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江津四屏镇青堰村古盐道-华龙网

探秘江津四屏镇青堰村古盐道

2024-04-18 06:30:45 来源: 江津报 听新闻

莽莽苍山中的一条古盐道,连接着遥远的山川和神秘的荒野,这里曾经是商贾财富的源泉,马帮络绎不绝,四周山高林密,散落着众多传说。近日,记者在重庆江津四屏镇青堰村村委会原主任陈德昌带领下,探寻古盐道,感受新变化。

古盐道上的石板桥。资料图
古盐道上的石板桥。资料图

川黔古盐道造就青堰村

近日,记者在双生别苑农家乐见到了陈德昌。年近60岁的陈德昌从小在此长大。他说现存的古盐道就位于农家乐的左右两端道路,其中一段经过打造,目前有村民和游人行走,另外一段荒草丛生少有人去,需要有向导引路。于是,陈德昌主动担任起了向导。

“青堰村的形成,与一条古盐道有着密切联系。”陈德昌娓娓道来,“听这里的老人说,这里古时称为青草坝,明末清初时,改称青堰场。清朝道光年之后,有了川黔盐道,盐商队在此歇脚、交易,这里越发壮大繁荣了。”

盐道就像一个生机勃勃的母体,不断孕育出沿路的集镇、客栈、院落,形成了一个商业体系。

“这里曾经还有驿站,现在已经找不到了。”陈德昌指着一块荒地告诉记者,盐道拓宽了人们的生存空间,还促进了各地文化在此交融。

食盐带来的蓬勃商机,让很多人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农民加入背夫的队伍;商人倾尽家产投资贩盐,盐道在历史的推动下,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古盐道上的石碑。资料图
古盐道上的石碑。资料图

散落在古盐道上的传说

古盐道顺着村边伸向山坡、田野,延伸到远方,它由一级一级的石板铺就而成,顺着它走向深处,来到一处山沟,沟里有溪水流过,不是向导提醒,很难看出这是一座古桥。

古桥由一块长石板架在两岸搭建而成,石板桥面已被山泥掩盖了,只有从侧面才能看出石板的形状,站在这座古桥上,遥想当年前辈们要付出怎样的艰辛,才能在这远离城镇的荒山小道上,背来沉重的石板修成桥,让古道继续向前方延伸。

过了古桥是一段山坡路,古道沉卧在山林荒草之间,透过高高的树叶间隙洒下的阳光,落在石板上成为斑驳的光影。绿油油的青苔总是爬满了整张石板,那上边的裂纹与坍塌的边角都在讲述着它以前的荣光。

据介绍,这条川黔盐道曾是中国的三大官道之一,它是四川、重庆到贵州的必经之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商业通道。

记者在这条古盐道上发现了一块断成两块的古碑,它已被杂草青苔覆盖。为了看清石碑的文字,我们用树枝拨开了那些肆意爬满的青苔,石碑上记载了它的不凡。

据了解,清朝道光三年,一群勇敢的年轻人不畏艰险走出了环绕青草坝的群山峻岭,踏出一条由江津中山码头转陆路,穿越崇山高峡可通向贵州的山道。

这条古道因为最初是以运盐为主,故称为盐道,早年的盐道是由石梯、栈道、木桥、沿坡道等连接而成,有些开辟于悬崖边的路狭窄陡峭,只能一人手脚并用才能通过,车马难行,多是人力挑夫。几年之后,盐道渐渐成熟,各种商品的运输也开始在盐道上出现。商品运输的多样性促进了马帮的诞生,马帮为了最大化运输利益,必须用马车当脚力,成立之初每次运货都要修整盐道,拓宽石板、加固栈道和路桥,搭建石阶,就这样,年复一年,在一批又一批马帮人的努力下,川黔盐道终于成熟为一条可通骡马车行的商道,一天可行五十公里,川流不息的商队来来往往,逐渐兴旺起来。

继续往前走,看到路边有一个块石头,陈德昌告诉我们这是“青蛙石”,因为形似青蛙而得名。陈德昌说,传说“青蛙石”可以保护一方平安,于是也成为盐道路上的“保护神”。

“抗日战争之后,战火频发,盐道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冷淡,曾经车水马龙的盐道逐渐没落,青堰场也彻底荒芜衰败。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更名为青堰村,部分还能发挥作用的盐道变成了马路。”在路边的大石头上,陈德昌指着一个洞告诉我们,这就是曾经炮火留下的洞。

旧驿站、老院子都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行进在青石铺就的“三尺道”上,这些深藏其中的珠玑,仍然诉说着历史。

一条焕发新颜的传奇之路

在此次探访中我们发现,这条褪去昔日喧嚣的古盐道,正孕育着新的生机,改变在古盐道沿线无处不在。

午后的阳光中有习习凉风,记者看到,沿途不时能遇到自驾前来的游客。他们或在双胞胎泉前拍照,或在农家小院休憩闲聊,或在盐道上踏青……如今的青堰村,有着“重庆第一双胞胎村”的称号。在全村367户人口中,就有45对双胞胎,如此频出的“双胞胎”,村民们对于其中原因有着自己的猜测。

“我们青堰村双胞胎多,‘双胞胎泉’的故事也流传很久远了。青堰村双胞胎这么多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我们这里的土壤富含硒元素,硒含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值;生活用水均来自森林中涵养的水源,未经任何加工,属纯天然山泉水,水源中硒含量0.3187毫克,明显高于0.2毫克的正常标准;森林覆盖率高达96%,每立方厘米空气的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值达2.9万个,含氧量高,空气洁净。村里双胞胎多可能是这里的环境、空气、水源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陈德昌说。

目前,四屏镇利用青堰双胞胎特色,以“双生文化”为着力点,通过保护修缮双胞胎泉、双胞胎石等景点,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丰富青堰村旅游内涵和特色,依托“双生文化”积极打造“双生文创”产品,发展独具特点的青堰乡村旅游,启动特色民宿、休闲产业、观光农业项目。

随着文化的挖掘,青堰村形成了“一酒店、一游览环线、一文化广场”的模式,游人可沿着青堰村乡村道路,观双子庙、饮双胞泉水、吃双生宴、游双生广场、住双生酒店,体验充满神秘色彩的多趣之旅。

“希望有更多人关注青堰村,共同助力打造古盐道,为青堰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文化活力。”陈德昌说。

这是一次关乎记忆的寻访——繁华盛景虽成追忆,但古盐道所遗留的传说还在回响。

记者 陈婷 通讯员 陈洁

责任编辑: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