AI算法,实现全天候对渣土车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置事件的自动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一改革将这一违规事项的处置压减了32个环节,新增了12个智能化的环节。通过这种数字化改革,事件的处置效率从原来20%上升到现在的90%,处置的时间从原来的按周计,缩短为现在的按小时记。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广以来,已经处置了全市违规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从全国300多个城市治理优秀治理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案例奖”的最高奖优胜奖的第一名。        “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大数据发展局了解到,作为数字重庆建设的最大特色、最大亮点,我市已实体化建设运行1个市级治理中心、41个区县治理中心和1031个镇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带区县、区县带镇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级治理中心提速建设                   目前,我市还聚焦六大板块和重大事项实施、重大风险防范、重大活动保障,优化细化跑道,设立48条市级跑道、452条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级实体中心,升级数字驾驶舱、掌上指挥室等3个核心功能模块和任务中心、事件中心等12个重点能力组件,统筹推动网通、数通、业务通,历时3个多月实现实战运行运行。构建韧性安全城市城市体征指标,系统梳理城市体征指标4712项,完成编目3439项、接入2356项,形成体征指标专题库,打造体征“一键查”、事件“总枢纽”、风险“一张图”、城市“体检表”,支撑全域全量全时感知城市运行态势。在强化动态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经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等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667万个感知设备。构建全市三维实景地图,对六大板块12万处风险点全量落图。    深化应用贯通,按照“一件事”思维,组织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消防救援总队、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门,面向6大板块下供水、市容环卫、自然灾害、矛盾纠纷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为应用、八张问题清单、突发事件直报快响、文化·三情联动、情指行·全民反诈、法治·执法+监督、渣土车监管一件事等53个“一件事”应用贯通。打造综合场景,聚焦全局性、战略性、牵引性需求,推动应用实战从“一件事”向“综合场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术赋能,谋划启动跨数字党建、政务、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统领域,一体贯通基层治理中心的综合场景集成应用,依托三级中心实战实效。目前,已启动“人员密集重点场所人流管控”、“强降雨灾害应对”等重大综合场景建设。    NO.2                 区县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区县实体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台全面上线,基础组件覆盖所有区县。全量承接48条市级跑道,根据实际细分435条特色子跑道,支撑本地精细化运行治理。完成首轮55万项业务事项梳理,谋划上线特色应用181个。受理任务事件12.3万件,办结事件10.1万件、办结率达84%。     NO.3                  基层治理中心全覆盖镇街                全量接入1.12万个村社、6.53万个网格的地理信息数据,8670万余条“一标三实”数据,完成116个示范镇街L2级实景图建设。开发上线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报表等应用。网格上报事件386万件、办结事件385.6万件、办结率达99%。         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负责人廖晴川介绍说,接下来的工作,将着力在实战实效上下功夫,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状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打造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场景,全面提升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等实战能力。        支撑“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发挥作用的,是一个强大的数字底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平台建成全国首个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目前,已经编目10.8万类数据,数据共享10万类,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来自市大数据发展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经统筹打造五大基础数据库,归集1756类数据,发布790个数据服务接口。其中,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归集数据519类,发布352个数据服务接口、759个图层服务接口,国土空间实景地图向更大范围延伸。加强重点数据归集,推动水电气、税务等重点领域数据归集,归集率达94%。数据治理合格率从39.5%提升到85%,数据质量大幅跃升。    攻坚数据赋能应用,打通国家到市、区县、镇街的“数据通道”,成为全国首批参与数据直达基层试点的省市,全面建成79个市级部门、41个区县、1031个镇街数据仓,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90%,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建成川渝数据共享专区,联合发布三批次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3.75万类政务数据双向共享,数据交换量累计达9100万条(次),支撑“川渝通办”日均办件2万件。    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打造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创新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全国首创“数盾合规”“数度寻源”“消费积分自由兑换”服务,上线全国首个汽车数据交易专区,跻身全国数据交易场所第一梯队。      NO.1                 基础设施支撑扎实推进                   升级“一朵云”,在全国创新提出行业领域全覆盖、异构算力全纳管的算力存储“一朵云”,动态调配云资源,近三月新迁移15个私有云,累计迁移94个私有云。    优化“一张网”,采用国产自主可控通信协议视联网,全国首创打造“一网两线”数据级的异构主备政务网,构建重庆全域安全网络底座。丰富“感知系统”,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感知设备667万个,构建国内首个“松耦合、分布式、多层级”感知系统架构,实现全市感知态势“一盘棋”。    搭建“算力平台”,打造西部算力调度平台,实现西部算力资源统一调度利用,推动我市中小企业试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务,全市智算算力规模达2500P、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NO.2                 能力组件服务提质增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累计上架能力组件430项,调用总量超4000万次,较今年1月增长1.5倍。组建全国首个大模型联盟,发布全国首个“城市运行治理大模型”,推动云从、马上消费、交开投集中发布行业大模型。发挥大模型算法基础支撑作用,吸引数字化领域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推动53项“AI+”算法组件编目上架,为业务应用开发提供智能组件支撑。其中,傲雄电子签名及印章组件,在全国首次实现“签+章”合一,有效填补行业空白,目前已在11个省市政务服务落地应用。    NO.3                  数字资源统筹持续增强   全面完成IRS系统基础能力建设,上线600余项功能,构建起以应用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关系图谱”,实现数字资源“一体化”统筹,数字资源开通时间跃升至“分钟级”,累计开通用户10116人,提供申请服务9216次,实现数字资源供给数量和服务质量“双跃升”。     NO.4                 制度标准保障不断健全   制定出台制度规则18项,编制实施云网、数据、安全防护等标准规范68项,严格实施政务数字化应用管理办法。    NO.5                 “两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构“渝快办”,打造全国首个三网深度融合体系架构、首个可查可办政务服务事项电视服务端、首个省域公共交通“卡码同权”亮码体系,推动办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优化、材料最简化、成本最小化,上线103个便民惠企应用,总用户数达2637万人,累计办件总量超2.7亿件。升级“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办公总门户,注册用户66万人,日活用户43万,接入各类政务组织8.6万个,实时动态掌握全市6.53万名网格员活动轨迹,全面实现组织、沟通、业务在线。        市大数据发展局应用推广处副处长陆畏告诉第1眼新闻记者,下一步,将持续提升平台服务支撑能力,强化数据要素的赋能成效,深化数据归集、提升数据质量,夯实云、网、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多实战实效能力组件上架,为数字重庆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数字底座支撑。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陈瑾昱 王雄伟 特约记者 余飞)

据了解,这一事项横向联动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门,纵向跨市、区县、镇街三个层级,结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设备,后台的AI算法,实现全天候对渣土车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置事件的自动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一改革将这一违规事项的处置压减了32个环节,新增了12个智能化的环节。通过这种数字化改革,事件的处置效率从原来20%上升到现在的90%,处置的时间从原来的按周计,缩短为现在的按小时记。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广以来,已经处置了全市违规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从全国300多个城市治理优秀治理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案例奖”的最高奖优胜奖的第一名。

