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活”起来 乡村旅游“火”起来
近年来,巴南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以党建为统领,充分利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优势,持续深化改革,打通城乡要素流通“瓶颈”,推动农文旅康横向融合、一二三产业纵向融合,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迈出新步伐,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党建统领 开启乡村振兴新实践
莲花街道新华村过去是典型的无特色资源、无集体收入、无主导产业的“三无村”,区域经济发展滞后。
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集体产业?如何凝聚民心、集聚民智?成为新华村面临的最大难题。
新华村将党的组织优势作为发展胜势,积极落实村级“一揽子”执行责任,党员干部带头“闯市场”,一举激活了土地、资金等要素,蹚出了一条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领村民致富的新路子。
华熙·LIVE落户新华村、莲花社区的交界处,新华村“两委”班子抓住这一发展契机,计划将扇子湾一块闲置土地改为停车场,如此既提升村内公共承载功能、回应群众需求,又能为村集体带来一定收入,一举数得。
可行性得到验证后,村“两委”立刻组织村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很快统一了发展思路、达成了一致意见。说干就干,有了群众支持和前期调研支撑,项目招标、现场施工、委托经营等程序顺利进行,随后停车场正式建成投运,年均收入超40万元,新华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序幕就此拉开。
近年来,新华村“动作频频”,经多方比选、村民表决,将村综合集体补偿金1000万元办理为期两年的定期存款业务,年收益达27万元;整合5家广告制作商,集体出资168万元,提供办公地点入股,首个季度实现营业额10万余元、集体收益6万元……坚持党建统领,新华村集体经济已快步走上了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据巴南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华村并不是个例,巴南区以“党建统领·百村振兴”为抓手,明晰区、镇、村三级职责,深化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机关联建、村校联建“四联共建”,撬动800余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高校、金融机构下沉198个村,推动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形成“组织引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格局。
截至2023年底,巴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2万元,增速6.1%。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名单,获评国家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试点区。
壮大集体经济 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姜家镇蔡家寺村,黑玉米苗已破土而出,漫山遍野的桃李花竞相开放,全村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蔡家寺村,黑苞谷、黑米、黑豆、紫薯、黑花生被称为“黑五谷”,黑鸡、黑鸭、黑猪、黑鹅、黑山羊被称为“黑五牧”。围绕“十黑”产业,蔡家寺陆续建起了黑产业示范园、食黑姜家体验中心、电商直播间、十黑宴品鉴会……全村集体经济发展风生水起,还进一步带动周边水源村、河面坝村、平原村等共同发展,“十黑”产业已经成为姜家镇乡村振兴和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蔡家寺村地处山区,过去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发展集体经济曾是困扰已久的难题。”蔡家寺村相关负责人说。
在巴南区农业农村委的支持下,蔡家寺村开展实地调研,汲取多地种植黑苞谷经验,开始试种黑玉米,并得到多位专家指导。当年,500亩黑玉米获得成功,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为村民带来了不错收益。
以此为契机,蔡家寺村确立了以“黑”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在发展“黑产业”的道路上突飞猛进。2023年,蔡家寺村属合作社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2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8万元。昔日的市级贫困小山村,走上了强村富民的“破茧成蝶”之路。
聚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农村改革为主线,以产业发展为根基,巴南区全面盘活“沉睡”资源,推动全区农村集体经济“蝶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据悉,巴南区对全区198个村集体“三资”全面进行了核实登记、价值评估、产权界定,先后出台《巴南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指导意见》《巴南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意见》《巴南区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指导意见》等文件,因村施策发展集体经济项目,盘活闲置土地、校舍、农房、塘库等资源,实施“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固化股权,按股分红”精确量化股权,创新推出“银政担”风险共担机制,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畅”起来、集体资产价值“显”出来、农业农村经济“活”起来。
