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所援建学校的变迁看教育强市建设-华龙网

从一所援建学校的变迁看教育强市建设

2024-04-27 07:11:51 来源: 华龙网-重庆日报

3月27日,涪陵区浙涪友谊学校,学生们在操场上锻炼身体。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4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每年办一些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教育是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创新的推动力,也是衡量民生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重庆坚定不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高质量教育提升民生幸福指数,以高质量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

核心提示

四月的涪陵,春和景明,万物吐绿。

走进位于涪陵区顺江大道24号的浙涪友谊学校,校园里绿树成荫、藤蔓倒垂,教学楼里传来琅琅读书声,一群群青春少年在操场上嬉笑追逐,天真烂漫的表情和春日的阳光相映成趣。

浙涪友谊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38年的涪陵城区第四小学校,因三峡工程建设而整体移建。2004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率浙江省党政代表团来渝考察,为学校迁建捐资1000万元,并亲自为学校奠基。

近20年来,在浙江等地的倾情帮助下,浙涪友谊学校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并于2023年获评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成为当地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

浙涪友谊学校的发展与变迁,不仅见证了浙涪两地人民深厚的友谊,也是重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个生动缩影。

一把铁锹

是希望,更是激励

“叔叔阿姨,你们知不知道我们学校有一个‘宝贝’?”

3月27日,记者刚跨进校门,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少年便指引着我们来到了校园里的感恩园。

感恩园里,摆放着一把铁锹。长柄、尖头,和平时工地上的铁锹并无两样。

为什么校园内要陈列一把铁锹呢?

“没有它,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学校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

“这是总书记当年为学校奠基时用过的那把铁锹呐!”67岁的退休教职工谢应习在一旁补充道。

事情还得从30年前说起。1992年,为了三峡百万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号召——国家有关部委和16个省(区、市)、7个大城市从此与三峡重庆库区协作一心,通过资金援助、项目帮扶、人员培训等多种途径,全力支援三峡重庆库区移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

2004年5月1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率队来渝考察对口支援工作,并来到三峡工程全淹没学校——涪陵城区第四小学校(浙涪友谊学校的前身)新建校区工地察看,并亲自为工程铲土奠基。

“仪式结束后,大家激动的心情依然难以平复,有些人还特意在奠基石边拍照留影。我当时心里想着,要把铁锹留下来当个念想。”于是,当天学校的奠基仪式结束后,谢应习便特意把铁锹保管起来,并一直留存至今。

“这把铁锹是一个象征,也是一个念想,代表了一个希望,更是一种激励。”涪陵区教委副主任张德强说,早在1992年3月,浙江便开展了对涪陵的各种支援工作,在实施对口支援工作的30多年来,浙江省已累计资助包括浙涪友谊学校在内的涪陵区学校建设144所(次)。“浙”和“涪”两个字,历经时间沉淀,成为一个执手相携、深情协作的代名词。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2005年12月,全新“城四校”建成投入使用,成为一所小学与初中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新校占地50亩,是迁建前的11.6倍;建筑面积4.98万平方米,是迁建前的20.9倍。发展到今天,学校已有55个教学班,学生2289人,办学规模翻番。

学校的环境也大变样。环校公路及活动场地均铺设柔性沥青路面,实现“班班通”“无线网络”“校园监控”全覆盖,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图书馆、学生公寓自成体系又廊道相连,形成一个有机建筑群体。校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一所典型的园林式校园。

为了感恩社会各界对浙涪友谊学校的关心关怀,2007年12月,涪陵区委、区政府将学校更名为浙涪友谊学校,并将校史陈列馆更名为“感恩园”。这把象征希望的铁锹,也成为了感恩园里最重要的展品,向师生和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诉说学校变迁的历史,展现党和政府对三峡移民、对教育事业的关心。

一封回信

种下懂感恩、知奋进的种子

在感恩园内,还有一面红色的“回信墙”,上面悬挂着两封信:一封是2008年3月18日浙涪友谊学校团委、少先队及全体学生写给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的信;另一封是当年4月6日习近平的亲笔回信。

写这封信的是当时学校六年级学生覃健益和朱成翰。

“我现在都记得当时写这封信的情景。”提起往事,已是重庆市兼善中学英语教师兼班主任的朱成翰滔滔不绝起来。

朱成翰回忆,当年,语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为《给……的一封信》。

写什么呢?朱成翰十分苦恼。透过教室窗户,他看到绿树成荫的校园,联想起学校奠基时的情形,顿时心里有了主意——要不给习伯伯写一封感谢信,给他讲讲现在学校的模样。

朱成翰的想法得到了班主任陶培的支持。于是,朱成翰和同学覃健益作为全校学生代表,用三页信纸工工整整地向习伯伯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讲述了师生们的心声。

这封满怀感恩之情的信寄到了北京。令朱成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封信寄出去不到一个月,他们就收到了一封抬头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回信。

“习伯伯回信了!”整个校园都沸腾起来,师生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习伯伯在信里说了些啥。