数字重庆  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数字化变革是必由之路。过去一年,我市沿着“1361”总体架构加速推进数字重庆建设,随着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设运行,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加快构建,城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通过深化数据归集、强化数字资源赋能,打造了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典型应用,这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在悄然改变着大家的生活。    “渣土车”被称为“马路上的火药桶”,冒装、撒漏、超速等行为不仅影响环境,还威胁交通安全。为提升监管执法效率,九龙坡区创新打造上线“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为渣土车戴上全天候监管“紧箍咒”。前不久,位于铜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设备,就自动“揪出”一辆违规冒装的渣土车。        九龙坡区大数据局局长赵红民介绍说,通过整合前端道路摄像头,结合AI算法,感知渣土车违规行为后,会自动生成预警信息上传到应用,后台工作人员研判出渣土车的源头工地。如果跨区了,就会将事件上报至市城运中心进行确认和转派。由系统来锁定所在的镇街,并在渝快政上来选择执法人员现场处置,处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级城运中心。整个过程是,0.1秒感知、3分钟研判、毫秒级自动派单、30分钟内响应、7天内处置,以此来形成市、区、街镇三级工作闭环。         据了解,这一事项横向联动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门,纵向跨市、区县、镇街三个层级,结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设备,后台的AI算法,实现全天候对渣土车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置事件的自动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一改革将这一违规事项的处置压减了32个环节,新增了12个智能化的环节。通过这种数字化改革,事件的处置效率从原来20%上升到现在的90%,处置的时间从原来的按周计,缩短为现在的按小时记。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广以来,已经处置了全市违规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从全国300多个城市治理优秀治理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案例奖”的最高奖优胜奖的第一名。        “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大数据发展局了解到,作为数字重庆建设的最大特色、最大亮点,我市已实体化建设运行1个市级治理中心、41个区县治理中心和1031个镇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带区县、区县带镇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级治理中心提速建设                   目前,我市还聚焦六大板块和重大事项实施、重大风险防范、重大活动保障,优化细化跑道,设立48条市级跑道、452条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级实体中心,升级数字驾驶舱、掌上指挥室等3个核心功能模块和任务中心、事件中心等12个重点能力组件,统筹推动网通、数通、业务通,历时3个多月实现实战运行运行。构建韧性安全城市城市体征指标,系统梳理城市体征指标4712项,完成编目3439项、接入2356项,形成体征指标专题库,打造体征“一键查”、事件“总枢纽”、风险“一张图”、城市“体检表”,支撑全域全量全时感知城市运行态势。在强化动态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经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等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667万个感知设备。构建全市三维实景地图,对六大板块12万处风险点全量落图。    深化应用贯通,按照“一件事”思维,组织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消防救援总队、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门,面向6大板块下供水、市容环卫、自然灾害、矛盾纠纷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为应用、八张问题清单、突发事件直报快响、文化·三情联动、情指行·全民反诈、法治·执法+监督、渣土车监管一件事等53个“一件事”应用贯通。打造综合场景,聚焦全局性、战略性、牵引性需求,推动应用实战从“一件事”向“综合场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术赋能,谋划启动跨数字党建、政务、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统领域,一体贯通基层治理中心的综合场景集成应用,依托三级中心实战实效。目前,已启动“人员密集重点场所人流管控”、“强降雨灾害应对”等重大综合场景建设。    NO.2                 区县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区县实体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台全面上线,基础组件覆盖所有区县。全量承接48条市级跑道,根据实际细分435条特色子跑道,支撑本地精细化运行治理。完成首轮55万项业务事项梳理,谋划上线特色应用181个。受理任务事件12.3万件,办结事件10.1万件、办结率达84%。     NO.3                  基层治理中心全覆盖镇街                全量接入1.12万个村社、6.53万个网格的地理信息数据,8670万余条“一标三实”数据,完成116个示范镇街L2级实景图建设。开发上线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报表等应用。网格上报事件386万件、办结事件385.6万件、办结率达99%。         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负责人廖晴川介绍说,接下来的工作,将着力在实战实效上下功夫,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状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打造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场景,全面提升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等实战能力。        支撑“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发挥作用的,是一个强大的数字底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平台建成全国首个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目前,已经编目10.8万类数据,数据共享10万类,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来自市大数据发展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经统筹打造五大基础数据库,归集1756类数据,发布790个数据服务接口。其中,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归集数据519类,发布352个数据服务接口、759个图层服务接口,国土空间实景地图向更大范围延伸。加强重点数据归集,推动水电气、税务等重点领域数据归集,归集率达94%。数据治理合格率从39.5%提升到85%,数据质量大幅跃升。    攻坚数据赋能应用,打通国家到市、区县、镇街的“数据通道”,成为全国首批参与数据直达基层试点的省市,全面建成79个市级部门、41个区县、1031个镇街数据仓,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90%,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建成川渝数据共享专区,联合发布三批次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3.75万类政务数据双向共享,数据交换量累计达9100万条(次),支撑“川渝通办”日均办件2万件。    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打造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创新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全国首创“数盾合规”“数度寻源”“消费积分自由兑换”服务,上线全国首个汽车数据交易专区,跻身全国数据交易场所第一梯队。      NO.1                 基础设施支撑扎实推进                   升级“一朵云”,在全国创新提出行业领域全覆盖、异构算力全纳管的算力存储“一朵云”,动态调配云资源,近三月新迁移15个私有云,累计迁移94个私有云。    优化“一张网”,采用国产自主可控通信协议视联网,全国首创打造“一网两线”数据级的异构主备政务网,构建重庆全域安全网络底座。丰富“感知系统”,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感知设备667万个,构建国内首个“松耦合、分布式、多层级”感知系统架构,实现全市感知态势“一盘棋”。    搭建“算力平台”,打造西部算力调度平台,实现西部算力资源统一调度利用,推动我市中小企业试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务,全市智算算力规模达2500P、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NO.2                 能力组件服务提质增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累计上架能力组件430项,调用总量超4000万次,较今年1月增长1.5倍。组建全国首个大模型联盟,发布全国首个“城市运行治理大模型”,推动云从、马上消费、交开投集中发布行业大模型。发挥大模型算法基础支撑作用,吸引数字化领域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推动53项“AI+”算法组件编目上架,为业务应用开发提供智能组件支撑。其中,傲雄电子签名及印章组件,在全国首次实现“签+章”合一,有效填补行业空白,目前已在11个省市政务服务落地应用。    NO.3                  数字资源统筹持续增强   全面完成IRS系统基础能力建设,上线600余项功能,构建起以应用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关系图谱”,实现数字资源“一体化”统筹,数字资源开通时间跃升至“分钟级”,累计开通用户10116人,提供申请服务9216次,实现数字资源供给数量和服务质量“双跃升”。     NO.4                 制度标准保障不断健全   制定出台制度规则18项,编制实施云网、数据、安全防护等标准规范68项,严格实施政务数字化应用管理办法。    NO.5                 “两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构“渝快办”,打造全国首个三网深度融合体系架构、首个可查可办政务服务事项电视服务端、首个省域公共交通“卡码同权”亮码体系,推动办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优化、材料最简化、成本最小化,上线103个便民惠企应用,总用户数达2637万人,累计办件总量超2.7亿件。升级“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办公总门户,注册用户66万人,日活用户43万,接入各类政务组织8.6万个,实时动态掌握全市6.53万名网格员活动轨迹,全面实现组织、沟通、业务在线。        市大数据发展局应用推广处副处长陆畏告诉第1眼新闻记者,下一步,将持续提升平台服务支撑能力,强化数据要素的赋能成效,深化数据归集、提升数据质量,夯实云、网、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多实战实效能力组件上架,为数字重庆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数字底座支撑。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陈瑾昱 王雄伟 特约记者 余飞)

“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大数据发展局了解到,作为数字重庆建设的最大特色、最大亮点,我市已实体化建设运行1个市级治理中心、41个区县治理中心和1031个镇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带区县、区县带镇街的工作格局。

数字重庆  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数字化变革是必由之路。过去一年,我市沿着“1361”总体架构加速推进数字重庆建设,随着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设运行,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加快构建,城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通过深化数据归集、强化数字资源赋能,打造了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典型应用,这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在悄然改变着大家的生活。    “渣土车”被称为“马路上的火药桶”,冒装、撒漏、超速等行为不仅影响环境,还威胁交通安全。为提升监管执法效率,九龙坡区创新打造上线“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为渣土车戴上全天候监管“紧箍咒”。前不久,位于铜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设备,就自动“揪出”一辆违规冒装的渣土车。        九龙坡区大数据局局长赵红民介绍说,通过整合前端道路摄像头,结合AI算法,感知渣土车违规行为后,会自动生成预警信息上传到应用,后台工作人员研判出渣土车的源头工地。如果跨区了,就会将事件上报至市城运中心进行确认和转派。由系统来锁定所在的镇街,并在渝快政上来选择执法人员现场处置,处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级城运中心。整个过程是,0.1秒感知、3分钟研判、毫秒级自动派单、30分钟内响应、7天内处置,以此来形成市、区、街镇三级工作闭环。         据了解,这一事项横向联动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门,纵向跨市、区县、镇街三个层级,结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设备,后台的AI算法,实现全天候对渣土车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置事件的自动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一改革将这一违规事项的处置压减了32个环节,新增了12个智能化的环节。通过这种数字化改革,事件的处置效率从原来20%上升到现在的90%,处置的时间从原来的按周计,缩短为现在的按小时记。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广以来,已经处置了全市违规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从全国300多个城市治理优秀治理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案例奖”的最高奖优胜奖的第一名。        “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大数据发展局了解到,作为数字重庆建设的最大特色、最大亮点,我市已实体化建设运行1个市级治理中心、41个区县治理中心和1031个镇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带区县、区县带镇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级治理中心提速建设                   目前,我市还聚焦六大板块和重大事项实施、重大风险防范、重大活动保障,优化细化跑道,设立48条市级跑道、452条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级实体中心,升级数字驾驶舱、掌上指挥室等3个核心功能模块和任务中心、事件中心等12个重点能力组件,统筹推动网通、数通、业务通,历时3个多月实现实战运行运行。构建韧性安全城市城市体征指标,系统梳理城市体征指标4712项,完成编目3439项、接入2356项,形成体征指标专题库,打造体征“一键查”、事件“总枢纽”、风险“一张图”、城市“体检表”,支撑全域全量全时感知城市运行态势。在强化动态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经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等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667万个感知设备。构建全市三维实景地图,对六大板块12万处风险点全量落图。    深化应用贯通,按照“一件事”思维,组织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消防救援总队、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门,面向6大板块下供水、市容环卫、自然灾害、矛盾纠纷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为应用、八张问题清单、突发事件直报快响、文化·三情联动、情指行·全民反诈、法治·执法+监督、渣土车监管一件事等53个“一件事”应用贯通。打造综合场景,聚焦全局性、战略性、牵引性需求,推动应用实战从“一件事”向“综合场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术赋能,谋划启动跨数字党建、政务、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统领域,一体贯通基层治理中心的综合场景集成应用,依托三级中心实战实效。目前,已启动“人员密集重点场所人流管控”、“强降雨灾害应对”等重大综合场景建设。    NO.2                 区县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区县实体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台全面上线,基础组件覆盖所有区县。全量承接48条市级跑道,根据实际细分435条特色子跑道,支撑本地精细化运行治理。完成首轮55万项业务事项梳理,谋划上线特色应用181个。受理任务事件12.3万件,办结事件10.1万件、办结率达84%。     NO.3                  基层治理中心全覆盖镇街                全量接入1.12万个村社、6.53万个网格的地理信息数据,8670万余条“一标三实”数据,完成116个示范镇街L2级实景图建设。开发上线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报表等应用。网格上报事件386万件、办结事件385.6万件、办结率达99%。         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负责人廖晴川介绍说,接下来的工作,将着力在实战实效上下功夫,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状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打造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场景,全面提升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等实战能力。        支撑“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发挥作用的,是一个强大的数字底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平台建成全国首个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目前,已经编目10.8万类数据,数据共享10万类,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来自市大数据发展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经统筹打造五大基础数据库,归集1756类数据,发布790个数据服务接口。其中,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归集数据519类,发布352个数据服务接口、759个图层服务接口,国土空间实景地图向更大范围延伸。加强重点数据归集,推动水电气、税务等重点领域数据归集,归集率达94%。数据治理合格率从39.5%提升到85%,数据质量大幅跃升。    攻坚数据赋能应用,打通国家到市、区县、镇街的“数据通道”,成为全国首批参与数据直达基层试点的省市,全面建成79个市级部门、41个区县、1031个镇街数据仓,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90%,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建成川渝数据共享专区,联合发布三批次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3.75万类政务数据双向共享,数据交换量累计达9100万条(次),支撑“川渝通办”日均办件2万件。    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打造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创新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全国首创“数盾合规”“数度寻源”“消费积分自由兑换”服务,上线全国首个汽车数据交易专区,跻身全国数据交易场所第一梯队。      NO.1                 基础设施支撑扎实推进                   升级“一朵云”,在全国创新提出行业领域全覆盖、异构算力全纳管的算力存储“一朵云”,动态调配云资源,近三月新迁移15个私有云,累计迁移94个私有云。    优化“一张网”,采用国产自主可控通信协议视联网,全国首创打造“一网两线”数据级的异构主备政务网,构建重庆全域安全网络底座。丰富“感知系统”,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感知设备667万个,构建国内首个“松耦合、分布式、多层级”感知系统架构,实现全市感知态势“一盘棋”。    搭建“算力平台”,打造西部算力调度平台,实现西部算力资源统一调度利用,推动我市中小企业试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务,全市智算算力规模达2500P、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NO.2                 能力组件服务提质增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累计上架能力组件430项,调用总量超4000万次,较今年1月增长1.5倍。组建全国首个大模型联盟,发布全国首个“城市运行治理大模型”,推动云从、马上消费、交开投集中发布行业大模型。发挥大模型算法基础支撑作用,吸引数字化领域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推动53项“AI+”算法组件编目上架,为业务应用开发提供智能组件支撑。其中,傲雄电子签名及印章组件,在全国首次实现“签+章”合一,有效填补行业空白,目前已在11个省市政务服务落地应用。    NO.3                  数字资源统筹持续增强   全面完成IRS系统基础能力建设,上线600余项功能,构建起以应用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关系图谱”,实现数字资源“一体化”统筹,数字资源开通时间跃升至“分钟级”,累计开通用户10116人,提供申请服务9216次,实现数字资源供给数量和服务质量“双跃升”。     NO.4                 制度标准保障不断健全   制定出台制度规则18项,编制实施云网、数据、安全防护等标准规范68项,严格实施政务数字化应用管理办法。    NO.5                 “两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构“渝快办”,打造全国首个三网深度融合体系架构、首个可查可办政务服务事项电视服务端、首个省域公共交通“卡码同权”亮码体系,推动办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优化、材料最简化、成本最小化,上线103个便民惠企应用,总用户数达2637万人,累计办件总量超2.7亿件。升级“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办公总门户,注册用户66万人,日活用户43万,接入各类政务组织8.6万个,实时动态掌握全市6.53万名网格员活动轨迹,全面实现组织、沟通、业务在线。        市大数据发展局应用推广处副处长陆畏告诉第1眼新闻记者,下一步,将持续提升平台服务支撑能力,强化数据要素的赋能成效,深化数据归集、提升数据质量,夯实云、网、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多实战实效能力组件上架,为数字重庆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数字底座支撑。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陈瑾昱 王雄伟 特约记者 余飞)

