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心歌情悠悠——品读雷学刚散文集《在水一方》
2024-04-11 18:10:27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文/笑崇鐘
最近,笔者收到学刚先生寄来的新作《在水一方》,细细品读,感触颇多。又读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博导周勇教授为之写的评论《当兵 当作家》,对作者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我与学刚先生素不相识,因担任第九届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学奖评委,有幸读到了他的散文《走进泸沽湖》,眼睛为之一亮,并被他那刚劲娟秀的钢笔字所震撼,心里很是激动。后来,在第九届重庆市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奖颁奖大会上见到了他,大有相见恨晚之慨,之后深入交往,成了好朋友。
《在水一方》是继诗文集《楚风渝韵》《锦兰馨轩》之后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底创作的67篇散文,近16万字。文集分心语如诗、人生感悟、情感遐思、文化苦旅四个部分,多为随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态度,从心灵深处、灵魂厚度、信仰高度、艺术广度、社会维度,多视角抒发作者对理想、信念、信仰的虔诚与坚守,对文学的执着与热爱,对亲情、友情、爱情的阐释与践行,对祖国、人民、时代的钟情与感恩等。
作者用青春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心灵之歌,不能不令人欣喜。
一
《在水一方》向读者传达了满满的正能量,催人奋进。
韩愈说,“文以载道”。这里的“道”指的是有利于修身和提高人们道德水准的普世价值。文学作品要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但是,所表达的思想一定要健康、向上,给人以鼓舞,给人以智慧和力量;所抒发的感情要高雅、真挚、感人肺腑,能够陶冶情操、升华灵魂、催人奋进。这就要求文学创作必须弘扬普世价值,讴歌真善美,引人向善向上向美。
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是天空最美丽的星辰,应该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社会的风尚、时代的标识。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当引领时代风尚,自觉承担起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以文化自信铸就精神根基,用真情描绘新时代精神谱系的神圣使命。
常言道,“文品出自于人品”。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始终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俄乌战争的残酷现实告诉我们,生长在一个强大的国度是多么幸福,可以远离战争;生长在一个弱小的国家却很难幸福,如乌克兰民众因战争流离失所。历史证明,只有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一个不关注祖国、关注世界、关注人类进步,没有博爱之心和忠孝、善良、勤劳等优良品质的人,无论他的文字功底多么深厚,都不可能创作出具有深厚神性的作品来。
作者是一位笔耕不辍的军旅作家,也是土家族作家中的佼佼者。文如其人,作者志存高远,始终奉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壮志和弘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创作准则,高扬时代主旋律,努力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点赞、为社会经济发展赋能、为人民美好生活添彩而写作。
常言道,心中有阳光,途中便有天使。正如作者在《在水一方》中所言:“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星辰大海。他愿做一个自带阳光的人,坦然面对生活的过往云烟。这样,快乐便犹如清风徐来,幸福也会情不自禁来敲门。人无论何时都要充满正能量,方能拥有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
作者知道,作家必须拥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拥有一颗菩萨般的慈爱之心,不图名利,默默奉献社会;大智若愚,信奉“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虚怀若谷,光明磊落,纯朴谦逊;甘为人梯,乐为他人做嫁衣裳,真心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正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作者用生命实践证明,成熟靠逆境,成功靠绝境。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做人一定要像人,做官不可太像官。把眼泪留给最疼自己的人,把微笑留给伤自己最深的人。为人应该养成积德行善的良好习惯,努力开拓人生新境界,不断攀登人格最高峰。心存善念,口吐莲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千万不要有害人之心,因为,“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人生的路很漫长,路上不一定都铺满歌声与鲜花:也许阳光坦途,也许荆棘载途,也许凄风苦雨。尽管如此,也不能虚度光阴,甚至醉生梦死。因为,生命的美不在目的,而在历程,而在问心无愧。只要为了美好的理想孜孜不倦地奋斗了一生,无论成败得失,都无怨无悔。
读学刚先生的作品,不能不被其满满的正能量所感染。
二
《在水一方》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接地气”“带露水”“冒汗味”,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文学作品所作的生命吟唱,首先是奉献给生命的。凡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动人的作品,都是作家(个性)生命历程中最优美最动人的风景的印记,更是一代人(共性)生命历程中最优美最动人的风景的印记,是时代投影与感情色彩水乳交融的审美形象。
在作者的灵魂深处,深爱着一位“在水一方”的女神,为此,他愿阅尽千山万水,他可以逆着时光而走,只为了今生的相遇;他打开久闭的心扉,伴着唐风宋雨,与心仪之人一起看夏花之绚烂,一起览秋叶之静美;他想为她远离凡尘的喧嚣,以阳光的心态,对饮成仙;他想跨越时空的距离,只为了这段前世今生的爱恋;他也深深知道,哪怕物换星移,时光倒流,心中的那位佳人,永远“在水一方”。这何尝不是一种美?
