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办学118周年 西南大学一场文艺晚会讲述风景中的历史
2024-04-19 20:33:47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华龙网讯 (通讯员 关耳 摄影 杨坚 陈昌友) “不久前,这儿挂满了紫藤花瀑布,好多师生和市民前来打卡。这儿叫葡萄架,除了紫藤,还有葡萄。这地方可不简单,朱德、邓小平、陈毅、贺龙和延安五老中的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等三老都来过。朱德在这儿看兰花,贺龙元帅还在这里打过扑克呢?……”4月18日,西南大学办学118周年校庆日,当晚,学校在光大礼堂举行校史之夜专题文艺晚会,晚会以“美丽校园”为主题,来自校史宣讲团的同学如数家珍,讲述校园风景中的校史故事。借助于档案照片、情景再现,鲜为人知的历史在美轮美奂的景观得以浮现。
“西南大学的校园不仅美,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看了晚会的观众感叹说。
一块铭牌,揭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庆往事
邓小平同志“一锤定音”:最好的地方应该拿来办教育
西南大学办公楼下 “川东行署旧址”铭牌
大学生情景演绎行署楼背后的故事。杨坚 摄
一块“川东行署旧址”的照片特写出现在大屏幕上。伴随着学生们的深情演绎和讲解,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段重庆往事浮现在人们眼前。
据讲解,现在西南大学办公楼,就是川东行署旧址所在地。新中国成立之初,四川(含重庆)分为川东、川南、川北、川西四个行署区,隶属于中共中央西南局,仅存在两年左右(1950—1952)。1950年川东行署成立之初,其驻地为重庆市黄桷垭,1951年迁驻当时的北碚市。1952年8月7日,川东行署区撤销,与川南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合并为四川省。
现场讲解员介绍,1950年10月,位于重庆九龙坡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和位于沙坪坝磁器口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合并,成立西南师范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农科三系和北碚东阳镇复旦大学内迁遗址上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合并成立西南农学院。其中,新成立的西南师范学院分别在磁器口和黄桷坪办学,极不方便,急切需要寻觅新的校址。
北碚的川东行署撤销后,风景秀丽的缙云山下、嘉陵江畔空出这么一大片地,而且房舍、园林、道路都是现成的,成了众多机构眼中的“香馍馍”。中共中央西南局的办公会上,时任第一书记邓小平一锤定音:“最好的地方,应该拿来办教育!”于是,1952年下半年,西南大学前身之一的西南师范学院就分别从磁器口、黄桷坪搬迁到北碚,行署办公楼就成了学校的办公楼。此楼入选了重庆市近现代优秀建筑名录,2021年又入选重庆市不可以动革命文物,得以保护。
朱德委员长以兰花打比方,教育师生要追求高雅品质
学生在讲解朱德委员长视察学校的情形。杨坚 摄
朱德委员长来到咱们学校是1960年3月7日,正好春暖花开。当时的葡萄架下,摆着很多兰花,朱德同志向来最喜欢兰花,他一边参观一边对周边的师生们说:“兰花质朴纯洁,不以艳丽夺人、永葆自己的本色!”校史宣讲团的同学展示一张老照片,亲切地讲述。
晚会编剧、西南大学校史馆副馆长郑劲松说,校史资料记载,朱德委员长这次视察期间,还听取了学校领导汇报,并对校领导说:“你们一定要抓科学研究,这是一个大事情。要鼓励师生攀登高峰,攀登险峰。你们是培养老师的,不要轻视老师。我们许多领导同志都是当过老师的……要鼓励青年人当老师,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那年春天,我在大校门植树,见到了周恩来总理
学生讲解老校友书信中回忆周总理来到西南师院的情形
校史资料显示,除了朱德、邓小平、贺龙、陈毅等领导同志视察过学校,周恩来总理也曾来过。只是,那次周总理是个人名义顺道来看看烈士之子、当时的西南师院书记孙泱,时间很短,没人拍下周总理会见的瞬间。
晚会现场,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封手写书信。这是不久前西南大学1957级老校友寄来的,信里说,1958年的阳春三月,他和同学们正在大校门种树,不经意间,看到了周恩来总理。伴随着讲解员深情的讲述,一幕动人的往事展示在眼前,不少观众眼角闪动着泪光。
校门外有一处光秃秃的山岩。这天,我们几位同学被安排在这里植树。劳动热了,便脱掉外衣歇气。我身上只穿了一个背心和一条短裤。突然,坐在我身边、体型较胖的同学说:总理来了!