NO.1 市级治理中心提速建设

目前,我市还聚焦六大板块和重大事项实施、重大风险防范、重大活动保障,优化细化跑道,设立48条市级跑道、452条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级实体中心,升级数字驾驶舱、掌上指挥室等3个核心功能模块和任务中心、事件中心等12个重点能力组件,统筹推动网通、数通、业务通,历时3个多月实现实战运行运行。构建韧性安全城市城市体征指标,系统梳理城市体征指标4712项,完成编目3439项、接入2356项,形成体征指标专题库,打造体征“一键查”、事件“总枢纽”、风险“一张图”、城市“体检表”,支撑全域全量全时感知城市运行态势。在强化动态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经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等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667万个感知设备。构建全市三维实景地图,对六大板块12万处风险点全量落图。

深化应用贯通,按照“一件事”思维,组织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消防救援总队、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门,面向6大板块下供水、市容环卫、自然灾害、矛盾纠纷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为应用、八张问题清单、突发事件直报快响、文化·三情联动、情指行·全民反诈、法治·执法+监督、渣土车监管一件事等53个“一件事”应用贯通。打造综合场景,聚焦全局性、战略性、牵引性需求,推动应用实战从“一件事”向“综合场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术赋能,谋划启动跨数字党建、政务、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统领域,一体贯通基层治理中心的综合场景集成应用,依托三级中心实战实效。目前,已启动“人员密集重点场所人流管控”、“强降雨灾害应对”等重大综合场景建设。

NO.2 区县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区县实体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台全面上线,基础组件覆盖所有区县。全量承接48条市级跑道,根据实际细分435条特色子跑道,支撑本地精细化运行治理。完成首轮55万项业务事项梳理,谋划上线特色应用181个。受理任务事件12.3万件,办结事件10.1万件、办结率达84%。

NO.3 基层治理中心全覆盖镇街

全量接入1.12万个村社、6.53万个网格的地理信息数据,8670万余条“一标三实”数据,完成116个示范镇街L2级实景图建设。开发上线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报表等应用。网格上报事件386万件、办结事件385.6万件、办结率达99%。

