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困境·专评《我们终将要和世界握手言和》
近日、莉莉周观影团组织该团影友超前点映两场(首映)电影《我们终将要和世界握手言和》观影活动及导演见面会。映后,新人导演苑世超分享了他出品制作的这一部电影的心路历程与创作感悟,收获了许多影友的认同与共鸣,还得到了来自不少观众的真切想法与提议。杨济余教授进行了专业影评,社会心理学者谭刚强分享了观后感悟。
《时间意识流动中的和解》
世界文化与比较文化学者 杨济余
青年电影人苑世超编导并制作出品的这部电影出手不凡,令人耳目一新。国内还没有公映之前,《我们终将要和世界握手言和》率先在重庆试映,应该感谢编导对山城观众和莉莉周影迷的厚爱。
艺术作品好首先是因为想得好,这部电影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弥补或遮盖了技艺形式的某些不足。映后交流时,苑世超编导握住我的手说:“我被你的评点感动得泪眼昏花了。”我对他说:“那是因为我先被你的影片感动得热泪盈眶了。”艺术家如果没有用情感把自己淋透,就不可能淋湿观众。电影有很多种感动观众的方式。这部影片没有那些惯常的煽情卖惨,其鲜活澄澈的镜语、坦诚真挚的对白都确实触动人心。
人生异化——错位、失格、变相——疗救康复
影片主题可以简括为三部曲:人的异化——错位、失格、变相——疗救康复。
片前题记引用了现代文学之父卡夫卡名著《变形记》的开端:“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这句题词奠定了整个影片的基调——人的异化。
异化即不正常化——人之初的本相变成了现在的怪相。从伊甸园人类始祖亚当夏娃背离神意开始,直到今天,人的本相都处于异化状态而未能复原。你在镜中看到的自己就是异化很久的变相,所以你很想美化自己。
自我迷失与位距失调
中年焦虑的男主角,被工作和生活的双重高压碾轧挤兑得苦不堪言,突如其来的碰瓷遭遇使他精神几乎崩溃,自我迷失的他,在仰天长啸时因偶然凝望星空的浩瀚,受到天启而觉醒,从此,灵、魂、体联动转向——开始执着的终极追问:我是谁?追寻如何从头再来,回归人生本相常态。犹如穷途末路的画家梵高通过《星空》守望信仰、顿悟人生。男主角在事务主义的忙碌中迷失了自我,就像徐志摩的诗《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男主角的个人位距失调——位距非常拥挤。所谓位距拥挤,指个人独立自由空间狭窄——被各种外界重担挤压成可怜巴巴的“甲虫”,不由自主。调整个人位距拥挤的简单方法就是拉开外界物距人距,保有独立自主的个人空间,像朱自清先生那样——出门漫步观赏荷塘月色,借以拉开“位距”,摆脱或消解心绪不宁的骚动。虽然荷塘月色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朱自清最终无奈又重新走回心烦意乱的现实当中。但调适个人位距起码可以自洽缓解压力和痛感,使精神不至失常或崩溃。即使每天只留守一个小时自由放松的时空,这60分钟沙漏是男主角不可让渡的来之不易的宝贵自由时空。慢节奏的人生才能活得诗意盎然,避免成为事务主义的囚徒。乐山某餐饮店有副对联很有意思:“为名忙为利忙,忙中偷闲喝碗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打杯酒来”。
身心双重调适的重要性
