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集群迭代 助力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自2010年“国十条”颁布以来,沙坪坝区学前教育发展迅速,近六年新增公办园48所,学位近2万个。新建园急需快速成长、民办普惠质量不高、园际办园水平参差不齐、指导力量不足……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为实现“扩资源”“提质量”同步发展,沙坪坝区走上了从传统集团化向多元集群化迭代升级,助力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集群发展1.0:“同一法人型”集团
2014年,新建园多、新任教师多,管理人才少、教学骨干少,幼儿园园所文化、管理机制很难短期建立,新园号召力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沙坪坝区以“总园+分园”的组建形式开启“同一法人型”集团办学模式。有总园支持,新建分园很快厘清发展路径,获得更高起点、更好发展平台,很快得到社会认同。
发展短板:同一法人型集团管理模式多采用“强复制”模式,分园相对缺少个性。一定程度稀释总园人才资源,且辐射对象有限,区域内大量二三级或处于办园质量谷底的幼儿园仍旧低位运行。
集群发展2.0:“品牌输出型”集团
为增加辐射面,沙坪坝区在“同一法人型”的基础上组建“品牌输出型”教育集团。领军幼儿园园长为首席园长,成员幼儿园法人资格不变、管理体制不变、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各园所既有统一性,又因地制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发展短板:一是全区近200所幼儿园,仍然不能全覆盖。二是成员园需求不完全一致,领军园的辐射引领无法完全满足成员园需要。
集群发展3.0:“多元并进型”集群
“多元并进型”集群,即在扩大“同一法人型”“品牌输出型”规模的基础上,又增加网格化管理集群和项目式发展集群。形成四种集群模式并存的发展样态,全覆盖并细化幼儿园提质管理,打破园所多样化发展需求瓶颈。
网格化集群将全区所有公民办幼儿园按地域划分为12个单元,每个网格单元在优秀园长中选拔事务组长和业务组长各一名,以兼职形式分别负责指导集群各园园务工作和保教工作。“双组长制”网格化集群的特点是:全面覆盖,协同治理。
项目化集群则是以推动专项工作为目标的发展集群。目前,全区项目式发展集群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协作发展项目集群。每个集群由1所领衔园+N所协作园组成,聚焦当前保育教育中共同关注的话题,开展为期2年的协同研究。研究结束后,面向全区交流分享研究的过程、成果及体会。协作发展项目集群的特点是:志同道合,协同研究。
第二类,幼小衔接研修集群。将全区所有小学、幼儿园按划片入学范围划分为17个共同体,共同体内研究力最强的小学、幼儿园分别为正副组长单位。通过开展联合教研、申报专项课题、举办专题家长课堂等,共同破解幼小衔接难题。幼小衔接研修集群的特点是:学段融通,科学衔接。
第三类,自主游戏改革集群。40所区级试点园,分别指导3-5所幼儿园,形成40个小微共同体,带动全区所有幼儿园就自主游戏的环境准备、时间保障、回溯性备课等内容进行反思、改革。自主游戏改革集群的特点是:小组抱团,深度实践。
历经十年的集群迭代,沙坪坝区学前教育实现了区域治理、园务管理、园本教研和实践能力的“四个提升”。
区域治理效能提升。“双组长制”网格化集群,在教委和近200所幼儿园之间,增加了管理力量,在安全督查、食堂管理、规范保教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传达、监督、指导作用,使学前教育治理效能实现了“两减一升”,即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减少了管理人员的数量,提升了信息传递的精准度。
园务管理水平提升。网格化集群组长走进薄弱园,开展园务管理“一对一”指导,促进了园长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一是提升了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解读能力,二是提升幼儿园发展目标的规划能力,三是提升了管理制度的研制能力,四是提升园所文化的培育能力。逐步培养一支懂教育、会管理的园长队伍。
园本教研质量提升。各类集群内的协同教研,推动园本教研提质,主要表现在:通过轮流主持集群教研活动、展示园本教研现场、评选教研先进等方式,使教研组长队伍更具专业性。通过变教研内容由组长单位提前设计为保教实践问题当月征集,使教研内容更有针对性。幼小跨段教研、集群间联合教研,增加了不同地域、学段的教师交流机会,使互动信息更具丰富性。
保教实践能力提升。项目化集群研修的主题明确,指向教师保教实践中的“三力提升”。三类集群协同并进,使同一所幼儿园的教师与不同集群的教研同伴一起开展研讨活动,提升了教师的“协作力”。集群中的“幼儿园自评指标研制”“回溯性备课展示”等选题研修及常态化案例分享,提升了教师的“反思力”。自主游戏改革联盟开展的体验式教研,倡导教师研究游戏材料和幼儿游戏行为,提升了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发展的“支持力”。
从单一样态集团到复合型优质集群,从少数公办园参与到全域公民办园集体卷入,集群迭代为沙坪坝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近年来,沙坪坝区学前教育获评国家级、市级基础教育成果奖和教育部优秀案例,学前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孩子们在家门口上优质普惠园的愿望正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