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到“我们”:以“做的哲学”推进课程综合化育人的巴蜀新实践-华龙网

从“我”到“我们”:以“做的哲学”推进课程综合化育人的巴蜀新实践

2024-04-19 16:20:12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编者按:

日前,在重庆市首届中小学青年校长风采展示活动舞台上,巴蜀小学分管数学学科和跨学科课程的副校长郭娅娟斩获佳绩。

面对新时代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借2022新课程方案发布的契机,在巴蜀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学科+”的基础上,去深化,去发展,去实现学校提出的后国奖时代的新发展目标?她对标校长专业标准的“应为、能为、作为”,回到教育现场,以“做的哲学”推进课程综合化育人的巴蜀新实践。

重庆市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巴南巴蜀小学分管校长郭娅娟。

巴蜀做的哲学已融入每个巴蜀人的血脉;对标校长专业标准的“应为、能为、作为”,回到教育现场;将90年前的消寒娱乐会萌发延续至今跨学科主题学习,贯穿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从“我”到“我们”,撬动学习方式的变革,推进课程综合化的学科育人、综合育人、实践育人育人新实践,真正服务于学生全面而个性的成长,培养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

探索与追问——“为何做”系统构架与选点突破

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建校之初,巴蜀小学便通过“消寒娱乐会”的方式,实施“设计教学法”,以“消寒、娱乐”为中心,让各级各科的教材与教学均与其意义相符,推开了“课程综合”之门,它打破了学科壁垒,联动了八方资源,也为巴蜀这片教育热土留下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全面育人的美好足迹。

巴蜀坚定选择并实践了,以“学科+”为主要特征的“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这样的一条课程改革之路,行至新的阶段,迈向跨学科主题学习,更是以学科育人为基础,从儿童立场出发,以主题性内容为媒介,用问题驱动的教与学。通过真实问题导向的整体设计与实施,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综合育人和实践育人功能,让学生在不断的“发问-观察-交流-实验”和“联结”的行动和思考中,构筑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卓有成效地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智慧和力量。

实践与回应——清晰的行动路径带来成效与推广

第一条路径:寻找单一学科主导跨学科主题学习落根课堂的力量。“没有学科,哪有跨学科。只有注重了学科本质、学科思想,才能‘跨’得有根、有魂。”这也是巴蜀“学科+”的传统和新阶段的创新。

在巴蜀,我们寻找落点是机制保障;学校通过行动规划制定,工具单设计推进、搭建展示、交流平台,把控节点实施节奏等机制,稳步推进单一学科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落根课堂,逐步实现以“备教学评一致性”可操作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形成了理实一体、共创共生、内外互生、迭代发展的高质量研发机制。具体而言,始终基于学科,特别是在语、数、英、科、艺、体等国家课程中,选点突破单一学科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学科课程标准为指引,以更加具化的主题建议及实施策略为抓手,通过各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行动与实践案例汇编,以“备教学评一致性”可操作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指引每一位学科教师从容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促进学生活化知识,洞穿学科本质,并形成整合性理解,才能落实到课堂、转化到学生身上,充分发挥学科综合育人功能,现实90%+10%>100%的育人效果。

第二条路径:复杂问题统领的跨学科融合实践为个性成长提供无限可能。“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去经历,最好的课程来自儿童”。在学科融合中,为了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创造时空,既要从教师层面寻找策略,也要站在儿童立场探寻方法,通过跨学科主题教学营建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在巴蜀借助集体教研,将从真实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理,、拓展、深化为进阶式的主题学习图谱,凝练形成“Spark五步法”,都是提前准备好的资源包,工具单,进行“标准化+结构化”呈现,让每件事做出来有迹可循;用技术赋能的学习方式变革,通过“学·教小助手”,上传和孩子们共创的个性化学习方案,经“中央厨房式”系统梳理,一个个鲜活且真实的教学实践案例,汇集成团队协作的“智造库”,保障教学质量的底部抬高。

在研究中,沉淀《巴蜀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行动指南》及配套10本实践案例集,承担人教社《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参考用书编写,个人也多次在全国的学术会议中发布,向教育部领导王嘉毅副部长介绍,传播的巴蜀声音,辐射上海金山、广州番禺、河北石家庄、江苏南京等7个省市推广区的200余所学校,这些取得的成果,搭建的平台让每个人更加坚定走下去的力量。

守正与创新——“持续做”的以人为核心的课改再深化行动

一是团队高质量教研,提升专业引领。在充分考虑师资队伍的建设,必要时可引入专业团队进行指导。建立相关教研机制,特别提倡组建教师共同体,鼓励和允许教师进行“组队”集体教研,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弥补自己跨学科知识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指导。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通过讲座、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的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二是组织厘清重构,管理常态优质。搭建系统完整的课程监督管理体系,形成“校长-课程部-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课程督导小组(校长、管理)和课程保障团队(每个小学校两个种子教师+各年级备课组长)保障课程实施真正落地。在课程实施方面,建立集体备课机制,实施跨班选课机制,开发选课平台,建立完备的资源库,完善成果推优机制、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充分保障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对学习者的尊重、激发、共生。三是优选社会资源,拓宽学习场域。学校历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重庆科技馆、三峡博物馆开展馆校合作链接已持续十余年,至今为止,遴选了 24 个“首批实践学习基地”,覆盖文化历史类、现代科技类、工农拓展类、自然生态类、城市发展类、综合类六大类。这类与主题高度链接的学习场馆拓宽了孩子们的学习场域,丰富学习方式,回归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实现生命成长的社会大舞台。四是打造学习空间,发挥育人功能。巴蜀打造了孩子们喜欢的各学科儿童学习空间以及 Spark 跨学科主题学习空间,同时也开放图书馆等学校功能场域,回应“双新”提出的“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孩子们在空间中运用 Spark 五步法,寻找主题灵感,进行规划设计,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真实问题,最后进行复盘提升,在跨界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五是技术赋能教学,工具撬动学习。巴蜀小学形成了全校老师的主题资源库,包括整个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教学等资源,也形成了案例集。学校开发的学·教小助手平台形成了各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资源包,方便老师们随时查阅,共同成长。同时,巴蜀小学针对整个跨学科主题学习全过程需要的相关课程资源和工具单,建立“跨学科主题学习工具箱”,助力主题活动高效开展。工具箱内容包括:评价工具箱、管理工具箱、资源工具箱三大类别,每个类别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供老师、学生、管理等对应使用。紧随时代步伐,用信息化助力教学,用工具撬动学生学习。

以上均是致力于《建校宣言》当中提到的“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试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始终不忘“来时的路”、走好“脚下的路”,坚定地迈向“未来的路”,围绕学校现有课程体系,选点突破跨学科主题学习,落地做实学习方式变革,撬动“以人为核心”的课改再深化行动,形成了一所基层学校的解决方案。

(作者:郭娅娟 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巴南巴蜀小学分管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重庆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

责任编辑:何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