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我在重庆住过半年,一直在寻找书写重庆的灵感
2024-05-27 06:17:57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听新闻
“来到重庆书城跟大家见面我特别高兴,因为很多年前,我刚工作时曾被派到重庆上过半年班,而且,当时我的工作地点和住处就在解放碑附近,没事儿我就会逛逛重庆书城。”5月26日下午,“马亲王”马伯庸携新书《食南之徒》亮相重庆书城读者见面会,一开场,他就笑眯眯地跟重庆读者“套起了近乎”。他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就是因为这份工作让我意识到,上班可能不适合我,后来呢我便渐渐走上了写作之路。”
《食南之徒》是马伯庸最新的历史小说,依然采用了“大时代+小人物”的惯用题材。不过,与《长安的荔枝》《两京十五日》等不同的是,这次回归“吃货”属性,讲述的是以小见大的“美食”故事。书中主角是汉代著名“吃货”使者唐蒙。一次偶然机会,唐蒙出使至食材丰富的南越国,由此开启一段美食之旅。书中还探讨了美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对于地图的认知,以至于美食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等的影响。
“这个故事也是我从小切口入手展开历史写作的实践。”马伯庸坦言,《食南之徒》的灵感来自两枚竹简。
这两枚竹简藏于广州南越王博物院。8年前,马伯庸在参观南越王博物院时,惊喜地发现了两枚出土于南越国宫署遗址的木简,上面记载了南越王宫枣树种植的信息,这些枣树不仅拥有各自的编号,而且记载了果实的数量,可谓是中国早期的“园林档案”。在接下来的8年,他每次去广州都会去南越王博物院看看这些木简,如同探访旧友。南越国展现出一种社会机制变化的复杂性,极为迷人。而木简所承载的信息也仿如一部通往古代的时光机,带他一路领略南越国的风光旖旎。最后,这两枚木简叠加后来从《史记》中偶遇的唐蒙与枸酱的故事,最终成就了这部《食南之徒》。“或许是写美食的缘故,这次写作过程一点儿都不觉得苦。”他笑道。
熟悉马伯庸的读者都知道,他以前的小说几乎都以历史探险、完成任务类型为主要设定,创作时如何完成逻辑的闭环对于作者是很大考验。但他却说,《食南之徒》写作过程中一直充满愉悦,“因为我本身就喜欢美食,很想尝试写美食题材,苦于一直都没有找到很好的切入点,这次我终于找到了书写美食这个题材的机会。”
《食南之徒》中,马伯庸以美食为故事主轴,展示了“吃货”主人公唐蒙如何从一个每天只想品尝天下美食的人,变成咬紧牙关用20多年修完一条路的人。马伯庸表示,如何勾勒唐蒙的成长过程以及性格变化,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要写美食,不能只写美食,据我观察,几乎所有关于美食的作品里,背后都会有人的故事。”
重庆的美食也是马伯庸人生记忆里印象深刻的部分。刚工作时在重庆生活那半年,他吃遍了解放碑附近的各种小摊,现在每次来到重庆,探索各种好吃的也是重要的日程。“那半年没闲着,除了吃吃喝喝,还去重庆的周边到处走了走,但我可能对重庆的了解还是很不够的,这也是我还没有认真动笔为重庆写点什么的原因。”
马伯庸表示,自己与重庆缘分匪浅,多年来,他一直持续关注着重庆,“这次来重庆,有位朋友送了我一本星球研究所的《什么是重庆》,我发现这本书介绍重庆的角度特别好,准备好好读读。我也一直在寻找书写重庆的灵感,找一个合适的小切口。我想我的写作并不是想象力好,而是基于大量的对于某个地方的了解、调研基础上,带来的偶然的灵感的爆发。我想我肯定会写重庆,但还要找机会多来体验,多吃点东西,吃嗨了或许就有灵感了。”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欣
责任编辑:陈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