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
华龙网讯(许义丽 张园源)还记得高中语文课本戏剧单元中的经典话剧《雷雨》吗?它被称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5月5日,“周朴园”“蘩漪”等经典角色“来到”重庆十一中大阅读活动现场,为近3000名师生再现经典。据了解,这些著名角色全部由十一中学生扮演,他们改编剧本,创新思路,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名篇名段。
当天,重庆十一中第十届“大阅读”活动节正式启动。今年以“十载回甘书香浸远”为主题,现场发布《当青春遇上经典》50本全科导向经典著作,同时开启学科阅读、班级阅读成果展示,大型情景剧展演等系列丰富活动。
13门学科+23名教师+50本全科导向著作
原创导读书目《青春经典2.0》升级首发
阅读经典,是叩响家国栋梁的成长之门。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拥有阅读经典的意识是重庆十一中“大阅读”活动坚持10年来不变的追求。
该课程从构建到发展,已经走过十载。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踏上经典阅读之旅,今年,学校将原创经典导读书目《我的青春经典》(2017年版)进行改编,升级为《当青春遇上经典》,从语文学科导向转向全学科导向,编写团队涵盖语、数、英等13个学科23名教师,精选50本经典著作,以经典导读形式推荐给学生。
“我们希望,此书能给学生有方向的引导,让那些经典书籍活色生香,更好地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踏上经典阅读之旅。”活动负责人、高二语文组组长金春介绍说。
据了解,十一中“大阅读”课程坚持动态延展、立体推进,分为导读、阅读、用读“三部曲”,《当青春遇上经典》便是第一部曲。每篇导读涵盖“启读经典”“评读经典”“趣读经典”三大板块,通过介绍核心概要,分享专家、学生感悟评论,挖掘书籍“有益”“有趣”内涵,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角色扮演+剧本创作+互动体验
“生本课堂”打破学科界限、着眼综合素养落地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美的历程》文物配对!将照片上的文物成功配对5个及以上,即可获得书签或贴纸一张!”“我们班推荐的是《边城》,这里可以品尝特色湘西美食,制作水拓团扇、明信片,欢迎同学们前来!”......
生本游园会无疑是十一中“大阅读”活动的一大亮点。各班同读一本书,通过“角色扮演与剧本创作、创意书签制作、阅读微电影创作”等方式留存阅读记忆,深化阅读成果。
十一中的生本课堂从选题到创作、讲授、演绎全部由学生一手打造。有以情景剧为形式的生物课堂,也有分组实验的化学课堂,还有多样社团带来的精彩课堂......生本课堂激活课堂生态,激发学生生命力,体现了学生的本体价值。
“十一中的‘大阅读’能让学生以阅读为媒介,感受各个学科的魅力。”翁雪梅是该校生物教师,更以学生身份深度参与过5年“大阅读”活动。从“组织者”到“指导者”的转变,让她对“大阅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渴望曾得到的“大阅读”滋养能进一步润泽自己的学生。
除了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长为本、以生动为本的生本课堂展示,本届“大阅读”活动还精心策划亲子阅读夜、教师阅读分享会、社区阅读接力、阅读马拉松等系列活动,让家庭和社区也充分参与“大阅读”,为学生打造校内外良好阅读氛围。
大目标+大范围+大时空+大媒介
打造适合每个学生成长的阅读“大格局”
十一中的“大阅读”之“大”,体现在大目标、大范围、大时空、大媒介等方面。从2014年构建“大阅读”课程体系以来,为促进大阅读活动常态化、特色化,学校每学年都会举办一次不同主题的“大阅读活动节”。从“青春作伴好读书”到“家国拾忆阅鉴未来”,阅读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空间多处化、时间多点化、反馈综合化,赢得社会美誉。
“在学校,同学们读的不仅是畅销书,不仅是学科延伸的书籍,更要读传统经典;不止触及文学,同时也拓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及自然科学。”据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高二年级主任高波介绍,在每周六节语文课中,学校会专门划出一节开设为图书馆课外阅读课和每周一课时的选修课。这些选修课内容涉及影视、文学、历史、哲学、地理、时事政治、古今中外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课程十分丰富。在课堂阅读之外,学校还广泛开辟线下阅读阵地,三五学生组成读书小组,同读喜欢的一本书。
校长李顺林表示,十一中“大阅读”活动强调将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为此,学校立足于各学科国家课程,开发各学科常态阅读课程,各学科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为目标,以课堂阅读教学为主阵地,在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营造师生社会共同阅读的大环境,为学生搭建起提升综合能力的阅读大舞台,满足学生在成长中的多元需求。
“站在十年这一里程碑式的新起点,学校将继续深化大阅读活动,进一步打造阅读特色品牌,进一步丰富阅读资源,优化阅读环境,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阅读服务。”李顺林说。
如今,读书已经成为十一中学子喜爱的生活方式,课外自由阅读蔚然成风,影响也扩大到家庭、社区,可见十年如一日坚持开展的“大阅读”活动卓有成效。期待更多的十一中学子在“大阅读”的滋养中,为青春赋能,给素养续航,让思想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