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重庆成为“中国桥都”的他 在清华大学举办了一场读书分享会-华龙网

见证重庆成为“中国桥都”的他 在清华大学举办了一场读书分享会

2024-04-29 19:23:52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多位嘉宾参与对话,探讨工程师培养。受访者供图
多位嘉宾参与对话,探讨工程师培养。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讯(首席记者 董进)重庆,是美食之都、8D魔幻之城,也是被认证的“中国桥都”。大大小小超过2万座桥梁,让“桥都”之名享誉世界。

在4月26日晚举行的“这就是重庆”——中国桥都记者见面会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林同棪国际(中国)董事长邓文中虽然没有到现场,但特意录制了VCR,称赞重庆“这些桥的设计,不管是设计还是施工,都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

两天后,他带着重庆东水门长江大桥的精美桥模,出席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桥缘——邓文中在中国40年》读书分享会,分享自己与桥的缘分与故事。

邓文中(左)向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方东平赠送东水门长江大桥桥模。 受访者供图
邓文中(左)向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方东平赠送东水门长江大桥桥模。 受访者供图

邓文中院士与清华大学颇有渊源

邓文中院士与清华大学颇有渊源。2001年4月27日,邓文中院士被清华大学聘为名誉教授。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方东平在分享会致辞时说:“欢迎邓文中院士返校”。方东平回顾了邓文中院士与清华大学的交往,希望邓文中能常回清华大学与师生交流。

林同棪国际(中国)总裁杨进在致辞时表示,如果要说“桥缘”,就不能只说桥缘,要说邓文中的国际视野和创新,以及国际本土化的最佳实践。40多年前,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回国的专家,邓文中院士把国际桥梁先进理念及领先技术带到了中国,在中国留下了一件件标杆性的桥梁佳作,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工程师。

“邓文中院士为中国桥梁的建设,带来了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并持续参与促进了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在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茅玉麟看来,她的父亲茅以升,和林同棪、邓文中,都始终坚持创新的精神和理念,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桥梁工程师。

庄惟敏院士分享。 受访者供图
庄惟敏院士分享。 受访者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庄惟敏在分享中说,邓文中院士温润如玉,内心蕴藏的不甘、一定要挑战和创新的精神,特别值得晚辈学习。邓文中院士具有的国际视野和对祖国的情怀,对年轻一代的关注,为国内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卓越工程师。

《桥缘》作者、《桥梁》杂志原副总编白巧鲜说,邓文中院士是经历了世界三次桥梁建设高潮的设计师。《桥缘》在大时代里打开了一个小窗口,读者可以从这个窗口里,看到邓文中院士的人生轨迹和决定命运的关键选择,看到他如何与重庆结缘,与中国众多桥梁建设者结缘。

作者白巧鲜分享创作故事。受访者供图
作者白巧鲜分享创作故事。受访者供图

向清华大学赠送东水门大桥桥模

邓文中院士在主题分享环节中,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1938年,邓文中出生于广东肇庆,童年时期,在11年间辗转八地求生存。1949年,他赴香港求学。“念完初中之后就没钱念书了,就去学做木匠。”邓文中回忆,他靠自学学完高中课程,考取香港珠海学院。

1959年,邓文中以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赴德留学,1965年,毕业于德国达姆城工科大学,获工程博士学位。1979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邓文中以外籍桥梁专家身份被邀请回国考察。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100余座桥梁的设计工作,这些桥梁遍布世界五大洲,多项工程创造过世界桥梁之最。

他笑说,小时候搬家多,经常是还没听懂老师讲的是什么,就又要搬家了,所以自学成了他学习经历中很重要的部分。邓文中希望自己工作到120岁,而能够一直工作下去,是因为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和鼓励,让他能够安心地、开心地工作。

邓文中院士还记得初次到访重庆的情景:“我第一次到重庆是1985年,当时就觉得重庆很漂亮,有山有水,如果做桥应该可以做得很漂亮,所以我喜欢这个城市。”就这样,他见证着重庆一步一步成为“中国桥都”,其中有20多座跨江大桥的设计,出自邓文中院士和同事之手。

分享会上,邓文中院士向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赠送了重庆东水门长江大桥的精美桥模,方东平回赠了清华大学文创清华园的模型。邓文中院士与新华出版社社长匡乐成还向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赠送了《桥缘》。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新华出版社、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林同棪国际(中国),部分行业机构、协会以及企业的专家学者、嘉宾参加了分享会。

责任编辑:李茜

华龙网记者 董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