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史巨著《傅德岷文集》出版,见证傅德岷先生登高涉远的人生历程-华龙网

重庆文史巨著《傅德岷文集》出版,见证傅德岷先生登高涉远的人生历程

2024-05-05 21:41:49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听新闻

四编,12册,570万字,这是近期出版的《傅德岷文集》的体量,也是这位重庆学者勤奋治学的见证。

近日,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庆工商大学联合打造,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教授作总序的《傅德岷文集》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该文集收录了傅德岷先生的主要著述,约570万字,分为理论、史著、创作、文论四编,共12册(不含编撰、编纂的著作),全面展现了傅德岷先生的学术成就。这部文集中收录的作品诞生前后有何故事?文集的出版有何意义?11月8日,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傅德岷、周勇和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院长刘德奉。

历经艰辛创作《散文艺术论》

“劳动的汗水导引着我逐渐迈进散文艺术的殿堂”

傅德岷,四川崇州人,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他先后在西南师范大学、渝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中外散文、传统文化和川渝文史研究方面成就卓著,曾出版学术作品和编著作品6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2015年以来,傅德岷先生将珍藏的文学名家书信170余封560余页,自己的创作手稿94册2400多页等无偿捐赠给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这种无私奉献、赓续文化血脉的精神令人感佩。”刘德奉介绍,为了充分展示和传播这些文献史料,2019年,该院与重庆工商大学相关负责人协商,决定在认真整理傅德岷手稿和著作的基础上,共同出版《傅德岷文集》,集中展现傅德岷先生创造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硕果,这是打造文集的缘由。

11月8日,记者来到傅德岷位于渝北区的家中采访。门一打开,一位面目慈祥、戴着毛线帽、拄着拐杖的长者出现在记者面前,他便是傅德岷。先生虽已84岁高龄,但思维敏捷,回忆往事,仍历历在目。

走进温馨的书房,我们从《傅德岷文集》第一册,即1988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散文艺术论》谈起。

翻开《散文艺术论》,散文大家林非书写的序言映入眼帘:“这是一本探讨散文艺术相当全面的书,它既有从史的角度对各类散文所作的溯源,又有从理论角度对散文创作所作的阐述……他所建筑的这座散文艺术的博物馆,对有志于提高散文艺术造诣的读者来说,肯定是很有价值的。”

为建造这座“散文艺术的博物馆”,傅德岷花费了大量心血。“我酷爱散文,偶而也写点散文。作为系统地学习、研究散文,是上世纪80年代春天的事。”傅德岷回忆,当时他在西南师范大学(如今的西南大学前身之一)中文系任教,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系里进行教学改革,增开研究课程。

当年,傅德岷决定开设《散文艺术研究》课程。可是,当他学习了有关散文研究的文章后才发现,散文是一个尚未被充分开垦的广阔的原野,系统的、更深层次的理论著作几乎没有。究其原因,是因为研究散文涉及面宽、难度大。

“逆境往往是通向胜利的坦途。”傅德岷说,他开始在图书馆搜集资料,抄摘卡片。短短几年间,共搜集8本剪报资料,共计100多万字,制作卡片1000多张,“劳动的汗水导引着我逐渐迈进散文艺术的殿堂。”

1988年,《散文艺术论》正式出版,广受读者好评。著名散文家秦牧给作者来信说:“《散文艺术论》写作态度严谨,文笔甚好,论述也颇全面。”散文理论家郑明娳称赞该书为“傅氏理论”,评价该书为“中国大陆第一本为现代散文建构系统理论的专书”。

此后,傅德岷还合著《中国古代散文流变史稿》《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巴蜀散文史稿》,独著《外国散文流变史》(90万字)、《中外散文纵横论》等研究散文发展的图书。这些图书均收录在《傅德岷文集》之中。

历经30多年创作《魂荡华蓥》“我既感到偿还先辈心债的愉快,又感到面向光辉未来的激动”