大家惊喜地转过头来看去。一辆黑色轿车正徐徐开过来,並向校门驶去……汽车缓缓开过,我小跑地跟在车旁。只见车里正是敬爱的周总理。他那瑞庄而红润的脸,和会议室的相片一摸一样。总理也转过脸来看见了我……当时的我,忘记了一切,紧跟着缓缓开动的车,陪着总理前行……同学们呼喊着“总理好”,拥挤着争先恐后涌上来。这时,一位站在最前面的女同学,突然伸出了手去和正在向同学门招手的总理握手。人群中又激起了一阵阵热情的涌动。这时车开动了,沿着花园环道向校门外驶去。总理走了,一直凝望着总理的同学们,好像发现了什么。一位同学挤上前紧紧握住那位和总理握过手的女同学的手说:“我和你这双握过点理手的手握手,就等于和总理握了手”。话音刚落,同学们又来与那位女同学握手,并相互握起手来,传递着热爱总理的感情,场面十分动人……(摘自1957级校友仇昌胤书信)
郭沫若给大学生文学杂志题写刊名并赠诗
西南大学校园内的郭沫若诗碑
西南大学北区图书馆的小广场上,立着一块诗碑,上面是郭沫若的诗作《桃园花盛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晚会上展示的郭沫若手稿(复制件)揭开了谜底。
1957年,学校相应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文艺创作活动空前繁荣。当时的西师中文系学生们创办了一本文学刊物《桃园》,想请一些社会名流题词,怀着忐忑的心情给他们写去了信件,其中一封寄给了大名鼎鼎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信是交出去了,能否如愿,大家其实心中没底。没想到,只过了一周多时间,郭老的回信就由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室用航空邮件寄来了。大家迫不及待地拆开邮件,不但看到了郭老亲笔为《桃园》杂志题写的刊名,尤其令人惊喜不已的,还有一首郭老的赠诗。后来,为了纪念郭老的这段往事,学校刻下一块诗碑,安放在图书馆的平台上,这首诗的题目叫——《桃园花盛开》——
春天来了,您首先就开花,
您使满山遍野灿若云霞。
开了花,又结出丰盛的果实,
您是那么单纯,爽快,不虚假。
“花实并茂”首先就要数您,
但您却没有骄矜的神气。
您不和牡丹花比赛豪华,
您不和兰草花争做君子。
杏花,李花,看来是您好朋友,
林檎,樱桃,和您也是手携手。
您不嫉妒,不垄断,不争门户,
只求自己的本分尽得足够。
工人,农民,谁个不喜欢您?
尤其是普天下可爱的孩子!
祝您千年万代地开花结实,
使人间转化为欢乐的园地。
一段鹅卵石围墙,见证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在大屏幕上展示,风景中的校史故事也一一展开。
“那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1952年下半年,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农学院都分别搬迁到北碚的天生路一侧。那时,两所学校的上千名师生,都在新的校址上热火朝天地自建家园。西农的师生们自己挖出了一个大大的荷花池,就是现在二号门内、共青团花园那个小湖泊……”演员们动情讲述。
档案老照片:师生自建家园
节目中说,两校师生们还自己动手,两千多师生排成长队,到嘉陵江边运送鹅卵石和河沙,自己修建长达几公里的鹅卵石围墙……
晚会编剧、校史馆副馆长郑劲松说,目前仅仅剩下西南大学出版社大楼背后、文星湾7号门外大约两百米的鹅卵石围墙,见证着那段难忘的动人瞬间。对此,很多师生,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并不知情。这次晚会也是首次向全校师生公开这个围墙的秘密,有望成为新的打卡点。
大师风景,更令人动容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 西南大学从1906年的川东师范学堂发轫,期间经历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融入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私立相辉学院,以及著名学者晏阳初创办的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梁簌溟创办的勉仁文学院等,办学118年过程中,曾有众多的大家名师、前贤先哲在学校弘文励教、教书育人,留下了很多人文景观。
学生们讲述《大地之子侯光炯》
晚会上,纪念国学大师吴宓的宓园、纪念中科院院士、土壤学家侯光炯的专门纪念馆,健在的著名蚕学家向仲怀院士所在的蚕学宫一一呈现。侯光炯古稀之年蹲点四川长宁县搞土壤研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国家困难时期,侯光炯院士主动向学校领导写信,要求降低一级工资……当讲解员展示这份手稿,讲起这段往事,很多观众情不自禁地眼角泛起了感动的泪花。
学生们讲述袁道先院士发起设立自然遗产日倡议的故事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周末,被确定为我国的文化和遗产日,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日子是怎么来的。晚会现场,讲解员展示了两页书信,上有5位院士的联合签名,而为首的正是西南大学的著名岩溶学家、中科院院士袁道先教授。是他牵头,五名院士向国务院领导提出建议,建议设立自然遗产日,很快得到批复。后来经全国人大批准同意,决定将原来的文化遗产日与自然遗产日合并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加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晚会就是一场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的情景思政课
大学生诵读《玉兰赋》
晚会中,学生们还诵读了歌颂校花玉兰的《玉兰赋》选段,幼儿园的小朋友还带来了舞蹈《可爱的蓝花楹》,音乐学院师生们配合情景讲述,带来了歌舞《嘉陵江上好风光》《太阳出来喜洋洋》《多情的土地》《我的深情为你守候》等节目,向观众们展示了西南大学在校园环境建设的新成就以及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广阔的田野上创造的围墙外的美丽风景。
幼儿园小朋友表演原创儿童歌舞《可爱的蓝花楹》
西南大学副校长周光明在晚会致辞中表示,本次校史晚会首次将视角对准校园山水园林、楼宇广场、花草树木背后“隐藏”的校史故事,深入挖掘自然景观中的文化景观,积极响应“美丽中国”“美丽重庆”号召,推进大学精神与校史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更加热爱、珍惜自己的精神家园,增进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晚会就是一堂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的情景思政课。
责任编辑:陈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