数字重庆  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数字化变革是必由之路。过去一年,我市沿着“1361”总体架构加速推进数字重庆建设,随着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设运行,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加快构建,城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通过深化数据归集、强化数字资源赋能,打造了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典型应用,这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在悄然改变着大家的生活。    “渣土车”被称为“马路上的火药桶”,冒装、撒漏、超速等行为不仅影响环境,还威胁交通安全。为提升监管执法效率,九龙坡区创新打造上线“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为渣土车戴上全天候监管“紧箍咒”。前不久,位于铜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设备,就自动“揪出”一辆违规冒装的渣土车。        九龙坡区大数据局局长赵红民介绍说,通过整合前端道路摄像头,结合AI算法,感知渣土车违规行为后,会自动生成预警信息上传到应用,后台工作人员研判出渣土车的源头工地。如果跨区了,就会将事件上报至市城运中心进行确认和转派。由系统来锁定所在的镇街,并在渝快政上来选择执法人员现场处置,处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级城运中心。整个过程是,0.1秒感知、3分钟研判、毫秒级自动派单、30分钟内响应、7天内处置,以此来形成市、区、街镇三级工作闭环。         据了解,这一事项横向联动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门,纵向跨市、区县、镇街三个层级,结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设备,后台的AI算法,实现全天候对渣土车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置事件的自动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一改革将这一违规事项的处置压减了32个环节,新增了12个智能化的环节。通过这种数字化改革,事件的处置效率从原来20%上升到现在的90%,处置的时间从原来的按周计,缩短为现在的按小时记。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广以来,已经处置了全市违规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从全国300多个城市治理优秀治理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案例奖”的最高奖优胜奖的第一名。        “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大数据发展局了解到,作为数字重庆建设的最大特色、最大亮点,我市已实体化建设运行1个市级治理中心、41个区县治理中心和1031个镇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带区县、区县带镇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级治理中心提速建设                   目前,我市还聚焦六大板块和重大事项实施、重大风险防范、重大活动保障,优化细化跑道,设立48条市级跑道、452条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级实体中心,升级数字驾驶舱、掌上指挥室等3个核心功能模块和任务中心、事件中心等12个重点能力组件,统筹推动网通、数通、业务通,历时3个多月实现实战运行运行。构建韧性安全城市城市体征指标,系统梳理城市体征指标4712项,完成编目3439项、接入2356项,形成体征指标专题库,打造体征“一键查”、事件“总枢纽”、风险“一张图”、城市“体检表”,支撑全域全量全时感知城市运行态势。在强化动态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经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等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667万个感知设备。构建全市三维实景地图,对六大板块12万处风险点全量落图。    深化应用贯通,按照“一件事”思维,组织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消防救援总队、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门,面向6大板块下供水、市容环卫、自然灾害、矛盾纠纷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为应用、八张问题清单、突发事件直报快响、文化·三情联动、情指行·全民反诈、法治·执法+监督、渣土车监管一件事等53个“一件事”应用贯通。打造综合场景,聚焦全局性、战略性、牵引性需求,推动应用实战从“一件事”向“综合场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术赋能,谋划启动跨数字党建、政务、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统领域,一体贯通基层治理中心的综合场景集成应用,依托三级中心实战实效。目前,已启动“人员密集重点场所人流管控”、“强降雨灾害应对”等重大综合场景建设。    NO.2                 区县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区县实体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台全面上线,基础组件覆盖所有区县。全量承接48条市级跑道,根据实际细分435条特色子跑道,支撑本地精细化运行治理。完成首轮55万项业务事项梳理,谋划上线特色应用181个。受理任务事件12.3万件,办结事件10.1万件、办结率达84%。     NO.3                  基层治理中心全覆盖镇街                全量接入1.12万个村社、6.53万个网格的地理信息数据,8670万余条“一标三实”数据,完成116个示范镇街L2级实景图建设。开发上线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报表等应用。网格上报事件386万件、办结事件385.6万件、办结率达99%。         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负责人廖晴川介绍说,接下来的工作,将着力在实战实效上下功夫,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状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打造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场景,全面提升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等实战能力。        支撑“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发挥作用的,是一个强大的数字底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平台建成全国首个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目前,已经编目10.8万类数据,数据共享10万类,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来自市大数据发展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经统筹打造五大基础数据库,归集1756类数据,发布790个数据服务接口。其中,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归集数据519类,发布352个数据服务接口、759个图层服务接口,国土空间实景地图向更大范围延伸。加强重点数据归集,推动水电气、税务等重点领域数据归集,归集率达94%。数据治理合格率从39.5%提升到85%,数据质量大幅跃升。    攻坚数据赋能应用,打通国家到市、区县、镇街的“数据通道”,成为全国首批参与数据直达基层试点的省市,全面建成79个市级部门、41个区县、1031个镇街数据仓,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90%,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建成川渝数据共享专区,联合发布三批次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3.75万类政务数据双向共享,数据交换量累计达9100万条(次),支撑“川渝通办”日均办件2万件。    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打造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创新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全国首创“数盾合规”“数度寻源”“消费积分自由兑换”服务,上线全国首个汽车数据交易专区,跻身全国数据交易场所第一梯队。      NO.1                 基础设施支撑扎实推进                   升级“一朵云”,在全国创新提出行业领域全覆盖、异构算力全纳管的算力存储“一朵云”,动态调配云资源,近三月新迁移15个私有云,累计迁移94个私有云。    优化“一张网”,采用国产自主可控通信协议视联网,全国首创打造“一网两线”数据级的异构主备政务网,构建重庆全域安全网络底座。丰富“感知系统”,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感知设备667万个,构建国内首个“松耦合、分布式、多层级”感知系统架构,实现全市感知态势“一盘棋”。    搭建“算力平台”,打造西部算力调度平台,实现西部算力资源统一调度利用,推动我市中小企业试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务,全市智算算力规模达2500P、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NO.2                 能力组件服务提质增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累计上架能力组件430项,调用总量超4000万次,较今年1月增长1.5倍。组建全国首个大模型联盟,发布全国首个“城市运行治理大模型”,推动云从、马上消费、交开投集中发布行业大模型。发挥大模型算法基础支撑作用,吸引数字化领域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推动53项“AI+”算法组件编目上架,为业务应用开发提供智能组件支撑。其中,傲雄电子签名及印章组件,在全国首次实现“签+章”合一,有效填补行业空白,目前已在11个省市政务服务落地应用。    NO.3                  数字资源统筹持续增强   全面完成IRS系统基础能力建设,上线600余项功能,构建起以应用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关系图谱”,实现数字资源“一体化”统筹,数字资源开通时间跃升至“分钟级”,累计开通用户10116人,提供申请服务9216次,实现数字资源供给数量和服务质量“双跃升”。     NO.4                 制度标准保障不断健全   制定出台制度规则18项,编制实施云网、数据、安全防护等标准规范68项,严格实施政务数字化应用管理办法。    NO.5                 “两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构“渝快办”,打造全国首个三网深度融合体系架构、首个可查可办政务服务事项电视服务端、首个省域公共交通“卡码同权”亮码体系,推动办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优化、材料最简化、成本最小化,上线103个便民惠企应用,总用户数达2637万人,累计办件总量超2.7亿件。升级“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办公总门户,注册用户66万人,日活用户43万,接入各类政务组织8.6万个,实时动态掌握全市6.53万名网格员活动轨迹,全面实现组织、沟通、业务在线。        市大数据发展局应用推广处副处长陆畏告诉第1眼新闻记者,下一步,将持续提升平台服务支撑能力,强化数据要素的赋能成效,深化数据归集、提升数据质量,夯实云、网、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多实战实效能力组件上架,为数字重庆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数字底座支撑。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陈瑾昱 王雄伟 特约记者 余飞)

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负责人廖晴川介绍说,接下来的工作,将着力在实战实效上下功夫,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状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打造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场景,全面提升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等实战能力。

数字重庆  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数字化变革是必由之路。过去一年,我市沿着“1361”总体架构加速推进数字重庆建设,随着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设运行,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加快构建,城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通过深化数据归集、强化数字资源赋能,打造了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典型应用,这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在悄然改变着大家的生活。    “渣土车”被称为“马路上的火药桶”,冒装、撒漏、超速等行为不仅影响环境,还威胁交通安全。为提升监管执法效率,九龙坡区创新打造上线“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为渣土车戴上全天候监管“紧箍咒”。前不久,位于铜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设备,就自动“揪出”一辆违规冒装的渣土车。        九龙坡区大数据局局长赵红民介绍说,通过整合前端道路摄像头,结合AI算法,感知渣土车违规行为后,会自动生成预警信息上传到应用,后台工作人员研判出渣土车的源头工地。如果跨区了,就会将事件上报至市城运中心进行确认和转派。由系统来锁定所在的镇街,并在渝快政上来选择执法人员现场处置,处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级城运中心。整个过程是,0.1秒感知、3分钟研判、毫秒级自动派单、30分钟内响应、7天内处置,以此来形成市、区、街镇三级工作闭环。         据了解,这一事项横向联动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门,纵向跨市、区县、镇街三个层级,结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设备,后台的AI算法,实现全天候对渣土车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置事件的自动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一改革将这一违规事项的处置压减了32个环节,新增了12个智能化的环节。通过这种数字化改革,事件的处置效率从原来20%上升到现在的90%,处置的时间从原来的按周计,缩短为现在的按小时记。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广以来,已经处置了全市违规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从全国300多个城市治理优秀治理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案例奖”的最高奖优胜奖的第一名。        “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大数据发展局了解到,作为数字重庆建设的最大特色、最大亮点,我市已实体化建设运行1个市级治理中心、41个区县治理中心和1031个镇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带区县、区县带镇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级治理中心提速建设                   目前,我市还聚焦六大板块和重大事项实施、重大风险防范、重大活动保障,优化细化跑道,设立48条市级跑道、452条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级实体中心,升级数字驾驶舱、掌上指挥室等3个核心功能模块和任务中心、事件中心等12个重点能力组件,统筹推动网通、数通、业务通,历时3个多月实现实战运行运行。构建韧性安全城市城市体征指标,系统梳理城市体征指标4712项,完成编目3439项、接入2356项,形成体征指标专题库,打造体征“一键查”、事件“总枢纽”、风险“一张图”、城市“体检表”,支撑全域全量全时感知城市运行态势。在强化动态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经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等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667万个感知设备。构建全市三维实景地图,对六大板块12万处风险点全量落图。    深化应用贯通,按照“一件事”思维,组织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消防救援总队、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门,面向6大板块下供水、市容环卫、自然灾害、矛盾纠纷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为应用、八张问题清单、突发事件直报快响、文化·三情联动、情指行·全民反诈、法治·执法+监督、渣土车监管一件事等53个“一件事”应用贯通。打造综合场景,聚焦全局性、战略性、牵引性需求,推动应用实战从“一件事”向“综合场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术赋能,谋划启动跨数字党建、政务、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统领域,一体贯通基层治理中心的综合场景集成应用,依托三级中心实战实效。目前,已启动“人员密集重点场所人流管控”、“强降雨灾害应对”等重大综合场景建设。    NO.2                 区县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区县实体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台全面上线,基础组件覆盖所有区县。全量承接48条市级跑道,根据实际细分435条特色子跑道,支撑本地精细化运行治理。完成首轮55万项业务事项梳理,谋划上线特色应用181个。受理任务事件12.3万件,办结事件10.1万件、办结率达84%。     NO.3                  基层治理中心全覆盖镇街                全量接入1.12万个村社、6.53万个网格的地理信息数据,8670万余条“一标三实”数据,完成116个示范镇街L2级实景图建设。开发上线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报表等应用。网格上报事件386万件、办结事件385.6万件、办结率达99%。         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负责人廖晴川介绍说,接下来的工作,将着力在实战实效上下功夫,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状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打造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场景,全面提升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等实战能力。        支撑“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发挥作用的,是一个强大的数字底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平台建成全国首个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目前,已经编目10.8万类数据,数据共享10万类,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来自市大数据发展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经统筹打造五大基础数据库,归集1756类数据,发布790个数据服务接口。其中,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归集数据519类,发布352个数据服务接口、759个图层服务接口,国土空间实景地图向更大范围延伸。加强重点数据归集,推动水电气、税务等重点领域数据归集,归集率达94%。数据治理合格率从39.5%提升到85%,数据质量大幅跃升。    攻坚数据赋能应用,打通国家到市、区县、镇街的“数据通道”,成为全国首批参与数据直达基层试点的省市,全面建成79个市级部门、41个区县、1031个镇街数据仓,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90%,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建成川渝数据共享专区,联合发布三批次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3.75万类政务数据双向共享,数据交换量累计达9100万条(次),支撑“川渝通办”日均办件2万件。    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打造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创新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全国首创“数盾合规”“数度寻源”“消费积分自由兑换”服务,上线全国首个汽车数据交易专区,跻身全国数据交易场所第一梯队。      NO.1                 基础设施支撑扎实推进                   升级“一朵云”,在全国创新提出行业领域全覆盖、异构算力全纳管的算力存储“一朵云”,动态调配云资源,近三月新迁移15个私有云,累计迁移94个私有云。    优化“一张网”,采用国产自主可控通信协议视联网,全国首创打造“一网两线”数据级的异构主备政务网,构建重庆全域安全网络底座。丰富“感知系统”,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感知设备667万个,构建国内首个“松耦合、分布式、多层级”感知系统架构,实现全市感知态势“一盘棋”。    搭建“算力平台”,打造西部算力调度平台,实现西部算力资源统一调度利用,推动我市中小企业试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务,全市智算算力规模达2500P、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NO.2                 能力组件服务提质增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累计上架能力组件430项,调用总量超4000万次,较今年1月增长1.5倍。组建全国首个大模型联盟,发布全国首个“城市运行治理大模型”,推动云从、马上消费、交开投集中发布行业大模型。发挥大模型算法基础支撑作用,吸引数字化领域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推动53项“AI+”算法组件编目上架,为业务应用开发提供智能组件支撑。其中,傲雄电子签名及印章组件,在全国首次实现“签+章”合一,有效填补行业空白,目前已在11个省市政务服务落地应用。    NO.3                  数字资源统筹持续增强   全面完成IRS系统基础能力建设,上线600余项功能,构建起以应用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关系图谱”,实现数字资源“一体化”统筹,数字资源开通时间跃升至“分钟级”,累计开通用户10116人,提供申请服务9216次,实现数字资源供给数量和服务质量“双跃升”。     NO.4                 制度标准保障不断健全   制定出台制度规则18项,编制实施云网、数据、安全防护等标准规范68项,严格实施政务数字化应用管理办法。    NO.5                 “两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构“渝快办”,打造全国首个三网深度融合体系架构、首个可查可办政务服务事项电视服务端、首个省域公共交通“卡码同权”亮码体系,推动办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优化、材料最简化、成本最小化,上线103个便民惠企应用,总用户数达2637万人,累计办件总量超2.7亿件。升级“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办公总门户,注册用户66万人,日活用户43万,接入各类政务组织8.6万个,实时动态掌握全市6.53万名网格员活动轨迹,全面实现组织、沟通、业务在线。        市大数据发展局应用推广处副处长陆畏告诉第1眼新闻记者,下一步,将持续提升平台服务支撑能力,强化数据要素的赋能成效,深化数据归集、提升数据质量,夯实云、网、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多实战实效能力组件上架,为数字重庆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数字底座支撑。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陈瑾昱 王雄伟 特约记者 余飞)

