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珍贵文物占比50%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新版《壮丽三峡》展厅对外开放
2024-05-17 19:57:34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华龙网讯(记者 吴礼霜)长江三峡,山川雄奇壮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多姿多彩。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改陈焕新后的《壮丽三峡》展厅将正式对外开放,生动展现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

《壮丽三峡》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代表性展览。自2005年开馆以来,常年对外开放,一直深受观众喜爱,年接待观众超200万人次。期间,于2012年曾进行过一次改陈。针对展示内容的学术研究日渐深入,新时代陈列手段日新月异,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2023年1月,三峡博物馆再次启动改陈工作。
新展将以“中国的三峡、世界的三峡”的视角构建展陈体系。展示内容紧扣“壮丽”二字,以“自然奇观”“历史长卷”“人文古迹”三大部分为基本构架,打造自然、人文内容兼具的综合性全场景式展览。

展览主要依托文物(标本)叙事,系统构建三峡文化故事线。序厅中,蓄水前在瞿塘峡切割瀑石、黑石组成长长的廊道,复原了“天开一线、峡张一门”的壮丽景观。三峡奇绝——滟滪堆,承载了历代文人敬畏山水的情怀,一代诗圣杜甫的《滟滪堆》堪称展览的导览词。
在“自然奇观”部分,大型三维数字展项“三峡形成”将让观众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延伸到顶层的天幕配合主屏画面显示三峡代表性的气候特征“巫山云雨”“巴山夜雨”“雾都重庆”等。50件珍贵动植物标本展示三峡生态环境状况,凸显人地和谐的大河文明特征。

在“历史长卷”部分,通过文物,展示巫山猿人翻开东亚两百万年人类史的新篇章;讲述大溪文化与仰韶文化交相辉映;对比巴、蜀、楚文化的异同;描绘三峡儿女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为中国统一过程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再现“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的长江“黄金廊道”盛景。气势磅礴的纤夫雕塑群与100年前川江号子的原音相组合,展现了三峡先民适应环境,砥砺前行的进取精神。
在“人文古迹”部分,将文物、图片、数字项目进行有机组合,通过地面文物古迹的内在文化信息,揭开三峡儿女的内心世界。他们崇尚英雄、寄情山水、和谐包容。涂山寺、黄陵庙、张飞庙,承载了人们对历史英雄的敬仰;白帝城、点易洞、三游洞留下了无数文人的足迹,也抒发了他们的万丈豪情;巍巍神女峰早已被赋予了浓烈的人文色彩,代表了神秘而浪漫的巫文化,其内涵也有着与世界大河文明的诸多共性。
尾厅的天然塔(模型)寄托了三峡儿女的乡愁,表达了古人“壮文峰”“镇水患”的美好愿景,也彰显了他们“以人为之力,行天然之事”的生态理念。最后以“高峡平湖、大江东去”大屏播放为展览做靓丽的收尾。

整个展览共使用文物展品321件/套(703单件),其中一级文物37件/套,二级文物27件/套,三级文物93件/套。珍贵文物占比约50%,展品更新率达60%。馆藏十大镇馆之宝中的六件汇集在本展厅,分别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巫山猿人下颌骨化石、商代三羊铜尊、战国铜虎钮錞于、战国铜鸟形尊、汉代偏将军金印、汉代景云碑。

其中,巫山猿人左下颌骨化石于1985年发现于巫山龙骨坡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三羊铜尊是巴人在商文化强烈影响下的一件自制重器,是迄今所见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铜容器,1980年出土于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畔的李家滩;战国虎纽錞于是战国晚期巴人作品。钮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以白虎图腾装饰,其通体完整,音质优良,被誉为“錞于王”。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馆藏文物的展出,改陈焕新的《壮丽三峡》与新展《三峡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展》还采用了大型三维数字展项、数字化展柜、电子互动展陈方式等多媒体技术,将珍贵文物“活灵活现”地展现。数字技术的赋能,让展陈方式可以更深入、更直接地突出文物内涵,打造沉浸式展览效果、丰富个性化体验,令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推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当代表达。
责任编辑:邵煜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