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渔船上岸 江清鱼肥生活美
2024-04-30 06:30:09 来源: 武隆印象 听新闻
江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这就是芙蓉江。它静静地淌过苍翠的河岸,与奔腾不息的千里乌江融为一体,水鸟、游鱼在春日的暖阳中怡然自得。远远望去,如同天地间一幅流动的画卷。
2021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正式启动。在武隆区渔民最多的江口镇,全镇233名渔民响应号召退捕上岸,老渔民陈潮学、陈素美兄妹就是这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
从“捕鱼人”到“护渔人”
退捕前,陈朝学是“捕鱼人”。如今,他比当“捕鱼人”更忙了,因为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护渔人”。
“我每天巡河6、7个小时,到了地方就仔细查看,并拍照片、拍视频打卡。”陈朝学打开重庆渔政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边说边演示,“手机装了定位,巡查的时间、路程都是有记录的。”
放下手机,陈朝学说道:“我们还要经常去河边看看有没有违规钓鱼的情况,尤其是禁渔期,更是马虎不得。”
“虽然忙的时候多了,但是比以前更规律。”陈朝学口中的“以前”就是指他还在芙蓉江和乌江上打渔的日子。
自1992年起,陈朝学就开始在水上讨生活,他到村里人那里学来了打渔的手艺,从一条小木船干起,28年风里来雨里去,成了江上有名的船老大。
最兴旺的时候,陈朝学有三条电动渔船,一条停在江口镇河口,另外两条停在银盘电站水库,主要捕捞黄腊丁、鲢鱼,每天的工作时长根据鱼获多少而定,开工和结束时间都没有定数。
2021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开启,武隆境内乌江、芙蓉江、大溪河干流及其支流等天然水域开始实行10年常年禁捕。陈朝学选择结束28年渔民生涯,退捕上岸,成为江口镇护渔队的第一批队员,开启了按时打卡的规律生活。
从“水上漂”到“岸上住”
“江口镇花园村大概是全武隆渔民最多的村子。”陈朝学说,一个村子里,仅他熟悉的就有三十几户人家靠捕鱼为生,这其中,也有自己的妹妹陈素美。
十年禁渔实行后,要求大家都要上岸,这可何去何从?
“最初我们觉得禁渔就是在断我们的‘生路’。”陈素美坦言,“政策宣布后,党委政府的工作人员来村子里给我们开会,村干部也经常给我们做工作,慢慢地才晓得了禁渔的重要性。”
“国家的政策我们必须支持。”跟随哥哥的脚步,陈素美也上了岸,并且应聘上了公益性岗位,成为镇上的一名保洁员。
陈素美还在当渔民的时候拥有两条渔船,她和丈夫每天一大早乘船出工,白天的时间就漂在江上,不仅难以兼顾家庭,而且靠天吃饭,收入时多时少,很不稳定。
“我每天的任务是清扫村里两公里的道路,每天扫两次。”对于现在的工作,陈素美非常满意,“总体来说,比以前打渔轻松。”
和陈家兄妹一样经历的人,在江口镇还有很多。退捕转产政策开始实施时,全区天然水域共有渔民312人,其中233人生活在江口。
既要“退得出”,又要“稳得住”“过得好”。为了这233人能顺利适应岸上生活,江口镇全面落实扶持政策,为他们“一对一”选派帮扶干部,不定时推送岗位信息,提供点餐式技能培训服务,通过养老保险、帮扶台账、帮助就业等方式,有效实现了退捕渔民的安置保障。
这233人中,毛世斌、应永胜利用优秀的生态环境开展鱼类养殖,陈华东在江口农贸市场开了华东副食店……江口渔民的就业率、就业意愿培训率、转产安置率、参保率已悉数达到100%,切实解决了退捕渔民的后顾之忧。
从“靠水吃水”到“反哺生态”
生于斯、长于斯,对于乌江和芙蓉江,陈朝学充满了感情。每次巡河时,他总是会把岸边的塑料袋、塑料瓶等垃圾捡拾干净,尽力保持两岸的清洁。
在守护河流的道路上,陈朝学并不孤单。
江口镇现有护渔队员10名,覆盖全镇8个村2个社区,队员们每天确保6小时以上不定时巡河护渔,坚持天天通过重庆渔政视频网上护渔打卡。
得益于护渔队长期以来的坚持,近几年再也没发现有人偷偷开船下河捕鱼,违规垂钓的行为也大大减少。在护渔队的宣传和监督下,“一人一竿一钩”的政策深入人心,之前出现过的“无人竿”现象也几乎绝迹。
如今,乌江和芙蓉江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鱼类资源总量明显恢复,种群结构得到显著优化,生态环境呈现逐年改善、持续向好的态势。江口镇以“点绿成金”的神笔,擘画出一幅“芙蓉江清,江口鱼肥”的新画卷,实现流域两岸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优良生态环境的加持下,江口镇组织渔民成功转型,以水产养殖、渔业旅游,实现收入多元化。目前,江口镇渔业养殖规模200余亩,年产鱼量 70余吨,年收入增加27%,通过水上乐园、渔民农家乐等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进一步提高了渔民收入,把绿水青山真正变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