支撑“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发挥作用的,是一个强大的数字底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平台建成全国首个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目前,已经编目10.8万类数据,数据共享10万类,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数字重庆  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数字化变革是必由之路。过去一年,我市沿着“1361”总体架构加速推进数字重庆建设,随着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设运行,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加快构建,城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通过深化数据归集、强化数字资源赋能,打造了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典型应用,这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在悄然改变着大家的生活。    “渣土车”被称为“马路上的火药桶”,冒装、撒漏、超速等行为不仅影响环境,还威胁交通安全。为提升监管执法效率,九龙坡区创新打造上线“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为渣土车戴上全天候监管“紧箍咒”。前不久,位于铜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设备,就自动“揪出”一辆违规冒装的渣土车。        九龙坡区大数据局局长赵红民介绍说,通过整合前端道路摄像头,结合AI算法,感知渣土车违规行为后,会自动生成预警信息上传到应用,后台工作人员研判出渣土车的源头工地。如果跨区了,就会将事件上报至市城运中心进行确认和转派。由系统来锁定所在的镇街,并在渝快政上来选择执法人员现场处置,处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级城运中心。整个过程是,0.1秒感知、3分钟研判、毫秒级自动派单、30分钟内响应、7天内处置,以此来形成市、区、街镇三级工作闭环。         据了解,这一事项横向联动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门,纵向跨市、区县、镇街三个层级,结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设备,后台的AI算法,实现全天候对渣土车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置事件的自动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一改革将这一违规事项的处置压减了32个环节,新增了12个智能化的环节。通过这种数字化改革,事件的处置效率从原来20%上升到现在的90%,处置的时间从原来的按周计,缩短为现在的按小时记。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广以来,已经处置了全市违规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从全国300多个城市治理优秀治理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案例奖”的最高奖优胜奖的第一名。        “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大数据发展局了解到,作为数字重庆建设的最大特色、最大亮点,我市已实体化建设运行1个市级治理中心、41个区县治理中心和1031个镇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带区县、区县带镇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级治理中心提速建设                   目前,我市还聚焦六大板块和重大事项实施、重大风险防范、重大活动保障,优化细化跑道,设立48条市级跑道、452条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级实体中心,升级数字驾驶舱、掌上指挥室等3个核心功能模块和任务中心、事件中心等12个重点能力组件,统筹推动网通、数通、业务通,历时3个多月实现实战运行运行。构建韧性安全城市城市体征指标,系统梳理城市体征指标4712项,完成编目3439项、接入2356项,形成体征指标专题库,打造体征“一键查”、事件“总枢纽”、风险“一张图”、城市“体检表”,支撑全域全量全时感知城市运行态势。在强化动态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经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等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667万个感知设备。构建全市三维实景地图,对六大板块12万处风险点全量落图。    深化应用贯通,按照“一件事”思维,组织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消防救援总队、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门,面向6大板块下供水、市容环卫、自然灾害、矛盾纠纷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为应用、八张问题清单、突发事件直报快响、文化·三情联动、情指行·全民反诈、法治·执法+监督、渣土车监管一件事等53个“一件事”应用贯通。打造综合场景,聚焦全局性、战略性、牵引性需求,推动应用实战从“一件事”向“综合场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术赋能,谋划启动跨数字党建、政务、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统领域,一体贯通基层治理中心的综合场景集成应用,依托三级中心实战实效。目前,已启动“人员密集重点场所人流管控”、“强降雨灾害应对”等重大综合场景建设。    NO.2                 区县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区县实体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台全面上线,基础组件覆盖所有区县。全量承接48条市级跑道,根据实际细分435条特色子跑道,支撑本地精细化运行治理。完成首轮55万项业务事项梳理,谋划上线特色应用181个。受理任务事件12.3万件,办结事件10.1万件、办结率达84%。     NO.3                  基层治理中心全覆盖镇街                全量接入1.12万个村社、6.53万个网格的地理信息数据,8670万余条“一标三实”数据,完成116个示范镇街L2级实景图建设。开发上线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报表等应用。网格上报事件386万件、办结事件385.6万件、办结率达99%。         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负责人廖晴川介绍说,接下来的工作,将着力在实战实效上下功夫,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状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打造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场景,全面提升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等实战能力。        支撑“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发挥作用的,是一个强大的数字底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平台建成全国首个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目前,已经编目10.8万类数据,数据共享10万类,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来自市大数据发展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经统筹打造五大基础数据库,归集1756类数据,发布790个数据服务接口。其中,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归集数据519类,发布352个数据服务接口、759个图层服务接口,国土空间实景地图向更大范围延伸。加强重点数据归集,推动水电气、税务等重点领域数据归集,归集率达94%。数据治理合格率从39.5%提升到85%,数据质量大幅跃升。    攻坚数据赋能应用,打通国家到市、区县、镇街的“数据通道”,成为全国首批参与数据直达基层试点的省市,全面建成79个市级部门、41个区县、1031个镇街数据仓,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90%,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建成川渝数据共享专区,联合发布三批次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3.75万类政务数据双向共享,数据交换量累计达9100万条(次),支撑“川渝通办”日均办件2万件。    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打造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创新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全国首创“数盾合规”“数度寻源”“消费积分自由兑换”服务,上线全国首个汽车数据交易专区,跻身全国数据交易场所第一梯队。      NO.1                 基础设施支撑扎实推进                   升级“一朵云”,在全国创新提出行业领域全覆盖、异构算力全纳管的算力存储“一朵云”,动态调配云资源,近三月新迁移15个私有云,累计迁移94个私有云。    优化“一张网”,采用国产自主可控通信协议视联网,全国首创打造“一网两线”数据级的异构主备政务网,构建重庆全域安全网络底座。丰富“感知系统”,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感知设备667万个,构建国内首个“松耦合、分布式、多层级”感知系统架构,实现全市感知态势“一盘棋”。    搭建“算力平台”,打造西部算力调度平台,实现西部算力资源统一调度利用,推动我市中小企业试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务,全市智算算力规模达2500P、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NO.2                 能力组件服务提质增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累计上架能力组件430项,调用总量超4000万次,较今年1月增长1.5倍。组建全国首个大模型联盟,发布全国首个“城市运行治理大模型”,推动云从、马上消费、交开投集中发布行业大模型。发挥大模型算法基础支撑作用,吸引数字化领域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推动53项“AI+”算法组件编目上架,为业务应用开发提供智能组件支撑。其中,傲雄电子签名及印章组件,在全国首次实现“签+章”合一,有效填补行业空白,目前已在11个省市政务服务落地应用。    NO.3                  数字资源统筹持续增强   全面完成IRS系统基础能力建设,上线600余项功能,构建起以应用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关系图谱”,实现数字资源“一体化”统筹,数字资源开通时间跃升至“分钟级”,累计开通用户10116人,提供申请服务9216次,实现数字资源供给数量和服务质量“双跃升”。     NO.4                 制度标准保障不断健全   制定出台制度规则18项,编制实施云网、数据、安全防护等标准规范68项,严格实施政务数字化应用管理办法。    NO.5                 “两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构“渝快办”,打造全国首个三网深度融合体系架构、首个可查可办政务服务事项电视服务端、首个省域公共交通“卡码同权”亮码体系,推动办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优化、材料最简化、成本最小化,上线103个便民惠企应用,总用户数达2637万人,累计办件总量超2.7亿件。升级“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办公总门户,注册用户66万人,日活用户43万,接入各类政务组织8.6万个,实时动态掌握全市6.53万名网格员活动轨迹,全面实现组织、沟通、业务在线。        市大数据发展局应用推广处副处长陆畏告诉第1眼新闻记者,下一步,将持续提升平台服务支撑能力,强化数据要素的赋能成效,深化数据归集、提升数据质量,夯实云、网、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多实战实效能力组件上架,为数字重庆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数字底座支撑。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陈瑾昱 王雄伟 特约记者 余飞)