他认为,深入生活的秘诀,在于认真感悟生活。故步自封,不与人交流,就走上了创作的末路。感受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直接感受,即亲身经历或亲自耳闻目睹;有间接感受,如采访、读书、看报、看电视等等,还可以兼而有之,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和高人聊天,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但无论是直接感受还是间接感受的事情,作家必须筛选最有价值并深深感动了他的材料进行创作,同时调动他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系统,充实完善题材,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围绕“文眼”“诗眼”“红线”认真构思,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来。不是看到山就写山、看到水就写水、看到牛羊就写牛羊,一定要有典型性、代表性,一定要有取舍和艺术构想,能够以小见大、滴水见太阳。如果只是记流水账,至多算是作文,但绝不是文学。
文学作品是人类的光和梦,是作家生命历程中最精彩的情愫的印记,同时又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绝唱。作者喝着清江水,唱着《龙船调》长大,能歌善舞,痴迷写作。在那个桂花飘香的季节,他带着对故乡的眷恋,带着故土的芬芳,投笔从戎,远赴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满是大豆高粱的东北平原,之后又辗转于古城西安、首都北京、山城重庆,在直线加方块的绿色军营里锤炼锻打了20个春秋。军队这所大学校培养了他勇敢、阳刚、正直、进取的鲜明个性。诸多经历使其作品既淋漓酣畅地彰显当代军人的壮志与豪迈,也不失谦谦学者的儒雅俊逸之风。从文字中可以知晓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睿智的人,一个拥有阳光心态的人,一个博览群书、酷爱文学的人,一个具有侠骨柔情的人。生活中,他处处留心,把所行、所思、所悟都用生花妙笔描绘下来,每篇文字皆是情景交融、品味人生哲理的匠心之作。其作品彰显了他对湖北利川的乡愁情怀和对山城重庆的钟爱深情,凸显了他对军队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诠释了他对人生、爱情、家庭、社会的理解,展示了他对繁华世界、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自然现象和历史文化、社会发展规律的思索,贮满了哲思和生活情趣。
三
《在水一方》是一曲心灵之歌,贮满悠悠深情。
文缘情。情是文章的生命。真情,至情,狂放的情,沉郁的情,高尚的情,壮美的情,细腻的情,雄浑的情……诚所谓文发乎情也。大凡真情实感之作,无不扣人心弦。传说汉武帝刘彻与陈阿娇从小青梅竹马,十分要好。汉武帝即位后,册立陈阿娇为皇后。但后来汉武帝另有新欢,将陈皇后幽闭在长门宫。陈皇后为使汉武帝重念旧情,回心转意,特意以黄金百斤为礼物,请文豪司马相如替她作一篇《长门赋》,呈予武帝。司马相如非常同情陈阿娇,所作之赋感情浓郁、真挚,句句血,字字泪,撕裂肺腑。武帝读后,果然念及旧情,与陈皇后言归于好。可见,情感浓厚、真挚,实及文之生命也。
他说,文学的本质在于抒情,它是心灵的语言,是生的颤动、灵的叫喊,永远属于充满激情、深刻地感受幸福和痛苦的人。抒情既是表达自己的特殊感受,同时又是抒发一个阶层、一个民族乃至于人类的情感。整部文集洋溢着浓烈的情感,读之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作者十分重视感情对文学创作的作用。他认为,凡是伟大的作品,都是用血和泪乃至于青春和生命铸就。只有大悲过、大喜过、深刻地感受过和想象过,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作家在创作时只有进入忘我的境界,跳出“自我”的狭小圈子,才能创作出不朽的经典,成为一个阶层、一个民族乃至于人类的代言人。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人情味”,与刻板乏味的数理化公式没有多大区别。因而在创作中灌注着强烈的感情力量,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深厚的感情,而没有虚假伪善的“道学气”。他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描写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丑恶的憎恨,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与那些无病呻吟、徒具形式之作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
作者很明白,艺无止境,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不断提高艺术修养。
他认为,一个人的智商与其视野成正比。要炼就大视野,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一个作家如果没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艺术修养,无论他的人格多么完美,也很难写出优秀的作品来。这就要求作家必须广采博集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本地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对学识博采通融,认真感悟历史,认真审视现实生活,认真选择创作题材,不断追求艺术创新,才可能创作出史诗性篇章。凡是杰出的作家、艺术家都是通才,什么都能做到极致,例如苏轼,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每一门学问都做到了极致,还精通地理、医学、美食(发明了东坡肘子、东坡肉丁)等。
他说,读书和写作是最好的运动,也是长寿秘诀之一。因为,脑力劳动等于成倍的体力运动。很多科学家研究证明,真正的长寿秘诀,不是体育锻炼,也不是饮食习惯,而是良好的心态和连续不断的目标追求。比如巴金、冰心、丁玲等大作家都活过了一百岁,马识途活了110岁;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活了106岁,她在102岁至105岁的几年时间里完成了长篇纪实文学《我们仨》。齐白石75岁时第三次北漂到北京,奋斗十年,终于在85岁那年获得成功,一幅画价值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尽管功成名就、衣食丰足,可他仍然坚持每天画两幅画,写一首诗,读两小时书,栽花种草两小时,晚上还要陪来访者喝茶、聊天。天天如此,每天都在战斗,活了九十几岁。
其实,凡是杰出的作家、艺术家,都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对儒释道文化都非常精通,如王维、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苏轼、弘一大师等等。实践证明,只读儒家书籍,没有研读过佛家、道家经典著作和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在创作上不可能有多大成就。
