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青年说 | 打击“毒导师” 不能光靠“孤勇者”-华龙网

【渝论】青年说 | 打击“毒导师” 不能光靠“孤勇者”

2024-04-11 18:14:08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4月10日,北京邮电大学发布情况通报,针对该校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存在师德师风问题一事作出说明,决定取消涉事教师郑某的研究生导师资格,停止其教学工作,引发广泛关注。

为什么学生不通过校内的渠道机制来解决问题,反而要选择网络公开举报?一些网友替他们发出了心声:担心学校的正常渠道无法及时妥善回应,害怕自己维权不成反遭打击报复等等。当忍无可忍演变成群情激愤,诉诸网络和舆论支持便成为了权宜之计。学生举报导师,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近年来,围绕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闹出了不少负面新闻。这些事件背后,往往是膨胀的导师权力和越界的师生关系,问题的根源值得深思。

导师负责制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做法,导师在学术研究方面承担着指导训练学生的职责,对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某些导师眼里,“导师负责制”成为了“权力令牌”,成了逾越师生边界的工具。

这次的学生联名举报中,学生们在举报材料里列举了导师郑某的诸多不当行为。郑某给学生安排大量与科研无关的事情,长期差遣学生取快递、代买早点、处理私人事务,甚至是帮其女儿做作业、参加重要考试时助其作弊等,明显超出正常教学任务的要求。而其克扣学生的科研补助,以延毕等理由威胁学生,霸权思想可谓淋漓尽致。

2020年,教育部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规定了导师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等内容。但师生在权力、资源、身份等地位上的不对等,让一些不负责、有私心的导师把使唤学生视为理所当然,学生迫于毕业压力和个人前途也只得忍受。

要改变关系的不对等,最根本的措施是打破“权力的不平等”,具体来说,要提高学生对导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实际作用,让权力制衡权力;其次,要厘清师生关系的边界感,教育部门应当明确导师的职责范围,细化和规范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科研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考核指标,剔除一些标准模糊、权责过于集中的内容范畴;此外,学校也应该成立相关部门,引入第三方的监督平台和机制,对导师行为进行抽查。

此前因教师主页简介走红的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吕震宙,在指导学生方面用情用力,在教师主页将自己指导的所有硕博士生的毕业年份、姓名、就业去向一一公布,还写明“在研究生指导方面,本人以前从未将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课题组青年教师指导,往后也不会将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他人指导,本人名下研究生的指导将全程亲力亲为。”受到广泛好评,与本事件中的老师形成了鲜明对比,可见,只有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把学生当作平等、独立的个体,老师才能收获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社会之所以期待健康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因其塑造着学术科研的环境氛围,关系人才培养、创新进步的百年大计。更因为这是青年学子即将走出象牙塔,投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关卡,一位负责的导师所承担的使命,便是为这个充满希望的灵魂注入灵性,助其滋润社会的价值土壤。

作者:贾亦寒(西南大学)

责任编辑:邵煜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