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光荣之城,赓续红色血脉,“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成果陆续发布-华龙网

书写光荣之城,赓续红色血脉,“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成果陆续发布

2024-05-20 08:23:33 来源: 文汇客户端 听新闻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有着可持续发掘的红色资源富矿,具有鲜明的红色文化底色,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沛养料。赓续红色血脉,为这座光荣之城著书立传,“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成果正持续“上新”。

近期,上海将发布“以史言志 培根铸魂”——“龙华英烈画传系列丛书”、《人间清白——首届中央监察委“龙华四烈士”》等系列阅读推荐活动。《荆火:1933-1935年中共上海中央局研究》等新作陆续推出。与此同时,《新时代非凡十年的上海答卷》《上海对外开放的历程与经验研究》《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支援中的上海样本》《“记联”和左翼新闻运动》《“教联”和左翼教育运动》《“社联”与左翼社会科学运动》等研究著作预计今年年内面世,为红色之城再续荣光厚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传承英烈精神,从“小我”到“大我”的跨越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时候,上海人最爱去郊外看桃花,摘几枝映山红回来插在瓶里,放在窗前,映一片街角巷尾的春意。但1927年春天的上海街头,少了明媚的春色,少了灿烂的笑脸,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的阴霾里。”——《人间清白》开篇,令人重返历史现场。作品展现出党在极端严峻恶劣环境下,探索开拓纪检监察工作的奋斗历程,也凸显革命先驱们对党绝对忠诚的本色、克己奉公的高尚精神和临危受命的风骨气节。

龙华作为党的纪检监察战线革命先驱英勇就义地之一,中共五大成立的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10名成员中,副主席杨匏安、委员张佐臣、委员许白昊及候补委员杨培生4人牺牲于此。“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像一柄利剑映射着熠熠赤光,树立起不朽的丰碑。”作家杨绣丽通过纪实文学形式,以“革命晨曦、光明启程”“浦江怒潮、烽火铁骨”“监察志士、青春壮歌”“回到上海、血染龙华”四部分,串起“龙华四烈士”主线,采用多声部记叙手法呈现先辈奋斗人生。

从此前《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到新作《人间清白》,有时为了一两张佐证当时革命参与人员的材料,杨绣丽需辗转再三才能看到原件。“两部作品都是在总体性资料收集和酝酿基础上创作的,最考验的地方在于‘如何写’。”她有感而发:红色主题书写不是概念理念先行,而是写作面向的全新拓展,是“小我”向“大我”,内在世界向广阔天地的巨大跨越。

“龙华英烈画传系列丛书”第二辑则以1931年牺牲于上海龙华的“左联五烈士”为传主,按照英烈生平脉络,选取重要历史事件,配以反映历史背景、延伸相关阅读的丰富图片,以图文并茂方式叙写龙华英烈们在风雨如晦中坚守理想,在筚路蓝缕中践行初心、披肝沥胆的无畏与力量。

回望红色历史,英烈先辈的鲜活身影在一部部作品中留下深刻印记。恰如《白纸红字》作者、长期关注搜集左联事迹的作家程小莹所说:“这座城市的底蕴和历史的传承,在百年以来以一颗红色种子的形式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历史,里面有无数可敬可爱又充满个性的人物,也有对于城市的认同感。”

让红色故事持续“圈粉”,形成阅读新风尚

做好主题出版,是时代赋予沪上出版工作者的使命,不竭的红色文化滋养也为“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工程提供了丰富养分与素材宝库。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近五年前“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中心在该社挂牌成立,并同步启动“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工程,为传播好红色文化、擦亮“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名片、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作出了积极贡献。比如,以“守正”为立足点,推出了“红色起点”“红色足迹”系列等有口碑、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精品读物,孵化了一批有特色的红色文化优质IP。

“要让红色故事可敬可信、红色文化可亲可感,应使红色主题出版物成为讲好红色故事的重要载体。”他谈到,学习读书会、行知读书会等常态化阅读文化活动平台、直播和音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红色文创产品开发,都扩大了红色主题出版覆盖面,助力形成红色阅读新风尚,为红色故事持续“圈粉”,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新场域。

即将亮相上海红色文化季的重要新书还有不少。比如《“教联”与左翼教育运动》首次系统整理上海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发展历程,发掘出相关原始档案资料,对“教联”纲领与章程、组织架构、主要活动、重点人物及解散时间等进行考证梳理,勾勒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左翼教育界,以组建教育社团、培养进步分子等形式,反对旧教育,推行“新兴教育”的历史进程。

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引领20世纪30年代上海左翼新闻运动的核心力量。囿于资料匮乏,长期以来“记联”领域鲜有学者问津。《“记联”与左翼新闻运动》立足史料挖掘整理,尽可能完整还原组织架构和盟员信息,力图呈现“记联”成立、发展和解散过程,总结“记联”及其盟员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探索经验,为当下提供历史镜鉴。

文汇记者 许旸

责任编辑:陈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