身体疾病跟精神疾病——哪一个都非常可怕,哪一个都很难根治。影片中那个身体有病心灵健康的中年妇女,不经意地对身体健康心灵有病的中年男子进行了意料之外的心理治疗。当全世界的医生和患者都病入膏肓时,也许我们仰望星空,寻求救赎,复归自己的本相,才是治本康复的唯一路径。人类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曾因为仰望星空而跌落陷阱,被后人嘲笑好高骛远。但在我看来:宁肯不切实际地遇险遭难,也依然要高蹈远引——高空的老鹰比手里的麻雀也许更令人神往——泰勒斯不该被嘲笑而应受敬佩。
这部影片具有类型交叉电影的综合优势:写实的公路旅程片与虚拟的意识旅程片、散文式电影与哲理诗化电影、块茎式结构与线性章回结构杂糅。虚实相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男主角与各种角色之间的邂逅对话,可以读解为男主角与自己的过往境遇、未来出路、内心冲撞的潜对话。他跟身患绝症的中年妇女交谈、跟卖金鱼女店主的际遇、目睹胖男孩送奶糖给心仪女生所遭受的情感挫折,其实都可以看作主角(或许还有编导)审视反省的自我镜像。所有的对白话语和画外音引发灵魂共鸣和复调狂欢效果。
影片推荐一种自我心灵治疗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每天保有六十分钟(沙漏)独立自由时空,宣泄解压,放飞灵魂,发现并回归本真的自我。
善于聆听通灵者,放飞气球和自我,气球飞向天空象征灵魂回归家园。
影片通过模仿经典艺术作品来表达编导自己的哲思情愫,同时也向艺术前辈致敬。这是后现代艺术对“独创性”的新解——杂糅拼贴。按照好莱坞坏小子塔伦蒂诺导演的话说:千古文章一大抄,我就喜欢抄吴宇森、王家卫、斯科西斯的电影,拼贴组合就是抄,抄好了,就是我的作品。苑世超编导也通过这种后现代方式拍出了属于他自己风格的电影,可喜可贺。这部电影片头模仿卡夫卡小说《变形记》(1912);中年男女坐在长椅交流人生体验,模仿虚拟传记片《阿甘正传》(1994);男主角雨中伞舞的桥段戏仿世界排名第一的歌舞片《雨中曲》(1952);放飞风筝寻回自我的场域寓意戏仿阿富汗裔美籍名著改编电影《追风筝的人》(2007);影片结尾反复提到的“青鸟”意象,戏仿寻找幸福、自我疗救的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剧《青鸟》(1908);块茎式章回式意识流结构戏仿黑泽明的谢幕杰作《梦》(1990);影片还依稀能嗅出瑞典名导伯格曼《野草莓》(1957)的味道,体验到伊朗导演阿巴斯《樱桃的滋味》(1997)的东方神韵。这部影片借鉴整合众多名著名片桥段,强化了意蕴的张力,拓展了阐释的空间。影片点到即止,余味无穷,又传承了中华艺术擅长布白写意的诗化特征。
该片的许多细节很讲究艺术意味:胖男孩送心仪女生奶糖——甜蜜爱慕却被对方误读为害她患虫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爱者与被爱者的距离——爱的五种语言错位导致沟通受阻受挫,人类发生的主要悲剧大多是求之不得、适得其反。超市里那位花枝招展的收银女对男主角购买60分钟沙漏露出诡秘狡黠一笑——误会为性高潮延时;卖金鱼的姑娘在经验世界顿悟了超验的启示:鱼出游从容,能够在咫尺见方的玻璃缸中游出海阔天空的感觉,而且,人可以从只有七秒钟记忆的鱼学会“选择性健忘”的心理疗法。影片主角(也可以理解为编导)追溯至童年初心的“粉色犀牛”场面,别开生面地宕出了一个新主题——灵性女教师鼓舞了被嘲笑羞辱的小男孩的成就动机,美善爱心教育对于人格塑造和可能影响终身的儿童茁壮成长有多重要!当今中国日益严重的成年人心理疾患,绝大多数都可以追溯到幼年心理创伤的再度复发。写到这里,教师的职业敏感促使我再度大声疾呼鲁迅的呐喊:“救救孩子!”
