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网络文学新生代|匪迦:这是属于“后浪”的星辰大海-华龙网

对话网络文学新生代|匪迦:这是属于“后浪”的星辰大海

2024-04-25 06:27:05 来源: 文汇客户端 听新闻

世界读书日当天,网络作家匪迦正在澳门科技大学“悦读科幻之美”文学讲堂,和学子们分享他眼里的星辰大海。

他有着工科生骨子里的硬核——作品《北斗星辰》精准呈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历程,《关键路径》聚焦国产大飞机C919项目研发历程,正在连载的《垂直起飞》描绘新质生产力中低空经济行业的创业故事,部部作品闪烁着大国重器独有的力量。

他也有向往星辰大海的浪漫——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轰”一声巨响,一枚“长三乙”运载火箭冉冉升起,将“北斗”第五十五颗卫星送上太空。那个瞬间点亮了匪迦内心的一团火,创作灵感被激活。

对话嘉宾

匪迦(网络作家、航空航天领域资深从业者)

许旸(文汇记者)

许旸:《北斗星辰》聚焦的航天航空领域,看似和大部分人生活较远。处理这类较“硬”的专业题材难点在哪?如何尽量不出“硬伤”的同时也兼具可读性?

匪迦:我职业生涯的前半段就在卫星导航领域工作。平衡专业性和可读性并不容易,我的做法是涉及专业名词时,尽可能通过公开搜索,选择使用那些得到较大曝光的专业词汇,如果曝光度很少,会尽量避免。这样可以相对降低读者的阅读门槛。

由于行业特殊性,我必须在叙事虚实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不脱离现实,又不打破“红线”。比如,背景事件尽量符合客观事实,但在某些时间线上做一些无伤大雅的艺术处理;只有公开发布的技术和关键信息,我才写进小说,否则绝对不提。此外,进行人物设置的时候也做了混搭和拼接,读者可能在真实世界找不到一个可以完全“对号入座”的原型。我相信,像我这样具有某一领域专业背景,并用小说记录的行业作者会越来越多。这意味着网络文学的百花齐放。

许旸:《北斗星辰》里一代代科研人员为科技强国梦殚精竭虑;《关键路径》里杜浦、叶梓闻等新一代商飞人埋头苦干设计制造大型客机……塑造青年奋斗者群像过程中,是否有不少灵感或案例来自您身边同事、团队、客户等?希望通过小说传递怎样的当代中国青年精神面貌?

匪迦:之所以开始创作,就是因为工作中被一批批同事、战友的激情所感染,希望将他们的奋斗故事书写下来。2020年7月,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始全球运营,这对干过多年卫星导航的我产生很大触动,曾经的不少同事与朋友都成为北斗中坚和骨干,我为他们深感骄傲。我的使命就是把航天人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

小说主角们几次紧急排查设备故障的惊心动魄;参与如原子钟国产化等关键器件打造工作的克难攻坚;与欧洲伙伴谈合作时的唇枪舌剑;在产业化过程中的竞争与扶持……这些情节绝非空想捏造,而是有事实可循——早期,“北斗”在夹缝中生存,差点因经费无法迈步;而后,一系列技术障碍像“拦路虎”挡在前头,项目也一度遭遇他国技术封锁“卡脖子”问题……

我虽然只是侧面参与过相关外围建设,但当年同事与朋友都在“北斗”第一线工作。我了解他们如何攻克一个个难题,也愈发明白打造一个全产业链都实现自主可控的国之重器的重大意义与艰辛。

书中主角四人初出茅庐时,都是对彼时相对冷门的卫星导航事业抱有热烈期盼的年轻人。我想,未来属于年轻人。期待这些热血故事能和更多“后浪”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报国志,鼓励更多人投身国家航空航天事业中去。

许旸:当下AI科技狂飙,ChatGPT、Sora等智能技术发展迅猛,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似乎难辨,这对作家创作和文学定义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

匪迦:外界有时以为我是典型的工科生,“一头扎入航空航天世界,两耳不闻窗外事”,其实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写东西。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尽量去适应和拥抱。

我认为短期内人工智能不会对作家带来质的影响,但有朝一日它突破了算力、算法和数据限制时,可能会出现“奇点时刻”,到那个时候,要担心的就不仅仅是作家了。

许旸:您在讲座中提到深受克拉克、刘慈欣等中外科幻作家的影响,现实类科幻小说是不是意味着“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扎根大地?

匪迦:现实科技和工业发展水平是现实类科幻小说的基础。这类小说对于丰富网络文学内容、扩大其外延无疑是有助力的,也助推了网络文学的精品化与主流化。对于小说创作者来说,目前的确是一个最佳的时代,因为我们已经具备了丰厚的现实土壤——中国科技和工业发展经过多年积累,到了厚积薄发的阶段,能够为创作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现实基础和灵感。2020年以来,科幻小说受到的关注热度逐年增加,而创作者和作品的数量也在大幅增长,这些都是机遇。

挑战肯定与机遇并存,正因科幻小说越来越热门,读者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增长,对于创作者写出高质量作品的需求肯定会水涨船高。因此,对于每位创作者来说,都需要不断成长迭代。

文汇记者 许旸

责任编辑:陈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