来自市大数据发展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经统筹打造五大基础数据库,归集1756类数据,发布790个数据服务接口。其中,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归集数据519类,发布352个数据服务接口、759个图层服务接口,国土空间实景地图向更大范围延伸。加强重点数据归集,推动水电气、税务等重点领域数据归集,归集率达94%。数据治理合格率从39.5%提升到85%,数据质量大幅跃升。

攻坚数据赋能应用,打通国家到市、区县、镇街的“数据通道”,成为全国首批参与数据直达基层试点的省市,全面建成79个市级部门、41个区县、1031个镇街数据仓,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90%,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建成川渝数据共享专区,联合发布三批次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3.75万类政务数据双向共享,数据交换量累计达9100万条(次),支撑“川渝通办”日均办件2万件。

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打造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创新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全国首创“数盾合规”“数度寻源”“消费积分自由兑换”服务,上线全国首个汽车数据交易专区,跻身全国数据交易场所第一梯队。

数字重庆  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数字化变革是必由之路。过去一年,我市沿着“1361”总体架构加速推进数字重庆建设,随着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设运行,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加快构建,城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通过深化数据归集、强化数字资源赋能,打造了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典型应用,这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在悄然改变着大家的生活。    “渣土车”被称为“马路上的火药桶”,冒装、撒漏、超速等行为不仅影响环境,还威胁交通安全。为提升监管执法效率,九龙坡区创新打造上线“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为渣土车戴上全天候监管“紧箍咒”。前不久,位于铜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设备,就自动“揪出”一辆违规冒装的渣土车。        九龙坡区大数据局局长赵红民介绍说,通过整合前端道路摄像头,结合AI算法,感知渣土车违规行为后,会自动生成预警信息上传到应用,后台工作人员研判出渣土车的源头工地。如果跨区了,就会将事件上报至市城运中心进行确认和转派。由系统来锁定所在的镇街,并在渝快政上来选择执法人员现场处置,处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级城运中心。整个过程是,0.1秒感知、3分钟研判、毫秒级自动派单、30分钟内响应、7天内处置,以此来形成市、区、街镇三级工作闭环。         据了解,这一事项横向联动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门,纵向跨市、区县、镇街三个层级,结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设备,后台的AI算法,实现全天候对渣土车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置事件的自动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一改革将这一违规事项的处置压减了32个环节,新增了12个智能化的环节。通过这种数字化改革,事件的处置效率从原来20%上升到现在的90%,处置的时间从原来的按周计,缩短为现在的按小时记。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广以来,已经处置了全市违规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从全国300多个城市治理优秀治理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案例奖”的最高奖优胜奖的第一名。        “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大数据发展局了解到,作为数字重庆建设的最大特色、最大亮点,我市已实体化建设运行1个市级治理中心、41个区县治理中心和1031个镇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带区县、区县带镇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级治理中心提速建设                   目前,我市还聚焦六大板块和重大事项实施、重大风险防范、重大活动保障,优化细化跑道,设立48条市级跑道、452条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级实体中心,升级数字驾驶舱、掌上指挥室等3个核心功能模块和任务中心、事件中心等12个重点能力组件,统筹推动网通、数通、业务通,历时3个多月实现实战运行运行。构建韧性安全城市城市体征指标,系统梳理城市体征指标4712项,完成编目3439项、接入2356项,形成体征指标专题库,打造体征“一键查”、事件“总枢纽”、风险“一张图”、城市“体检表”,支撑全域全量全时感知城市运行态势。在强化动态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经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等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667万个感知设备。构建全市三维实景地图,对六大板块12万处风险点全量落图。    深化应用贯通,按照“一件事”思维,组织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消防救援总队、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门,面向6大板块下供水、市容环卫、自然灾害、矛盾纠纷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为应用、八张问题清单、突发事件直报快响、文化·三情联动、情指行·全民反诈、法治·执法+监督、渣土车监管一件事等53个“一件事”应用贯通。打造综合场景,聚焦全局性、战略性、牵引性需求,推动应用实战从“一件事”向“综合场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术赋能,谋划启动跨数字党建、政务、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统领域,一体贯通基层治理中心的综合场景集成应用,依托三级中心实战实效。目前,已启动“人员密集重点场所人流管控”、“强降雨灾害应对”等重大综合场景建设。    NO.2                 区县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区县实体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台全面上线,基础组件覆盖所有区县。全量承接48条市级跑道,根据实际细分435条特色子跑道,支撑本地精细化运行治理。完成首轮55万项业务事项梳理,谋划上线特色应用181个。受理任务事件12.3万件,办结事件10.1万件、办结率达84%。     NO.3                  基层治理中心全覆盖镇街                全量接入1.12万个村社、6.53万个网格的地理信息数据,8670万余条“一标三实”数据,完成116个示范镇街L2级实景图建设。开发上线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报表等应用。网格上报事件386万件、办结事件385.6万件、办结率达99%。         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负责人廖晴川介绍说,接下来的工作,将着力在实战实效上下功夫,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状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打造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场景,全面提升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等实战能力。        支撑“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发挥作用的,是一个强大的数字底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平台建成全国首个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目前,已经编目10.8万类数据,数据共享10万类,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来自市大数据发展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经统筹打造五大基础数据库,归集1756类数据,发布790个数据服务接口。其中,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归集数据519类,发布352个数据服务接口、759个图层服务接口,国土空间实景地图向更大范围延伸。加强重点数据归集,推动水电气、税务等重点领域数据归集,归集率达94%。数据治理合格率从39.5%提升到85%,数据质量大幅跃升。    攻坚数据赋能应用,打通国家到市、区县、镇街的“数据通道”,成为全国首批参与数据直达基层试点的省市,全面建成79个市级部门、41个区县、1031个镇街数据仓,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90%,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建成川渝数据共享专区,联合发布三批次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3.75万类政务数据双向共享,数据交换量累计达9100万条(次),支撑“川渝通办”日均办件2万件。    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打造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创新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全国首创“数盾合规”“数度寻源”“消费积分自由兑换”服务,上线全国首个汽车数据交易专区,跻身全国数据交易场所第一梯队。      NO.1                 基础设施支撑扎实推进                   升级“一朵云”,在全国创新提出行业领域全覆盖、异构算力全纳管的算力存储“一朵云”,动态调配云资源,近三月新迁移15个私有云,累计迁移94个私有云。    优化“一张网”,采用国产自主可控通信协议视联网,全国首创打造“一网两线”数据级的异构主备政务网,构建重庆全域安全网络底座。丰富“感知系统”,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感知设备667万个,构建国内首个“松耦合、分布式、多层级”感知系统架构,实现全市感知态势“一盘棋”。    搭建“算力平台”,打造西部算力调度平台,实现西部算力资源统一调度利用,推动我市中小企业试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务,全市智算算力规模达2500P、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NO.2                 能力组件服务提质增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累计上架能力组件430项,调用总量超4000万次,较今年1月增长1.5倍。组建全国首个大模型联盟,发布全国首个“城市运行治理大模型”,推动云从、马上消费、交开投集中发布行业大模型。发挥大模型算法基础支撑作用,吸引数字化领域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推动53项“AI+”算法组件编目上架,为业务应用开发提供智能组件支撑。其中,傲雄电子签名及印章组件,在全国首次实现“签+章”合一,有效填补行业空白,目前已在11个省市政务服务落地应用。    NO.3                  数字资源统筹持续增强   全面完成IRS系统基础能力建设,上线600余项功能,构建起以应用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关系图谱”,实现数字资源“一体化”统筹,数字资源开通时间跃升至“分钟级”,累计开通用户10116人,提供申请服务9216次,实现数字资源供给数量和服务质量“双跃升”。     NO.4                 制度标准保障不断健全   制定出台制度规则18项,编制实施云网、数据、安全防护等标准规范68项,严格实施政务数字化应用管理办法。    NO.5                 “两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构“渝快办”,打造全国首个三网深度融合体系架构、首个可查可办政务服务事项电视服务端、首个省域公共交通“卡码同权”亮码体系,推动办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优化、材料最简化、成本最小化,上线103个便民惠企应用,总用户数达2637万人,累计办件总量超2.7亿件。升级“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办公总门户,注册用户66万人,日活用户43万,接入各类政务组织8.6万个,实时动态掌握全市6.53万名网格员活动轨迹,全面实现组织、沟通、业务在线。        市大数据发展局应用推广处副处长陆畏告诉第1眼新闻记者,下一步,将持续提升平台服务支撑能力,强化数据要素的赋能成效,深化数据归集、提升数据质量,夯实云、网、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多实战实效能力组件上架,为数字重庆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数字底座支撑。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陈瑾昱 王雄伟 特约记者 余飞)