“浙涪友谊学校的全体同学:你们好!看了你们的来信,又使我回忆起2004年愉快的涪陵之旅,与同学们相见、共同为新校园奠基的情景历历在目。你们已经在新校园学习了,并且取得了好成绩,我很高兴。希望同学们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朱成翰又念了一遍习伯伯的回信内容,心情依然激动。

“没想到习伯伯会回信,没想到他还记得我们学校,对我们和学校十分关心,这让我备受鼓舞。”朱成翰说,在高考后填报志愿的时候,他选择了公费师范生专业。

“我想成为一名教师,当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受人尊重,更重要的是,国家特别需要人才,我想尽一点力,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和国家。”朱成翰说。

在浙涪友谊学校,和朱成翰一样,一批又一批学子在感恩和激励中走出涪陵,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该校党总支书记钟长余介绍,学校建设感恩园、立德园、树人园、勤学苑、奋进苑“三园两苑”,营造“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氛围,并通过开展开学第一课、深研践悟活动,让孩子们从小便懂感恩、知奋进,牢记嘱托,让爱党爱国、立德力行的种子在每个人心里生根发芽。

一个科创空间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创新能力

“园哥,您好!”

“园哥,这周我回去把机器人重新调试了一次,你帮我看看可以不?”

3月27日下午,浙涪友谊学校科技老师周园抱着书本去上课,教学楼下一群学生围着他打招呼。

“我和他们既是师生,也是朋友。”周园告诉记者,2015年,大学毕业的他来到学校任教,经常带着孩子们玩机器人编程、飞无人机、操作航模、参加比赛,和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走在校园里经常被学生们亲切地喊“园哥、园哥”。

“全校2000多名学生中,绝大多数是三峡库区移民的孩子,不少孩子连市外都没去过。”该校德育主任任秋华说。

从2015年开始,学校相继开设了航模、机器人(编程)、发明创造等社团,成立了涪陵区唯一的科学特色工作室“李於生科创工作室”,组织学生成立科学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科技创新大赛、科技文化节等活动。

2022年12月,学校知行科创空间建成投用,建筑面积有2500平方米,里面有物联网展厅、机器人展厅、科技作品展厅,还有知行创客坊、人工智能教室、航模操作室等多个功能室,可供平时开展跨学科教学、项目化学习、人工智能教育等。

近10年来,学生参加国家、市、区组织的科技类比赛,先后获国家级奖10余个、市级奖50余个、区级奖300余个。

今年1月底,教育部公示了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名单,浙涪友谊学校获评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不仅如此,我们还开设了泥塑课,用艺术陶冶孩子情操。”任秋华介绍。

在学校的泥塑坊,陈列着几百件学生们的“得意之作”。“学生泥塑作品连续四年受邀参加重庆市美术馆‘六一’儿童节展出。2017年,学校也成为重庆市少儿美术特色示范学校。”该校泥塑教师秦霞开心地说。

一本笔记

既靠“输血”帮扶,自身也要不断“造血”提高教学水平

“古老师,你又在笔记本里记了什么?”4月3日上午,浙涪友谊学校小学部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办公室,一位同事走到语文教师古柯身边打趣道。

“这可是我的‘宝典’哟。”古柯翻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的,全是收获。“这是我以前在杭州学习时记录下来的宝贵经验。”古柯告诉记者。

古柯“取经”的地方,在千里之外的杭州市。从2018年5月起,在浙涪两地教育部门的促成下,全国教育百强名校——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与浙涪友谊学校正式结对。两校从5个方面加强合作,包括管理互动、教师互派、学生互访、资源共享、奖学奖教等,以帮助浙涪友谊学校建设一支会管理、擅教学的干部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品质。

2019年,包括古柯在内的30多名青年教师前往杭州学习。

“老师对学生自信心的鼓励和培养,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这里的学生真的很大胆自信,很愿意张扬自己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觉得我们的孩子也应该这样。”

……

在古柯的笔记本里,类似的感悟还有很多。

回到学校,古柯对教学方法做了改进,增加了许多与孩子们的互动环节,更注重激发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

古柯也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学校的其他教师,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和分享教育教学心得。

“我们既靠‘输血’,自己也要不断‘造血’。”钟长余介绍,除了派出老师外出交流学习,学校还推行“阳光成长计划”,聘请区内外教研机构的学科专家和优质学校的一线名师为导师,组建了许多合作学习小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钟长余称,学校总结提炼出“牢记嘱托、勤奋学习、健康成长、报效祖国”的校训,把感激和感动转化为办好学校、育时代新人的动力。

数读>>>

27.8万个

“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进,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方向,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0所、普通小学2567所、普通初中843所、普通高中280所,新增学位27.8万个

94.61%

目前,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学率93.06%,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6.56%,普惠率达94.61%,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市优质高中资源覆盖率达到75%

400余名

实施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雏鹰计划”,每年选拔400余名高中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加科学研究

记者 匡丽娜 李志峰

责任编辑:周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