作者在部队时,无论学习和训练多苦多忙,都坚持阅读和创作。他说,生命是短暂的,而用笔表达和歌颂的生活是无限的。每个人都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都能拓展生命的宽度。他是一位心思细腻、敏感温柔的人,在众多作品中感悟人品,感悟人生,感悟奋斗的意义,感悟生命中的缘,感悟施恩与感恩,感悟春夏秋冬与人生的要义。
作者一直坚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爱听讲座,用他人的智慧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他知道,与书为伴,可以领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妙趣,感悟“知识就是智慧与力量”的真谛;潜心书海,可以穿越时空了解世界,沐浴智慧之光,收获无法言说的惊喜。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可以锦上添花,可以提升气质,改变思维,打开格局,让人变得更优秀。书中即使没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他说,要获取渊博的知识,必须掌握求知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如读书,一定要读经典和本土作家作品及文史资料。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他认为,文学创作是非常讲究技巧的。之所以叫创作,就像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一样,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需要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写诗要有“诗眼”,写词要有“词眼”,写散文要有“文眼”,一言以蔽之写文章要有名言警句,才有品位。其作品中的金句比比皆是,如:“世界再大,大不过一颗心;走得再远,远不过一场情”(《晨悟心语》)“大自然的四季轮回,各有景致,均有使命,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启迪”(《冬的感悟》)“岁月是一条流金的长河,涤荡着人生的风华与沧桑”(《岁月如河》)“施恩让人类释放大爱,感恩让人性散发光芒”(《施恩与感恩》)“往事随风而逝,唯有经典和爱的传奇永存心底”(《在水一方》)“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创造,并享受创造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乐趣”(《春分遐思》)等等。
作者在文学创作上始终致力于艺术创新,可喜可贺!当然,也不是说他的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还有提升的空间。因为,学海无涯,艺无止境。
五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人自降生那一刻起,就进入了生命倒计时。时光易逝,青春短暂,生命宝贵。只有努力追求,不负青春,才不枉为人生。要想卓越,就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他说,作家的使命就是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作家应该不只是来过这个世界,而且应该用自己的作品点亮这个世界。
时间之流转瞬即逝,凡是有梦想的人都希望抓住一些永恒的东西,以求不朽。在我国伦理思想史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命题叫“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中国古今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一种凡世的永恒价值。“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立言”,即是著书立说,传之后世。在“三不朽”中,“立德”有赖于见仁见智、众口难调的外界评价,“立功”需要跻身垄断性和风险性极强的官场,非一介书生的能力所及。于是,“立言”成为古圣先贤超越物质欲求而追求精神满足、超越个体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的独特形式。因为,对身后不朽之名的追求,可以激励个体生命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拼搏奋进,建功立业;而置个人身后名誉于不顾的人,则难免流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甚至沦为恶棍暴徒、独夫民贼。
曾几何时,社会上充斥着追名逐利的短期行为,不用说“立德”方面的假仁假义、外廉内贪的道德作秀,“立功”方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是在被古圣先贤视为生命的“立言”方面,不少著书撰文者所追求的也不再是不朽,而是速成,自然就难免于速朽。作者对此很是愤怒。他说,唐朝诗人张若虚流传给后世的作品只有两首诗,其中《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孤篇盖全唐”。唐朝诗人贾岛写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推敲”的典故便出自于他。曹雪芹在去世之前都没有完成《红楼梦》,只写了前八十回,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所以,做学问不要只图数量,一定要有强烈的精品意识,不仅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名誉负责。对此,笔者感同身受。
希望作者以此为新的起点,笔耕不辍,努力创作出更多具有深厚神性的作品,为当代文学画廊增添光彩。
作者简介:笑崇鐘,原名钟天珑,土家族,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黔江区作家协会主席。已出版诗集《爱河之洲》《无言的爱》、诗文集《梦之光环》、散文集《永远的完美》《沧桑的星辰》《永远的人天导师》、长篇小说《天理良心》,主创电视剧本《黔江妹子》、歌曲《毕兹卡的故乡》等,主编出版文艺专著10余部和科普读物3部。作品荣获省级以上文学奖10余次,其中,《黔江妹子》获四川省优秀电视文学剧本二等奖,散文《梦的光环》获四川省“我与电影”征文二等奖,《毕兹卡的故乡》获重庆市原创歌曲二等奖,散文《水韵》获水利部征文二等奖,文化散文《永远的完美》获第七届全国冰心散文奖,诗集《无言的爱》获首届中国土家族文学奖,文化散文集《沧桑的星辰》获第八届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学奖。有作品被翻译成英文。
责任编辑:陈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