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区:多维发力 提质增效 全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近年来,璧山区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实现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让老百姓从“有园上”到“上好园”,从“学位难求”到“家门口上优质园”的期盼逐步变为现实。
扩容+提质,扩充普惠优质资源
大力加强公办园建设。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重庆市璧山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璧山府办发〔2022〕17号),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并优先建设,列入了本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序推进幼儿园建设。二是兼顾薄弱环节。全区所有镇街设有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其中,云平、龙江、会兴和来龙等地根据学位需求设置了学校附设幼儿园,满足了边远农村适龄幼儿季节性入园需求,充分发挥公办园“兜底线”作用。近三年,全区新增公办幼儿园10所,新增公办学位2890个,改善了10余所薄弱条件幼儿园办学条件,城乡教育实现了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全力支持普惠园发展。一是加强认定管理。制定印发《璧山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管理办法》,通过购买服务、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鼓励民办园提供普惠服务,并明确普惠性民办园保教费收费标准不高于同质公办园的1.5倍。二是完善经费保障。建立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机制,按照公办幼儿园不低于500元/年/生,普惠性民办园不低于600元/年/生标准,足额拨付普惠性民办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三是推动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公民办幼儿园联合教研和教师全员培训,切实提高民办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截至目前,全区先后认定普惠性民办园75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1.99%,有效保障绝大多数幼儿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四是“精细化”管理提级。全区幼儿园党组织覆盖率100%,工作覆盖率100%。
强力推进配套园整治。一是规范配套园建设使用。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与首期建设的居民住宅区“五同步”政策。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相关问题的通知》,对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使用做了明确,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完成率达到100%。二是加大小区配套幼儿园经费投入。积极向上争取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预留装修和改扩建资金,多形式扩大公办和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达标+优师,强化普惠优质保障
一是坚持资格达标。把好用人入口关,要求新进园长、专任教师、保育员等均需具备相应任职资格,目前全区教师资格证持证率已提升至93.12%。
二是强化保障水平。对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和民办幼儿园教师,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通过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等方式,解决好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农村集体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问题。目前,普惠性幼儿园教职工均实现保险和五险一金缴纳。同时,探索实施员额教师招聘政策,2020年以来新增员额幼儿教师51名,计划逐步解决公办园教师总量不足、在编比例偏低和队伍稳定性差水平低的问题,促进公办园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突出能力提升。大力开展“党建引领 师德师风治理”活动,在幼儿教师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等,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水平。设立专项培训经费,突出研训一体、全员参与,重点培养区域内名师名园长的课程领导能力、业务园长和骨干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保育员的一日生活组织和保育能力,近三年,累计培训幼儿教师2500余名,组织教师专业能力竞赛、优质课评选、园长论坛等20余场次,搭建了教师交流展示的平台,提升了幼儿教师队伍素质。
监管+指导,促进普惠优质管理
一是规范办园行为。严格执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全面推进依法办园、依法治园、自主管理,切实加强幼儿园审批、收费、招生、编班等行为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开展幼儿园名称规范清理整治工作,对全区幼儿园的教师指导用书和幼儿用书、幼儿读物进行彻底排查清理,严把思想关和质量关,彻底杜绝不规范教辅材料、幼儿读物进园。
二是强化督导评估。全面实施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专职督查与挂牌督导相结合,对全区各类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安全卫生、保育教育、教职工队伍、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有重点地定期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跟踪督促整改情况,确保整改到位。同时,建立了四年一轮全覆盖的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制度,对全区所有幼儿园开展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完成率100%。
三是健全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投入经费确保“三防”建设换档升级全面达标;建立健全幼儿园日常巡查制度、法治副园长制度等一些系列安全制度;建立了教育、公安等部门处置联动机制,切实保护幼儿安全。
四是加大社会监管力度。及时将向社会公布普惠性幼儿园名单、财政扶持经费及收费标准等,接受社会监督,督促普惠性幼儿园规范发展。
目前,璧山区各项政策都在积极推进完善落实中,面临扩大普惠、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多重发展任务,学前教育正在补短板、强保障、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创新,不懈努力,推动全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