《傅德岷文集》中,有一本书从创作到出版历经30多年。它就是华夏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小说《魂荡华蓥——“双枪老太婆”前传》。谈起这本书的创作,傅德岷的目光更加坚定,思绪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在西南师范学院求学期间。1958年10月,还在读大三的傅德岷被派往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参加文学十年献礼的工作。“领导安排我为陈联诗记录整理革命回忆录。”傅德岷说,陈联诗是华蓥山游击队的战士,传说中的“双枪老太婆”。她的丈夫廖玉璧是华蓥山游击队的队长,1935年被军阀杨森杀害,她怀着“孤儿寡母闹革命”的决心,一直在华蓥山区坚持革命斗争,直至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能为这样的革命老前辈记录整理回忆录,傅德岷感到无比荣幸。当时在献礼办公室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记录,三个多月的整理,傅德岷完成了陈联诗回忆录1935年以前的整理稿,共40多万字。1960年春天,傅德岷提前毕业留校,得知陈联诗生病的消息后,便到医院去看望她。“华蓥山牺性了那么多的同志,长期被诬为‘土匪’,你一定要把书写出来,为死去的同志鸣冤啊!”陈联诗紧紧握着傅德岷的手说。谆谆嘱托深深地震撼着傅德岷的心,他说:“放心吧!我一定记住你的话,完成你的心愿!”不久后,陈联诗逝世。1964年8月,傅德岷还曾去华蓥山作实地考察。此后十几年,创作中断。改革开放后,为了实现陈联诗的遗愿,傅德岷于1979年冬天、1980年春节期间和1981年冬天先后三次自费前往华蓥山区调查、采访。经过反复思考、酝酿和构思,傅德岷决定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手法,革命历史小说的形式,更真实、生动、广阔地展示那场悲壮感人的、极富传奇色彩的斗争业绩。“这本书与读者见面的1991年,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之时,我既感到偿还先辈心债的愉快,又感到面向光辉未来的激动。”傅德岷说,那时他已入党6年,“党一手把我这个出身贫寒的孩子培养成才,我有责任用文学作品的形式让读者心中激荡爱党爱国情感。”《魂荡华蓥》出版后,傅德岷还出版了纪实文学《砥柱中流——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金九主席在重庆》、长篇小说《脊梁——保路护国草莽英雄传奇》、传记文学《方志初祖•常璩》等图书,贯穿全书的都是家国情怀。

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他的道路值得称赞,赢得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尊敬”

作为重庆文史学界的前辈,傅德岷还和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有诸多交集。

2002年,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所著《重庆通史》出版时,傅德岷曾以《煌煌巨著开新元》一文鼓励后学在重庆史研究上砥砺前行。随后傅德岷创作《中流砥柱》时,得到了地方史研究会的许多支持;尔后,傅德岷与周勇还合作主编《重庆读本》《记忆重庆》等图书。

傅德岷坚持以历史为基础进行文学创作的品质给周勇留下深刻印象。周勇举例说,《砥柱中流——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金九主席在重庆》是傅德岷先生经过扎实采访、潜心钻研、苦心构想,历时3年创作完成的。他表示,《砥柱中流》以文学笔法再现和表现了韩国临时政府在重庆的活动,充分展现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对韩国人民的同情、支持和帮助,以及中韩两国人民深厚的战斗友谊。该书被译为韩文在韩国出版,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部《傅德岷文集》为我们展现了这位老学者登高涉远,负重自强,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的精神风貌和坚实步伐。他的道路就是党和人民要求的道路,值得称赞,赢得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尊敬。”周勇说,傅德岷先生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胸中有一股浩然正气,“如何做一个学者,他为后辈树立了榜样。”

“傅德岷先生成长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巴山蜀水,深耕于散文这片沃土,对散文有深入研究。此番《傅德岷文集》出版,不仅是傅德岷先生个人的学术呈现,也是散文研究领域成果的集中放送。”刘德奉说,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将收藏、利用好《傅德岷文集》,并适时召开《傅德岷文集》研讨会。

责任编辑:陈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