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静音
2024年一季度“重庆好人” | 刘吉芬:执着陶艺60余载  烧旺“荣昌陶”

华龙网 吴礼霜

2024-05-14 15:07:30

听新闻
刘吉芬。重庆市委文明办供图
刘吉芬。重庆市委文明办供图

华龙网讯(记者 吴礼霜)虽患有听力残疾,但他身残志坚,60余年如一日专注制陶,成为重庆市荣昌区目前唯一一个掌握识矿、制泥、炼泥、配釉、制釉、拉坯、髹坯、雕花、刻花、烧成等一整套技艺的“全能王”。

他是刘吉芬,今年74岁。近日,2024年第一季度“重庆好人”榜单出炉,刘吉芬荣誉登榜。

重振荣昌陶

他放弃厂长职务回乡创业

“开窑啰!”伴随洪亮的声音,窑门缓缓打开,热气扑面而来。荣昌陶区级非遗传承人刘吉芬的工作室里,刘吉芬挪着步子,小心翼翼地将窑里精美的陶器悉数摆出,现场热火朝天。

刘吉芬出生于制陶世家,祖祖辈辈都在做荣昌陶器,似乎,制陶的技艺是刻在基因里的。他从小就喜欢玩泥巴,蹒跚学步时,他就能对泥巴捏、搓、揉、压、抹、按等,把泥土做成不同的形状。

幼年的一次意外,导致刘吉芬听力残疾。刘吉芬说,“做陶要静心,我的耳朵听不到更能坐得住。”13岁起,他就跟随父辈学习陶艺。长大后,他还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在贵州成立了工艺美术陶瓷厂。

上个世纪70年代,荣昌陶一度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政要,其产品大量出口欧美等十余个国家,被荣昌人称作“最能赚外汇的陶瓷”。然而,后来,许多荣昌陶国营大厂因国企改制等问题接连破产。至此,安富镇“窑火烧亮半边天”的盛世况景也悄然而逝。

“看到祖祖辈辈的事业就这么没落,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重振荣昌陶,1996年,刘吉芬毅然辞去贵州工艺美术陶瓷厂厂长职务回到荣昌,与亲戚开办了“安北陶器厂”。

从花瓶,到生活小摆件,再到酒瓶,办厂之初,刘吉芬先是生产各类产品并带到各个地方推销,来维持厂的经营,后又创办工作室,主攻荣昌陶的艺术设计与制作,开始做精品。

他说,在万家烟火气中诞生的荣昌陶,既可以长在百姓的柴米油盐中,也应该要长在精美的博古架上。

刘吉芬。重庆市委文明办供图
刘吉芬。重庆市委文明办供图

专注技艺传承

他带百余名徒弟“烧旺”荣昌陶

刘吉芬与时俱进,边做边学,不仅制陶卖陶,还不断精进技术,他将揉泥、制坯、晾坯、配釉、雕刻、烧窑等三十几道制作工艺烂熟于心,成为“全能王”。

但自我的成长并不是刘吉芬的终极目标。他认为,荣昌陶的“窑火”,只有在年轻人手中,才能越烧越旺。他立志要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他先后被重大等20余所大中专院校聘为陶艺导师,在高校普及和推广陶艺,教学授课5000余名学生,他还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到工作室免费体验陶器制作,创办的“馨海棠陶艺”工作室也对听障学生进行陶艺培训。

从刘吉芬这里,已经走出了上百名徒弟,其中有老师,大学生、陶艺爱好者、听力残疾人等。

刘吉芬的众多弟子成绩斐然,也多次荣获国家级、省市级陶艺奖项。刘吉芬培育区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及工艺美术师多达51位,8人成立陶艺工作室,他们成为荣昌陶非遗传承创新的新一代主力军。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一直以来,刘吉芬始终不忘安陶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为促进荣昌陶发展,他还创办了“重庆荣昌陶窑口博物馆”,日常推广荣昌陶文化。

刘吉芬。重庆市委文明办供图
刘吉芬。重庆市委文明办供图

61年来,刘吉芬的陶艺事业越发壮大,其陶艺作品也荣获“百花杯”“金凤凰”“大地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共计30余项。

“毕一生功,以兴荣昌陶”是刘吉芬一生的坚守。如今,刘吉芬仍坚持亲自烧制陶器,他相信——只要心怀制陶执念,历经千年沉淀的荣昌陶,定将燃烧出新的光彩。

责任编辑:李茜
附件下载:
热点推荐
评论(0)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