NO.1 基础设施支撑扎实推进

升级“一朵云”,在全国创新提出行业领域全覆盖、异构算力全纳管的算力存储“一朵云”,动态调配云资源,近三月新迁移15个私有云,累计迁移94个私有云。

优化“一张网”,采用国产自主可控通信协议视联网,全国首创打造“一网两线”数据级的异构主备政务网,构建重庆全域安全网络底座。丰富“感知系统”,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感知设备667万个,构建国内首个“松耦合、分布式、多层级”感知系统架构,实现全市感知态势“一盘棋”。

搭建“算力平台”,打造西部算力调度平台,实现西部算力资源统一调度利用,推动我市中小企业试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务,全市智算算力规模达2500P、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NO.2 能力组件服务提质增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累计上架能力组件430项,调用总量超4000万次,较今年1月增长1.5倍。组建全国首个大模型联盟,发布全国首个“城市运行治理大模型”,推动云从、马上消费、交开投集中发布行业大模型。发挥大模型算法基础支撑作用,吸引数字化领域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推动53项“AI+”算法组件编目上架,为业务应用开发提供智能组件支撑。其中,傲雄电子签名及印章组件,在全国首次实现“签+章”合一,有效填补行业空白,目前已在11个省市政务服务落地应用。

NO.3 数字资源统筹持续增强

全面完成IRS系统基础能力建设,上线600余项功能,构建起以应用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关系图谱”,实现数字资源“一体化”统筹,数字资源开通时间跃升至“分钟级”,累计开通用户10116人,提供申请服务9216次,实现数字资源供给数量和服务质量“双跃升”。

NO.4 制度标准保障不断健全

制定出台制度规则18项,编制实施云网、数据、安全防护等标准规范68项,严格实施政务数字化应用管理办法。

NO.5 “两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构“渝快办”,打造全国首个三网深度融合体系架构、首个可查可办政务服务事项电视服务端、首个省域公共交通“卡码同权”亮码体系,推动办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优化、材料最简化、成本最小化,上线103个便民惠企应用,总用户数达2637万人,累计办件总量超2.7亿件。升级“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办公总门户,注册用户66万人,日活用户43万,接入各类政务组织8.6万个,实时动态掌握全市6.53万名网格员活动轨迹,全面实现组织、沟通、业务在线。

数字重庆  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数字化变革是必由之路。过去一年,我市沿着“1361”总体架构加速推进数字重庆建设,随着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设运行,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加快构建,城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通过深化数据归集、强化数字资源赋能,打造了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典型应用,这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在悄然改变着大家的生活。    “渣土车”被称为“马路上的火药桶”,冒装、撒漏、超速等行为不仅影响环境,还威胁交通安全。为提升监管执法效率,九龙坡区创新打造上线“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为渣土车戴上全天候监管“紧箍咒”。前不久,位于铜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设备,就自动“揪出”一辆违规冒装的渣土车。        九龙坡区大数据局局长赵红民介绍说,通过整合前端道路摄像头,结合AI算法,感知渣土车违规行为后,会自动生成预警信息上传到应用,后台工作人员研判出渣土车的源头工地。如果跨区了,就会将事件上报至市城运中心进行确认和转派。由系统来锁定所在的镇街,并在渝快政上来选择执法人员现场处置,处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级城运中心。整个过程是,0.1秒感知、3分钟研判、毫秒级自动派单、30分钟内响应、7天内处置,以此来形成市、区、街镇三级工作闭环。         据了解,这一事项横向联动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门,纵向跨市、区县、镇街三个层级,结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设备,后台的AI算法,实现全天候对渣土车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置事件的自动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一改革将这一违规事项的处置压减了32个环节,新增了12个智能化的环节。通过这种数字化改革,事件的处置效率从原来20%上升到现在的90%,处置的时间从原来的按周计,缩短为现在的按小时记。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广以来,已经处置了全市违规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从全国300多个城市治理优秀治理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案例奖”的最高奖优胜奖的第一名。        “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大数据发展局了解到,作为数字重庆建设的最大特色、最大亮点,我市已实体化建设运行1个市级治理中心、41个区县治理中心和1031个镇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带区县、区县带镇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级治理中心提速建设                   目前,我市还聚焦六大板块和重大事项实施、重大风险防范、重大活动保障,优化细化跑道,设立48条市级跑道、452条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级实体中心,升级数字驾驶舱、掌上指挥室等3个核心功能模块和任务中心、事件中心等12个重点能力组件,统筹推动网通、数通、业务通,历时3个多月实现实战运行运行。构建韧性安全城市城市体征指标,系统梳理城市体征指标4712项,完成编目3439项、接入2356项,形成体征指标专题库,打造体征“一键查”、事件“总枢纽”、风险“一张图”、城市“体检表”,支撑全域全量全时感知城市运行态势。在强化动态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经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等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667万个感知设备。构建全市三维实景地图,对六大板块12万处风险点全量落图。    深化应用贯通,按照“一件事”思维,组织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消防救援总队、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门,面向6大板块下供水、市容环卫、自然灾害、矛盾纠纷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为应用、八张问题清单、突发事件直报快响、文化·三情联动、情指行·全民反诈、法治·执法+监督、渣土车监管一件事等53个“一件事”应用贯通。打造综合场景,聚焦全局性、战略性、牵引性需求,推动应用实战从“一件事”向“综合场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术赋能,谋划启动跨数字党建、政务、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统领域,一体贯通基层治理中心的综合场景集成应用,依托三级中心实战实效。目前,已启动“人员密集重点场所人流管控”、“强降雨灾害应对”等重大综合场景建设。    NO.2                 区县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区县实体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台全面上线,基础组件覆盖所有区县。全量承接48条市级跑道,根据实际细分435条特色子跑道,支撑本地精细化运行治理。完成首轮55万项业务事项梳理,谋划上线特色应用181个。受理任务事件12.3万件,办结事件10.1万件、办结率达84%。     NO.3                  基层治理中心全覆盖镇街                全量接入1.12万个村社、6.53万个网格的地理信息数据,8670万余条“一标三实”数据,完成116个示范镇街L2级实景图建设。开发上线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报表等应用。网格上报事件386万件、办结事件385.6万件、办结率达99%。         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负责人廖晴川介绍说,接下来的工作,将着力在实战实效上下功夫,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状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打造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场景,全面提升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等实战能力。        支撑“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发挥作用的,是一个强大的数字底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平台建成全国首个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目前,已经编目10.8万类数据,数据共享10万类,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来自市大数据发展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经统筹打造五大基础数据库,归集1756类数据,发布790个数据服务接口。其中,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归集数据519类,发布352个数据服务接口、759个图层服务接口,国土空间实景地图向更大范围延伸。加强重点数据归集,推动水电气、税务等重点领域数据归集,归集率达94%。数据治理合格率从39.5%提升到85%,数据质量大幅跃升。    攻坚数据赋能应用,打通国家到市、区县、镇街的“数据通道”,成为全国首批参与数据直达基层试点的省市,全面建成79个市级部门、41个区县、1031个镇街数据仓,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90%,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建成川渝数据共享专区,联合发布三批次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3.75万类政务数据双向共享,数据交换量累计达9100万条(次),支撑“川渝通办”日均办件2万件。    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打造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创新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全国首创“数盾合规”“数度寻源”“消费积分自由兑换”服务,上线全国首个汽车数据交易专区,跻身全国数据交易场所第一梯队。      NO.1                 基础设施支撑扎实推进                   升级“一朵云”,在全国创新提出行业领域全覆盖、异构算力全纳管的算力存储“一朵云”,动态调配云资源,近三月新迁移15个私有云,累计迁移94个私有云。    优化“一张网”,采用国产自主可控通信协议视联网,全国首创打造“一网两线”数据级的异构主备政务网,构建重庆全域安全网络底座。丰富“感知系统”,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感知设备667万个,构建国内首个“松耦合、分布式、多层级”感知系统架构,实现全市感知态势“一盘棋”。    搭建“算力平台”,打造西部算力调度平台,实现西部算力资源统一调度利用,推动我市中小企业试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务,全市智算算力规模达2500P、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NO.2                 能力组件服务提质增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累计上架能力组件430项,调用总量超4000万次,较今年1月增长1.5倍。组建全国首个大模型联盟,发布全国首个“城市运行治理大模型”,推动云从、马上消费、交开投集中发布行业大模型。发挥大模型算法基础支撑作用,吸引数字化领域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推动53项“AI+”算法组件编目上架,为业务应用开发提供智能组件支撑。其中,傲雄电子签名及印章组件,在全国首次实现“签+章”合一,有效填补行业空白,目前已在11个省市政务服务落地应用。    NO.3                  数字资源统筹持续增强   全面完成IRS系统基础能力建设,上线600余项功能,构建起以应用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关系图谱”,实现数字资源“一体化”统筹,数字资源开通时间跃升至“分钟级”,累计开通用户10116人,提供申请服务9216次,实现数字资源供给数量和服务质量“双跃升”。     NO.4                 制度标准保障不断健全   制定出台制度规则18项,编制实施云网、数据、安全防护等标准规范68项,严格实施政务数字化应用管理办法。    NO.5                 “两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构“渝快办”,打造全国首个三网深度融合体系架构、首个可查可办政务服务事项电视服务端、首个省域公共交通“卡码同权”亮码体系,推动办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优化、材料最简化、成本最小化,上线103个便民惠企应用,总用户数达2637万人,累计办件总量超2.7亿件。升级“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办公总门户,注册用户66万人,日活用户43万,接入各类政务组织8.6万个,实时动态掌握全市6.53万名网格员活动轨迹,全面实现组织、沟通、业务在线。        市大数据发展局应用推广处副处长陆畏告诉第1眼新闻记者,下一步,将持续提升平台服务支撑能力,强化数据要素的赋能成效,深化数据归集、提升数据质量,夯实云、网、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多实战实效能力组件上架,为数字重庆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数字底座支撑。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陈瑾昱 王雄伟 特约记者 余飞)

