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际博物馆日 | 什么是好的博物馆教育
2024-05-18 07:05:04 来源: 文汇报 听新闻
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如约而至。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重点强调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为何将“教育”作为关键词?什么是好的博物馆教育?国内的博物馆教育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在哪些方面有待调整提升?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大学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与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带来了他们的思考。
不要在快速发展中迷失自我
记者: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设置有何深意?体现了怎样的行业趋势?
安来顺:国际博物馆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于1977年发起并创立,1992年起每年都有一个主题。这是首次在主题关键词中出现“教育”和“研究”,意在提醒博物馆界不要在快速发展中迷失自我。我们现在身处大变革时代,越是变化,越是要强调和坚守最基本的功能。
当然,这不意味着守旧,而且还要不断创新。2020年以来,每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都会支持一个或一组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2024年呼吁博物馆从引领发展方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变革博物馆自身三个维度,参与和贡献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博物馆发展不仅仅是专业内部问题,同时要积极应对各种变化,应对经济、文化等多个议题。
郑奕:今年是国际博协33年来首次将“教育”和“研究”列为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作为两大核心功能,教育和研究对于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发挥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国际博协期望与联合国共同缔造充满活力与希望的世界,今年的关注点就包括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四:优质教育——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博物馆提供的独一无二、基于实物的教育,是其他社会教育机构所不具备的资源和优势。
博物馆教育的首要使命是文化传承
记者:近年来,博物馆教育越来越受关注,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在表述博物馆的三大目的时将教育放在了第一个。究竟什么是好的博物馆教育?
安来顺:首先我想强调一点,博物馆的三大核心功能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并不存在哪个比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教育、研究、保护,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成就,缺一不可。它们指向博物馆共同的目标: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
好的博物馆教育,先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博物馆教育的首要使命是文化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具体而言,涵盖四个方面:第一,作为非正式的教育,博物馆教育应当融入国民整体教育中,与学校正式教育等其他教育类型密切合作互动。第二,博物馆应充分利用博物馆教育的自主选择性、情感性、感知性、变革性等特性,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去思考、探索。事实上,不少人的科学家、历史学家的梦想,就是小时候参观博物馆建立的。第三,适时切换立场,从站在机构的角度切换到受众的角度,从博物馆立足自身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到观众学习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内容。第四,与时俱进地吸收现代教育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中调动学习者各方面的智慧和能力。
郑奕:博物馆教育或教育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得基于展览发展“展教结合”。事实上,大部分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展览相关,而展览本身也是最典型的教育产品。一方面,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局限于观众的实地参观阶段,也包括参观前和参观后两个阶段,因此从三阶段角度、从广度上进行一体化规划与实施。并且三阶段活动缺一不可,需循序渐进、要富有针对性地开展。另一方面,参观博物馆是最基本和普遍的教育活动,博物馆应充分把握并有效利用观众在馆内的逗留时间,为他们呈现精彩、难忘并有意义的博物馆之旅。
警惕娱乐至上,文教结合大有可为
记者:从全球范围来看,国内的博物馆教育处于什么水平?在哪些方面有待调整提升?
安来顺: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博物馆的教育是走在前列的,这与我们博物馆固有的传统有关。从1905年张謇创办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开始,启迪民智就被看成博物馆首要的使命,近代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博物馆也是隶属于教育系统的。
如今,我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展览和文化项目重视观众体验,这是非常可喜的发展,但要警惕娱乐至上的苗头。比如,有些刻意打造的网红“打卡点”和“事件”,其历史、艺术和文化含量确实堪忧,而个别博物馆情境中上演的Cosplay,也让人对其文化品位产生质疑。博物馆应该也必须是寓教于乐的,但这些娱乐本身是否有益,要看其是否为博物馆增加了文化价值,因为博物馆更重要的职责是引导和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风尚。
郑奕:近十年来,我国博物馆教育大发展。从数量上,2022年我国博物馆举办线下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推出线上教育活动4万余场。从质量上,我们越来越注重从分众化、一体化、衍生化等角度来策划和实施教育活动。
在我国,中小学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当然整体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博物馆对中小学的教育供给亟待常态化、对等化。研学旅行是博物馆进一步与中小学教育结合的契机。一大问题是,很多我们以为的所谓“研学游”名不副实。更重要的是,博物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其实还很有限。但毋庸置疑,它是新时代一种新型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形式以及文教结合形式,这方面的创新探索大有可为。
文汇报记者 李婷 范家乐
责任编辑:徐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