这部影片我遗憾未能抵达认知制高点。东方传统文化(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津津乐道的所谓自我发现、自我觉悟、自我超越、自我疗救——包括儒学心学的“内在超越”“心外无物”、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人皆成佛”——这些“救世良方”“人生指南”其实都治标不治本。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自救,只能他救——正如你提着自己的头发离不开地面,除非有外在引力。没有源头活水,何来清清渠流?除了神人合一的信仰启悟,这世界和人类没有别的拯救或自救的任何可能。影片美中不足之处还有:语言表现手段(画外音、对白)的运用多于影像表现手段(构图、动态、镜语、影调),电影艺术不太适合过多的直接说教。主角之外的其他演员演技也显得比较稚嫩。
电影《我们终将要和世界握手言和》鼓励观众们跃跃欲试: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出书文,拍成影视,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艺术潜质去表达自己真实的人生感受,表达你对真善美爱的艺术追求。让我们大家都努力发现自我、尽量发掘自我潜能吧。
《走出“我执世界”,才能和演进的现实握手言和》
社会心理学者 谭刚强
早就听说:身处时代变革节点上的以新生代导演为主导的第六代人,是有着特别个性与视野的。或许是正因为如此,如果说第五代导演基于他们的成长史,更喜欢站在历史的肩头,对民族创伤进行审视和对于宏大命题的有所偏爱的话,第六代年轻的导演们,则更愿以自己作品所反映出来的集体意象,表现出了完全不同上一代导演们的创作意向。可以这样来叙述:如果说第五代偏好大,那么第六代则是痴迷小;如果说第五代强调集体,第六代则更愿关注个体;如果说第五代善于弘扬美,第六代则更愿意揭露这美丽背后所潜藏的黑暗和荒凉。不管是图景还是心灵,第六代都更愿意将自己的目光聚焦在大时代中的小人物身上。
近日由青年编导苑世超携带来重庆专供“莉莉周观影团”内部观摩征求意见的新片《我们终将要和世界握手言和》,就正是这样一部透视都市中活着的小人物心灵被挤压、被挣扎、被撕裂,求救赎、求释怀、求融洽的现实生活写实片。
《我们终将要和世界握手言和》这是一部正规故事片吗?应该说是的!因为它有电影创作的特殊表现手法,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结构、对白等。
这不是一部故事片吗?我以为也可以说不是!它只是一部典型的自我心理分析写实哲思片。它也是一部章节式结构的哲思型动感视觉片。故此,它无需更多的人物出场,无需更多的情景感动,无需更多的情节起伏……
影片中的主角行事轨迹,更多呈现的是今代中年人在城市化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在工作挤压、生活挤压、生态挤压后带来的极度“疲乏与倦怠、挣扎又撕裂”的感觉。亦就是在今代城市生活里,人,很容易陷入“我执的世界”中。而这一切都会在人际关系的现实相待中得到启悟。
影片似乎借用了意识流的精神分析形式。精神分析,通常有他者(专职心理分析师)、我者(自我)两种分析形式。本片则直接运用了我者(自我)这种分析形式。借助于人到中年的男主角在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逐渐变得厌倦并迷失自我的际遇,把一个疲惫的打工人,下班后精神游走的状态很真实地展现了出来。的确,对相当多在城市生活中奔波着的打工人来说,成天触碰着的总是规章、规定、规则、规律以及上司的聒噪、家人的念叨……当这些不绝于眼、不绝于耳、不绝于心的杂乱烦景、烦音、烦意堆积得越来越多时,如没有倾诉、倾听,没有宣泄、没有表达,没有转移、没有升华时,人是很容易在不经意中走向精神分裂的。
本片的中年人主角在觉察到自己接近“精神分裂”时,开始从人际际遇中的主管者、碰瓷者、保洁者、绝症者、摆摊者、教育者、成长者等近距离接触中来开始回观自我、省悟自我、释怀自我,最终,“因他懂黑暗,却使音乐响起。”
莉莉周映后交流时有人说,这是一部很有“脱力系”的创新影片。何谓“脱力系”?“脱力系”这个词是从日系动漫里面出来的,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当一个人体力耗尽再也无法承受地心引力的时候,就会……无力地瘫在那儿。这里借用“脱力系”的说法,是指一部作品就像摆脱了地心引力的限制,通过一些源于日常却充满荒诞主义的情节,没有实际意义的行为和对话,仿佛缺乏思维逻辑举止滑稽幼稚的孩童。与一般无厘头不同,脱力系作品常常带着一种无聊的认真,并实现了无聊和有趣的有机结合。如果深入探究,这些呈现放大和夸张的日常行为,背后却是整个时代大环境和社会变迁演进的反射,是一种另类的以小见大,往往这样扭曲现实般的撕裂感更能使人共情,或者说,现实也许更加荒诞。
在《我们终将要和世界握手言和》这部影片里,编导用了9个小故事来激引思考,有的很荒诞,有的很搞笑,有的很轻幽,有的很惆怅,有的很伤感,有的很意外,有的很唏嘘………在这些片段式的不同的故事里,男主角逐步递进,借助“意识流”般的自我精神分析,从迷失到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自己,最终丢弃了那个固化了的“我执”,找回了那个丢失已久的人性味浓浓的“我”。整个影片都在炫示一个中心: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即便遭遇到了因现实带来的挣扎与的撕裂感,也必须在心灵挤压的启悟中慢慢释怀,并终将与旧的自我分离,开始新的自我重塑。