市大数据发展局应用推广处副处长陆畏告诉第1眼新闻记者,下一步,将持续提升平台服务支撑能力,强化数据要素的赋能成效,深化数据归集、提升数据质量,夯实云、网、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多实战实效能力组件上架,为数字重庆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数字底座支撑。

数字重庆  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数字化变革是必由之路。过去一年,我市沿着“1361”总体架构加速推进数字重庆建设,随着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的建设运行,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加快构建,城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通过深化数据归集、强化数字资源赋能,打造了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典型应用,这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在悄然改变着大家的生活。    “渣土车”被称为“马路上的火药桶”,冒装、撒漏、超速等行为不仅影响环境,还威胁交通安全。为提升监管执法效率,九龙坡区创新打造上线“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为渣土车戴上全天候监管“紧箍咒”。前不久,位于铜陶北路的智能感知设备,就自动“揪出”一辆违规冒装的渣土车。        九龙坡区大数据局局长赵红民介绍说,通过整合前端道路摄像头,结合AI算法,感知渣土车违规行为后,会自动生成预警信息上传到应用,后台工作人员研判出渣土车的源头工地。如果跨区了,就会将事件上报至市城运中心进行确认和转派。由系统来锁定所在的镇街,并在渝快政上来选择执法人员现场处置,处置后信息同步返回三级城运中心。整个过程是,0.1秒感知、3分钟研判、毫秒级自动派单、30分钟内响应、7天内处置,以此来形成市、区、街镇三级工作闭环。         据了解,这一事项横向联动交通、住建、公安交巡警等部门,纵向跨市、区县、镇街三个层级,结合前端的智能化感知设备,后台的AI算法,实现全天候对渣土车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置事件的自动流。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一改革将这一违规事项的处置压减了32个环节,新增了12个智能化的环节。通过这种数字化改革,事件的处置效率从原来20%上升到现在的90%,处置的时间从原来的按周计,缩短为现在的按小时记。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在全市推广以来,已经处置了全市违规事件近6000余件。另外,就今年1月份,渣土车监管一件事从全国300多个城市治理优秀治理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案例奖”的最高奖优胜奖的第一名。        “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只是我市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大数据发展局了解到,作为数字重庆建设的最大特色、最大亮点,我市已实体化建设运行1个市级治理中心、41个区县治理中心和1031个镇街治理中心,初步形成市带区县、区县带镇街的工作格局。        NO.1                 市级治理中心提速建设                   目前,我市还聚焦六大板块和重大事项实施、重大风险防范、重大活动保障,优化细化跑道,设立48条市级跑道、452条子跑道。建成投用市级实体中心,升级数字驾驶舱、掌上指挥室等3个核心功能模块和任务中心、事件中心等12个重点能力组件,统筹推动网通、数通、业务通,历时3个多月实现实战运行运行。构建韧性安全城市城市体征指标,系统梳理城市体征指标4712项,完成编目3439项、接入2356项,形成体征指标专题库,打造体征“一键查”、事件“总枢纽”、风险“一张图”、城市“体检表”,支撑全域全量全时感知城市运行态势。在强化动态感知方面,全市目前已经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等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667万个感知设备。构建全市三维实景地图,对六大板块12万处风险点全量落图。    深化应用贯通,按照“一件事”思维,组织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消防救援总队、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门,面向6大板块下供水、市容环卫、自然灾害、矛盾纠纷化解等跑道,初步打造形成民呼我为应用、八张问题清单、突发事件直报快响、文化·三情联动、情指行·全民反诈、法治·执法+监督、渣土车监管一件事等53个“一件事”应用贯通。打造综合场景,聚焦全局性、战略性、牵引性需求,推动应用实战从“一件事”向“综合场景”拓展,探索大模型技术赋能,谋划启动跨数字党建、政务、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等六大系统领域,一体贯通基层治理中心的综合场景集成应用,依托三级中心实战实效。目前,已启动“人员密集重点场所人流管控”、“强降雨灾害应对”等重大综合场景建设。    NO.2                 区县治理中心基本建成                 区县实体中心基本建成,工作平台全面上线,基础组件覆盖所有区县。全量承接48条市级跑道,根据实际细分435条特色子跑道,支撑本地精细化运行治理。完成首轮55万项业务事项梳理,谋划上线特色应用181个。受理任务事件12.3万件,办结事件10.1万件、办结率达84%。     NO.3                  基层治理中心全覆盖镇街                全量接入1.12万个村社、6.53万个网格的地理信息数据,8670万余条“一标三实”数据,完成116个示范镇街L2级实景图建设。开发上线智能要素超市、“一表通”智能报表等应用。网格上报事件386万件、办结事件385.6万件、办结率达99%。         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负责人廖晴川介绍说,接下来的工作,将着力在实战实效上下功夫,实时感知城市运行状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打造一批解决城市运行问题、市民诉求的场景,全面提升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等实战能力。        支撑“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发挥作用的,是一个强大的数字底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平台建成全国首个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目前,已经编目10.8万类数据,数据共享10万类,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来自市大数据发展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经统筹打造五大基础数据库,归集1756类数据,发布790个数据服务接口。其中,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库归集数据519类,发布352个数据服务接口、759个图层服务接口,国土空间实景地图向更大范围延伸。加强重点数据归集,推动水电气、税务等重点领域数据归集,归集率达94%。数据治理合格率从39.5%提升到85%,数据质量大幅跃升。    攻坚数据赋能应用,打通国家到市、区县、镇街的“数据通道”,成为全国首批参与数据直达基层试点的省市,全面建成79个市级部门、41个区县、1031个镇街数据仓,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90%,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建成川渝数据共享专区,联合发布三批次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3.75万类政务数据双向共享,数据交换量累计达9100万条(次),支撑“川渝通办”日均办件2万件。    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打造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创新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全国首创“数盾合规”“数度寻源”“消费积分自由兑换”服务,上线全国首个汽车数据交易专区,跻身全国数据交易场所第一梯队。      NO.1                 基础设施支撑扎实推进                   升级“一朵云”,在全国创新提出行业领域全覆盖、异构算力全纳管的算力存储“一朵云”,动态调配云资源,近三月新迁移15个私有云,累计迁移94个私有云。    优化“一张网”,采用国产自主可控通信协议视联网,全国首创打造“一网两线”数据级的异构主备政务网,构建重庆全域安全网络底座。丰富“感知系统”,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的摄像头、传感器、单兵、卫星、无人机等感知设备667万个,构建国内首个“松耦合、分布式、多层级”感知系统架构,实现全市感知态势“一盘棋”。    搭建“算力平台”,打造西部算力调度平台,实现西部算力资源统一调度利用,推动我市中小企业试用四川雅安低成本算力服务,全市智算算力规模达2500P、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NO.2                 能力组件服务提质增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累计上架能力组件430项,调用总量超4000万次,较今年1月增长1.5倍。组建全国首个大模型联盟,发布全国首个“城市运行治理大模型”,推动云从、马上消费、交开投集中发布行业大模型。发挥大模型算法基础支撑作用,吸引数字化领域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推动53项“AI+”算法组件编目上架,为业务应用开发提供智能组件支撑。其中,傲雄电子签名及印章组件,在全国首次实现“签+章”合一,有效填补行业空白,目前已在11个省市政务服务落地应用。    NO.3                  数字资源统筹持续增强   全面完成IRS系统基础能力建设,上线600余项功能,构建起以应用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关系图谱”,实现数字资源“一体化”统筹,数字资源开通时间跃升至“分钟级”,累计开通用户10116人,提供申请服务9216次,实现数字资源供给数量和服务质量“双跃升”。     NO.4                 制度标准保障不断健全   制定出台制度规则18项,编制实施云网、数据、安全防护等标准规范68项,严格实施政务数字化应用管理办法。    NO.5                 “两端”集成效能提升                   重构“渝快办”,打造全国首个三网深度融合体系架构、首个可查可办政务服务事项电视服务端、首个省域公共交通“卡码同权”亮码体系,推动办事方式多元化、流程最优化、材料最简化、成本最小化,上线103个便民惠企应用,总用户数达2637万人,累计办件总量超2.7亿件。升级“渝快政”,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办公总门户,注册用户66万人,日活用户43万,接入各类政务组织8.6万个,实时动态掌握全市6.53万名网格员活动轨迹,全面实现组织、沟通、业务在线。        市大数据发展局应用推广处副处长陆畏告诉第1眼新闻记者,下一步,将持续提升平台服务支撑能力,强化数据要素的赋能成效,深化数据归集、提升数据质量,夯实云、网、感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多实战实效能力组件上架,为数字重庆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数字底座支撑。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陈瑾昱 王雄伟 特约记者 余飞)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陈瑾昱 王雄伟 特约记者 余飞)

责任编辑:邓旻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