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下文艺评论的三个问题——在第五届重庆市基层文艺评论骨干培训班上的感想
2024-05-08 21:34:14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文/郭静
新质生产力下的AI创作问题、作品传播问题和人才培养问题,成为近期举办的第五届重庆市基层文艺评论骨干培训班热议三大话题。
新质生产力,是2024年以来最热关键词之一。一个新的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没有谁可以置身其外,包括文艺评论工作者和从业者。
AI创作,一场审美共识的冲突
人力资本对新质生产力的贡献在于创造力、创新性与个性张力。人工智能对文学艺术的冲击,一方面颠覆了对传统文学音视频表达方式的重新定义与细节识别,未来,“人工智能+”将成为创作常态模式;另一方面,涉及的文学艺术类工作,其精髓仍然在于体验、感受和体验感受后的想象建构,这是目前AI技术所不能企及的。因此,对于优质文艺评论而言,创作主体的觉知力是起点,好奇心是核心,创造力是终点。个性化表达强调体验与经验,这是培训班学员讨论共识之一。
AI技术在文艺评论领域的深度应用,一方面带来及时惊喜,时间短、成本低、效率高,将文章、视频成本化的结果就是“速食性”与“感观化”。同时另一方面,AI应用与人脑创造的区别在于社交有效沟通的情绪价值提供。情感的能动性及联结认同,赋能优质表达及文艺作品真正生命力。而人类社会的生命力正在于个体身体温度与情感链接,人工智能短期内不可能替代想象力、创造力与爱的能力。情感与感情,是生命力延续的永恒灵魂纽带,AI永远不可能创造,这是培训班学员讨论共识之二。
人的个性化文艺创作表达,尤其是批评类作品,可贵之处在于认知力的思想与思考,这是共识之三。AI创作缺点在什么地方?一是少个性,没有惊喜。算法、算力的数据分析整理如同既定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未知的不确定才能让人获得深层次审美感受,并产生深度愉悦。二是多完美,没有特点。囿于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的处理技术,模型可以作为创作助手,导致事实存在与AI生成事实,造成人类认识失调,眼见不一定为实。三是少深度,没有留白。人的表达具有无限主观性,深度思考哪怕是痛苦至极的感受,也会带来留白和空间美的感受。
当前,人与机器最大的不同就是主观能动性。一切观点论点背后都是创作者的决定和决策,包括意识形态。为什么人服务,为什么理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舆论引导,方向往往比叙述更重要。这是共识之四。
平台传播,短视频或成最强IP
据笔者了解,40个学员中,文字评论作品载体多倾向于传统纸媒与互联网官方媒体,音视频作品评论少,自媒体个人账号不多,利用率不高,文艺评论形态也较单一,渠道不够宽,导致影响力、传播力及社会应用不够。作为文艺评论作品的“推荐”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播形态的多元和传播平台的数量就决定了互联网传播力的强弱。而任何平台媒体作为载体,要解决的一定是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包括链接的速度、链接的次数和链接的黏度。
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占网民整体的91.5%。去中心化新媒体建设成为未来传播平台发展趋势。而文艺消费的圈层扩张也会导致关注度与社会传播力。可见,互联网作为主导舆论场的重要场域,新媒体中的短视频一定是未来5-10年内的新赛道,它更倾向于私域流量(场)和社交平台(链),以及个人账号。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从文字到读图到声音再到影像叠加的瞬间识别,劳动对象的变化,生产资料要素的增加,新媒体的精准投放,新技术的个性推送,新产品的推陈出新,人人参与流量变现成为常态,短视频会快速成为文艺评论产品IP打造的新产业链运营手段。因此,短视频评论产品的出圈就决定了社会效力的绝对增长值。
智慧时代,需要怎样的文艺批评人才
人才,是创造财富新能力的原始拥有者。人工智能时代,提高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关键是人才。在21世纪,人才第一、数据第二,算力第三。在文艺批评领域,新的创作方式倒逼“人才迭代”。
实事求是,不说假话。文艺评论的终极意义在于以针砭时弊为指针,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众生活为诉求,以文艺潮流、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人才为对象,最终促进文学艺术领域健康秩序良性发展。因此,要少讲“朋友圈”“人情事”,杜绝好人批评、红包批评,“不当马后炮、马屁精,要当马前卒”(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阳奎兴在培训班上授课指出),要立人品,塑文品,创优品。
数据应用,分析利导。新质生产力以科技为主要推动力,以“双创”为推动力赋能。2024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的通知,强调数字人才的基础性作用。数字时代的文艺评论,数字人才也不能缺席。面对数字经济供应链,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就是“生产”的对象。学会认知数字背后的民众需求,才是文艺创作者、评论者等一切新劳动者奋斗的目标。因此,不能闭门造车,要了解时势、回应现实;不能孤芳自赏,要走进民众、契入生活。而网络空间确定化的数据背后,就是点击率、阅读量和播放次数。因此,在算力时代,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回避大数据,否则,就是无效的文艺评论。
随机应变、信息辨识。人才是核心,技术变革带来用户习惯的改变。在及时表达和预备表达的同时,要具备信息素养素质。这里特别提及上文说到的短视频。新媒体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短视频是硬伤,碎片化是源头。人脑在基于模型分析和数据处理的算法创作中,更强调自我学习、深度思考并针对不同场景(对话、讲演、论坛等)及时分析判断问题,因此要学会筛选海量信息和辨别信息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我们要传达的是对真实世界文学艺术的理解并探究深层体系建构。
求新求知,锐意进取。新人、新知、新秀。文艺评论终究是服务国家文化建设的。事业的前进,现代文明的复兴和倡导,需要一代一代文艺工作者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年青就意味着朝气蓬勃、意气风发。4月14日“重庆新锐文艺评论工作坊”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双质’发展”(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段运冬在培训班上授课提出)又有了新鲜血液的持续注入。
结语
在多元主体多向传播的新质生产力下,文艺评论的下半场,优质作品的价值在于信息和观点的表达、传递、共情、反馈,和交锋、角逐、好奇、分享。最终,文学艺术永远“为人民大众服务”,文艺评论终究“人民来评”,包括大众评论与学院评论。
责任编辑:徐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