其实,影片中主角的演进过程并不是一个偏狭的孤例。你只要认真观影,就会发现,影片所牵引的9个片段式思考,亦或是微信式微片段串合思考,都在构成现实中每一个个体的正在经历着的真实人生。影片中的他们,像极了现实困境中跋涉的我们,如一位观影者所说:一个别人眼中的自己和一个真实的自己,而这个真实的自己,实际上可能是你自己都不了解的自己。
正因为如此,整个片子看下来,看似荒诞、无聊,甚至有些沉闷,但实际却又被那些异常语境中的正常台词,荒诞又有些许怪癖的人物,无聊又有趣的情节,尤其是那9个片段中的牵引词,而又感到有些幽默、趣乐,及至不经意完全把自己代入到影视场景生活之中。
映后一位影友告诉说:“当他看到最后,看到男主角在看到辽阔的天空中那只自由翱翔却又显得毫不起眼的小小鸟,轻声的说出‘青鸟’两个字时,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像是被一拳重击,这哪里是一部电影,它明明就是一面镜子,镜子这面是沉溺于快节奏的物欲环境中,不停追逐的戴着面具的自己,镜子的另一面却是那个始终在大声呼唤着‘回来吧’的曾经最纯真的自己。”太真实的感悟,使他内心真是五味杂陈。
由此看来:这片子确实不同于我们过去看过的任何电影,似乎什么也没说,又似乎说出了今代人心灵分裂与拯救的所有。所以,我把它看作是今代中国第一部典型与纯正的心理分析与疗愈视觉形象片。
过去讲:工作着是美丽的。可如今,大部分人的感受都是:工作着是劳累的!是倦怠的!是疲乏的!是极易崩溃的!尤其在后疫情影响持续延展的时代,特别是在新经济遭遇塌陷和就业遭遇内卷的时代,人们怎样从工作的压力中抽身出来,履行让自己快乐起来的责任?已成为如今职场人一个无法回避的必选难题。
影片中的主题思想“我们终将要和世界握手言和”,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领悟。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种种挑战和困难,而与世界和解,就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同时也珍惜每一次的成长和收获。这种和解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勇敢面对,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我在想:编导一定是想通过这部影片的拍摄与上映,以使生活在世俗化加速变迁现实中的影众,能顺着影片开启的牵引,与他同道地意识到:在大变迁时代,与世界的和解其实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所需要的一种成长和蜕变。我们需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同时也需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影片用形象化的眺望“星空”的“意识流”牵引,让我们看到:我们都在拼命地与这个世界对抗。我们决不能被固化的“我执世界”封闭。我们一旦走出了“我执世界”,在行进旅途中,无论际遇怎样的外部环境,只要自己的初心不变,所有的无助、焦灼、痛苦、悲伤、哭泣、彷徨,最终都会融化于阳光之下。成长到最后,我们终将与家人、与同事、与社会和解。有心握手言和,时间会助力稀释痛苦,新的进程会有新的愉悦际遇。而生命,则会把生的希望又传递下去。世事给予了什么并不重要,上天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灵魂。而这,又正是生命的魅力所在。
这部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成功地触引起了影众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尤其是其中的音乐、画面和表演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音乐的旋律既感人又富有力量,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的挣扎。画面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也非常出色,将故事的情感和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员们的表演更是令人赞叹,他们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戏演绎得非常到位,让人能够深刻感受到角色的心路历程。
据导演说莉莉周这次点映是在国内首映,我相信这部电影在正式公映后,会成为诸多观众心中的经典之作,因为它不仅仅是社会加速演进时代的一部新出品电影,它更是历史演进新时代中启悟行进者人生、成长和和解的一部哲学诗篇。
(本文由莉莉周影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