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教育管理学校:构建“六贯通”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华龙网

重庆教育管理学校:构建“六贯通”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2024-05-21 17:07:54 来源: 华龙网 听新闻

“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成为当前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工作。在此过程中,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贯通评价成为衔接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主线与依据。面对职业教育多元化的“中-高”、“高-本”、“中-本”等多元化的贯通评价方式,面对中职、高职和职本三个教育阶段不同的培养定位与目标,面对学生在贯通培养中面临的从未成年人低龄化到成年人的心智和心理转变,重庆教育管理学校充分关注对上下段院校学生贯通培养的准入考察,从制度设计、贯通条件、实施办法、结果应用等视角构建一个促进不同阶段评价衔接的长效机制。

一、十年笃行:一体化人才培养“六贯通”新举

(一)贯通体制机制设计。在体制机制层面,重庆教育管理学校与高职院校、职本院校共同建立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和机制,就各项贯通培养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对贯通培养专业的申报、招生、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管理以及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规范,为职业教育贯通专业人才培养确定了制度框架。在具体操作层面,学校成立“贯通培养”领导及工作小组,发挥领导及工作小组的咨询、审议、监督和指导职能。领导及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对有关“贯通培养”教学的指导思想、政策规划、重大改革举措等事项提出建设性意见。具体教学管理工作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牵头全面负责,教务处负责对日常教学的组织实施、质量跟踪与控制,完成人才培养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

(二)贯通培养方案编制。着眼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与贯通培养的要求,学校与贯通校共同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每年定期组织职业教育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集中研讨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统筹安排教学计划、课程选择、实习实训、考试评价、质量监控等环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面向为基础,学校从三个维度鼓励各专业依据不同学段人才培养的重点,进行课程体系的进阶设计。维度一是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逻辑起点,要包括以下步骤:分析职业岗位(群)→解构工作内容→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开发贯通评价核心岗位能力指标→开发分层次评价核心岗位能力指标→评价反馈,持续改进。在此设计进程中,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与职业人成长与发展规律始终作为重要参考因素贯通其中。维度二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逻辑起点,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分析职业岗位(群)→解构工作内容→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岗位群的可行动领域→开发贯通评价的核心工作过程组→构建分层次的核心工作过程组评价指标→评价反馈,持续改进,在此设计进程中,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与职业人成长与发展规律始终作为重要参考因素贯通其中。维度三是以产品生命周期为逻辑起点,主要包括以下步骤:考察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确定产品设计到生产的环节与过程→分析典型工作环节与过程→确定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开发贯通评价的核心能力模块及标准→构建分层次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评价反馈,持续改进。在此设计进程中,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与职业人成长与发展规律始终作为重要参考因素贯通其中。

(三)贯通课程体系构建。学校牵头组织贯通校以及合作专业对接的龙头企业,共同研究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要求,以学生技能“进阶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按照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共同制定职业教育有序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主要涵盖了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素质拓展模块课程五大模块。学校与贯通校一起,按照“整体设计、分段递进”的思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技能训练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承接与延续的关系。同时根据职业教育贯通培养要求,统筹设计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路径,融等级证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内容于课程教学内容之中,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课程内容循序渐进,避免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机械重复,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递进性。

(四)贯通培养实施过程。学校与贯通校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共同研究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保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有序衔接,确保课程教学质量。共建课程群教学团队,共同研讨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训环节,面向企业实际问题,融入企业真实项目,采用案例化引导方式,让教学更加贴近真实工作场景,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此外,学校通过与重庆教育管理学校深度合作办学,贯通教学资源,通过共享师资队伍,积极探索建立贯通不同学段学校、合作企业共同参与的师资协同研训机制,共建共享高水平结构化“双师”队伍。近两年,学校与贯通培养校共同开展教师培训6次,每学期初共同职业教育教师线上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每学期中共同开展职业教育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培训,每学期末共同开展职业教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培训。校际协同定期就“贯通培养”系列具体问题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就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学任务、课程建设、资源开发、课程教学等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探讨和交流。此外,学校与贯通校共享校内实训资源与巴南区公共实训中心、长安汽车等校外实训基地资源,打造“中职+高职+职本+企业”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贯通人才培养质量。

(五)贯通培养评价模式。学校通过派遣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等赴贯通校随机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教学检查、组织评教评学等途径,建立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馈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实行质量监控前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引入贯通专业的校外专业带头人、相关产业行家里手等“第三方评估”,根据中职、高职、职本三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职业素养对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对学生进行跟踪式评价,实现了评价模式的衔接与递进。教师根据评价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变对学生传统的评价模式,如专业技能课程“变考试为展示”。同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反馈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体系是否全面与系统,为教学质量测评提供全面而详实的依据,同时也为不同学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确立提供依据。

(六)贯通教研项目研究。基于贯通培养的重点与难点,学校与贯通校,以教研项目为平台,以教务处、学生处、二级教学单位等为依托,孵化申报教研项目。2021年立项重庆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类型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贯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研究”,2022年立项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技项目“基于学生发展追踪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贯通评价平台研究”,并基于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孵化了多个研究项目与研究成果,其中1篇学术论文获“重庆市第三届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优秀论文”一等奖。基于教研项目的平台搭建,通过广泛开展课题调研,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评价体系与技术平台,在类型教育视域下侧重于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增值评价研究,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建构科学的评价指标,开发实用的评价工具与技术平台。

二、守正创新,固化贯通培养成果成效

(一)推动一体化培养模式落地创新。学院从职校学生成长发展视角出发,一体化设计学生的人才培养路径,对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使职业教育不同学段学生突破了升学的“天花板”,为学生开辟了向上成长的渠道,回应了广大学生及家长迫切希望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要求。通过“六贯通”,立足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理清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的层次、定位和目标,建构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的梯度体系,形成人才贯通培养的管理机制。

(二)构建畅通的办学主体合作机制。学院通过贯通体制机制设计及多元化沟通交流渠道,建立了畅通的办学主体合作机制。校际共同组建教学管理团队,共同组建教学研究团队,采取线上或线下模式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探讨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课堂教学、课程思政、学生评价,共同开展公开示范课、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在教学、教研和培训活动中加强职业教育教师交流沟通,互促共学,提升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团队能力水平,为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通过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拓宽了职校生源的成长发展渠道,提升了办学吸引力。综合对近年来学校中职生源高质量就业的统计数据、贯通高职段与职本段生源招生人数、获奖(省部级以上技术技能与素质教育成果)占比的统计分析,职校生源学生成长发展态势良好,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入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了办学影响力与办学美誉度。

(四)孵化成果集成创新。以职业教育“六贯通”为抓手,以畅通的办学主体合作机制为沟通渠道,以科研教研项目为研究平台,学校以中职段为起点,以深度合作的高职段学校为核心,协同了多家贯通职本校,孵化了一支结构型一体化管理师资队伍。针对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不断探索和实践,共同开发电子商务等贯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重庆市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了参考模板。校际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团队成功申报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课题5个,重庆市教委组织咨政论文评比获奖6篇,典型案例获奖3个,助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文/杨璐 胡仲胜)

责任编辑:何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