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有大为,传承荣光再出发
沐浴着春日暖阳,我终于踏上了援藏调研第一站:芒康县纳西乡小学。

民族教育有大为,传承荣光再出发

来源:华龙网2024-05-16

沐浴着春日暖阳,我终于踏上了援藏调研第一站:芒康县纳西乡小学。

一路上,心中满是对这所学校期盼。纳西乡小学虽然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但办学历史悠久,是西藏解放后创办的第二所公办小学,先后为国家培养了5000余名党政干部、医生、教师等栋梁之材,在自治区内享有盛誉。

汽车在蜿蜒崎岖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经过数小时的颠簸,我终于来到了纳西乡小学。

一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矗立在澜沧江边、雪山之下的现代化教学楼,“翻身楼”“解放楼”“感恩楼”……不仅诉说着学校悠久历史,也为孩子们从小播下了奋斗和感恩的种子,令人十分动容。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校园内荡漾,抬眼望去,一群穿着红蓝相间校服的孩子奔跑在操场内,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他们热情地向我挥手致意,到处都是活力四射、和谐团结的样子。

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我参观了学校。教室里,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课,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音乐室里,悠扬的琴声和孩子们清脆的歌声交织在一起,让我不禁驻足聆听并跟着附和起来。操场上,孩子们来回奔跑、嬉戏,尽情释放着他们无限的活力和朝气。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学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是民族团结之本,是民族地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在这里,学校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科学等国家规范课程,孩子们不仅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还要学习藏语、藏族舞蹈、音乐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学好规范课程的同时,更让孩子们明白藏族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多彩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教育,不仅展示了浓郁的文化自信,更蕴含着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我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斯郎格登,昌都市芒康县纳西乡加达村布顶卡组人,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在高二时一度面临辍学。

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汪凯,时任芒康县旅游局副局长(现就职于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事业发展中心)。2013年年底,按照组织安排,汪凯赴斯郎格登所在的芒康县纳西乡加达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

通过一次党员大会,汪凯认识了村民扎西尼玛——斯郎格登的父亲。因扎西尼玛身体不是太好,家中农活基本上靠妻子承担,同时有5个孩子在上学,家庭情况比较困难。了解到斯郎格登家境后,汪凯伸出了援手,他鼓励斯郎格登要胸怀远大的理想,还利用闲暇时间无偿帮他补习功课,为他上学提供经济支持,帮助斯郎格登和他的妹妹们完成大学学习。斯郎格登在大学期间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志愿活动,帮助其他少数民族同学进步,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使者。

在斯郎格登的带动下,他的大妹妹扎西白姆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斯郎格登的家庭是当地一个极普通的藏族家庭,斯郎格登家里先后走出了五位大学生,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在当地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成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充分体现了“榜样”力量在民族地区的强大示范效应。培养一名大学生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有时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命运,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和一座座桥梁,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三交”和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

时代的步伐不断向前,每一批援藏干部的任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唯一不变的是,培“进步”之根、铸“团结”之魂的使命任务,让民族地区的孩子们成为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我们教育援藏人责任旁贷。

夕阳缓缓西沉,我即将踏上归程。孩子们的笑脸、老师的辛勤、学校的和谐……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我相信,在这片充满爱与希望的土地上,正是像汪凯这样的干部无私帮助下,纳西乡小学这样的民族学校才能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像纳西乡小学一样的名校脱颖而出,为藏区社会主义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可靠接班人。

想到这里,我倍感荣幸,教育事业无比光荣,又来到了充满希望、大有可为的芒康县,未来努力的方向也更加明晰:促进学校软硬件设施改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发挥“大思政课”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步一个脚印,一茬接着一茬,为芒康教育留下属于我们这一棒的奋斗足迹!

文/郑小忠 王正森

分享
新浪微博

民族教育有大为,传承荣光再出发

2024-05-16 20:54:32 来源:

沐浴着春日暖阳,我终于踏上了援藏调研第一站:芒康县纳西乡小学。

一路上,心中满是对这所学校期盼。纳西乡小学虽然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但办学历史悠久,是西藏解放后创办的第二所公办小学,先后为国家培养了5000余名党政干部、医生、教师等栋梁之材,在自治区内享有盛誉。

汽车在蜿蜒崎岖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经过数小时的颠簸,我终于来到了纳西乡小学。

一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矗立在澜沧江边、雪山之下的现代化教学楼,“翻身楼”“解放楼”“感恩楼”……不仅诉说着学校悠久历史,也为孩子们从小播下了奋斗和感恩的种子,令人十分动容。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校园内荡漾,抬眼望去,一群穿着红蓝相间校服的孩子奔跑在操场内,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他们热情地向我挥手致意,到处都是活力四射、和谐团结的样子。

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我参观了学校。教室里,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课,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音乐室里,悠扬的琴声和孩子们清脆的歌声交织在一起,让我不禁驻足聆听并跟着附和起来。操场上,孩子们来回奔跑、嬉戏,尽情释放着他们无限的活力和朝气。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学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是民族团结之本,是民族地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在这里,学校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科学等国家规范课程,孩子们不仅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还要学习藏语、藏族舞蹈、音乐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学好规范课程的同时,更让孩子们明白藏族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多彩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教育,不仅展示了浓郁的文化自信,更蕴含着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我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斯郎格登,昌都市芒康县纳西乡加达村布顶卡组人,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在高二时一度面临辍学。

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汪凯,时任芒康县旅游局副局长(现就职于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事业发展中心)。2013年年底,按照组织安排,汪凯赴斯郎格登所在的芒康县纳西乡加达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

通过一次党员大会,汪凯认识了村民扎西尼玛——斯郎格登的父亲。因扎西尼玛身体不是太好,家中农活基本上靠妻子承担,同时有5个孩子在上学,家庭情况比较困难。了解到斯郎格登家境后,汪凯伸出了援手,他鼓励斯郎格登要胸怀远大的理想,还利用闲暇时间无偿帮他补习功课,为他上学提供经济支持,帮助斯郎格登和他的妹妹们完成大学学习。斯郎格登在大学期间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志愿活动,帮助其他少数民族同学进步,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使者。

在斯郎格登的带动下,他的大妹妹扎西白姆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斯郎格登的家庭是当地一个极普通的藏族家庭,斯郎格登家里先后走出了五位大学生,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在当地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成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充分体现了“榜样”力量在民族地区的强大示范效应。培养一名大学生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有时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命运,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和一座座桥梁,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三交”和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

时代的步伐不断向前,每一批援藏干部的任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唯一不变的是,培“进步”之根、铸“团结”之魂的使命任务,让民族地区的孩子们成为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我们教育援藏人责任旁贷。

夕阳缓缓西沉,我即将踏上归程。孩子们的笑脸、老师的辛勤、学校的和谐……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我相信,在这片充满爱与希望的土地上,正是像汪凯这样的干部无私帮助下,纳西乡小学这样的民族学校才能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像纳西乡小学一样的名校脱颖而出,为藏区社会主义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可靠接班人。

想到这里,我倍感荣幸,教育事业无比光荣,又来到了充满希望、大有可为的芒康县,未来努力的方向也更加明晰:促进学校软硬件设施改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发挥“大思政课”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步一个脚印,一茬接着一茬,为芒康教育留下属于我们这一棒的奋斗足迹!

文/郑小忠 王正森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王景行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