截至目前,巴南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59万亩,发放股权证书41.3万本,现有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3个,推出创新产品“生猪活体贷”“助农贷”“浦惠兴农贷”等政策性担保贷款400余笔2.6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全区村集体实现经营性收入7886万元、村均收入39.8万元。
农文旅融合 叫响“老巴县 最重庆”品牌
走进南彭街道的朱家大院,庭院古朴清幽,透过白墙青瓦、雕花门窗,仿佛能窥见时光的流动;
天星寺镇的别花山房带着明丽、敞亮的美感,屋梁和房廊的结构精炼、严谨,带有各类标志性的符号,透露出规整严密的建筑语言;
木洞镇的杨沧白故居坐南朝北,呈三合院布局,有穿斗木结构、悬山式屋顶、方条石天井,小小院落承载了历史风云;
石龙镇的覃家大院,木板壁雕刻栩栩如生,镂空窗花,装饰福禄寿喜、福寿八仙、人物故事,富含人文情怀和历史底蕴……
巴南的前身是千年历史名邑巴县,作为重庆唯一以“巴”命名的区,巴南是巴国、巴郡、巴县历史的传承地。巴县自古就是川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中枢。
见巴县即是见重庆,巴县故事就是重庆故事。而巴县老院子,就是具有巴渝风格、巴县传统和巴南特色,具有较高建筑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的历史传统院落。其中处处有故事、有趣闻、有由来。
将老院子与不同业态相结合,巴南区大力创建“巴县老院子”IP,将其打造成为书院、展陈、民宿等不同功能的场所或非遗传承基地,让游客、市民深度体验巴渝文化。接下来,巴南区将把“巴县老院子”培育成巴南最具辨识度的文旅品牌之一。
“巴南区是重庆中心城区农村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发展农文旅融合可谓得天独厚。”巴南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说。立足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巴南区紧紧围绕打造“古镇、温泉、巴县老院子、美丽乡村”四张牌,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通过统筹推动、激发农文旅融合发展活力,项目拉动、打造乡村旅游优质品牌,平台撬动、打开城乡旅游消费市场三大措施,让巴南乡村更美了、游客更多了、百姓更富了。
当前,巴南区已培育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街7个、示范村11个、示范点21个,集体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是座博物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老巴县 最重庆”文旅形象深入人心。2023年,累计接待乡村旅游游客约1388万人次,“赏花经济”年产值超60亿元。
链接>>>
“巴适小院”扮靓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走在巴南乡村,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别具特色的景观小品,这些院落五步一景、十步一画,成为村民们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这些院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巴适小院”。
据巴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小院一般由多户农家小院组成,通过深化党建统领院落微治理,推行“党建进院·党员联户”,将党支部(党小组)设在院落,有效嵌入政策宣讲、民意收集、议事协商等自治活动。让村民说事、议事、主事,由“被动接受”到“自觉做主”,有效实现“我们的小院我们建”,把小院建设成为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2023年,巴南在全区启动“巴适小院”创建工作,紧扣环境舒适、治理舒畅、文化舒心,以院落、院坝、院湾为中心开展“微治理”,打通治理“神经末梢”,串珠成链、连线成片,积极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目前,巴南区已建成185个“巴适小院”。
数字“认养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点开“耘农我有+”小程序,一连串具有巴南辨识度的优质农产品映入眼帘。
东泉的白花桃、接龙的普丰葡萄、惠民的翠冠梨、蔡家寺镇的黑鸡、圣灯山的田地……只需轻轻一点,即可成功认养。
在巴南区,“我有一亩田”“我有一棵树”“我有一头猪”等“我有+”数字认养农业正如火如荼发展。
通过小程序,游客不仅可以实时了解“认领物”的状态、生长情况,还能实际参与到农田的管理中,最终享有绿色优质的新鲜农产品。目前,平台总上线商家合计73家,涵盖巴南区21个镇街村集体,合计上架项目154个。
数字认养是发展新型农业、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巴南区大力实施数字认养农业,在解决部分农产品“售期短”痛点的基础上,同步带动乡村旅游、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争做全市数字助农的先行者。
目前,巴南区认养农业模式已推广覆盖水稻、玉米、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等特色种植业8000余亩,水产养殖450亩,黑猪、黑鸡等特色养殖业1.86万头(只),实现21个涉农镇街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