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新乡土群像,如何打破“景观化写作”-华龙网

塑造新乡土群像,如何打破“景观化写作”

2024-04-11 06:15:47 来源: 文汇网 听新闻

“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起落奔涌的时代,无数激荡人心的故事上演,很多人充满向往憧憬。在文学前辈高晓声《陈奂生进城》、路遥《平凡的世界》之后,我想呈现已经进城的一代知识分子和农民在城市对梦想的追逐、在城市的打拼挣扎,于是有了《立秋》。”日前,长篇小说《立秋》新书首发暨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作者杜阳林坦言创作初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选择与机遇,希望透过《立秋》主人公凌云青的形象,探寻磅礴时代中人性的底色。”

《立秋》2023年11月在《收获》杂志上发表,新近由浙江文艺出版社联合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单行本。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表示,作为文学大省,四川诞生过李劼人、沙汀、艾芜、周克芹等一大批小说名家,如今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小说家寥寥,有全国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也相对稀少。“直面短板问题,思考四川长篇小说创作的路在何方,这是我们今天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评论家丛治辰认为,从人物谱系的视角观照,从陈奂生、孙少平到凌云青,《立秋》创造了“扎根城市、反哺乡村”创新性人物。“这是对乡土性、乡土中国复杂性的丰富剖析呈现。《立秋》打破了景观化的文学写作,以现实朴素叙写进行先锋文学探索。”

“作品情感表达朴实,这一切是建立在非常真实的前提下,记述的故事和生活都是日常的,是我们曾经历或者说正在经历的。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一种很扎实的笔法,写出了不忘初心的主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阎晶明表示,小说写出了一个人的成长蜕变,令人动容。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评论家陈福民认为,《立秋》对中国当代史有着精彩书写,以历史深广度、坚硬的品质引发广泛关注和情感共振。“小说对凌云青式的新乡土人形象塑造,对中国新型商业文明的深入书写,形成凌云青理想色彩、大爱品质和乡村精神现象的镜像对照,这是小说独特的价值意义。”

在评论家岳雯看来,《立秋》尽管写的是一个个个体的奋斗故事,但传递出的是这个时代的情绪。“小说不是一部成功学的书写,生活的泥沼一个又一个将人缠绕困住,如何自立、成人、成长,让小说展示出更具厚度的精神向度探索。”

“城乡二元结构对我们来说既是历史的、社会的经验,也是文学经验。但《立秋》所呈现的城与乡的经验,恐怕不是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所能够概括的。”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期待文学界能够打破原有认知结构,从《立秋》看到整个乡村景象、乡村问题在历史发展中所呈现的复杂性。

文汇客户端 许旸

责任编辑:陈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