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静音
宽仁 “医声”走向国际 重医附二院何松、周智航研究团队亮相美国消化疾病周

华龙网

2024-05-27 18:45:59

听新闻

华龙网讯 目前消化道疾病诊疗有哪些新技术、新发现? 5月18日至21日,美国消化疾病周(DDW)在美国华盛顿特区隆重举行。作为世界上肝病学、胃肠病学及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最负盛名的国际会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二院)消化内科何松教授、周智航副研究员团队受邀参会,并以2项口头汇报(Oral presentation)和2项壁报展示(Poster)的成果亮相DDW,让更多的国际同行看到了来自中国学者们的科研实力,受到了与会同行们的热烈反馈与关注。

重医附二院消化内科参会团队。院方供图

会上,重医附二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副研究员周智航以“CPS1通过调节天冬氨酸代谢抑制肝细胞癌转移”为题进行了口头汇报。据悉,转移是肝细胞癌(HCC)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量研究表明,代谢重编程对肝癌的发展至关重要。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Carbamoyl phosphate synthase 1, CPS1)是正常肝细胞中含量最多的蛋白,是尿素循环第一步的限速酶,但其在HCC中的作用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围绕这一问题,何松、周智航团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CPS1可以通过调节天冬氨酸信号通路抑制HCC转移;随后,重医附二院在读博士周黎以“ERAL1通过m6A阅读器IGF2BP2下调NDUFV1,抑制肝癌细胞ATP合成和转移”进行了口头汇报,该研究主要围绕“线粒体代谢的改变与HCC的发生和转移间的关系”这一业界关心的问题,经过一系列实验揭示了肝癌细胞线粒体代谢和转移调控的新机制,有望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在最后两项壁报展示中,重医附二院在读硕士廖思绮以“Mito-LND和(E)-Akt inhibitor-IV:诱导肝细胞癌中内质网应激和活性氧积累的新型化合物”为题,通过高通量筛选联合体内外实验,全面展示了团队研究发现的两种新型可针对亲代及耐药HCC细胞的潜在药物——Mito-LND和(E)-Akt inhibitor-IV,有望为HCC患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与此同时,重医附二院主治医师、在站博士后唐琴以“核糖体蛋白RPS8和RPLP0促进肝细胞癌转移及其机制”为题,围绕核糖体蛋白在HCC中的作用尚不明确这一问题,团队通过研究表明RPLP0和RPS8的上调与HCC的不良预后和肿瘤进展密切相关。

周智航副研究员会上发言。院方供图
在读博士周黎会上发言。院方供图
在读硕士廖思绮壁报展示。院方供图
在站博士后唐琴壁报展示。院方供图

“很开心能带领团队参加这次学术盛会,而且能在国际同行面前进行口头汇报和壁报展示,这不仅是对我们重医附二院消化内科科研水平的一个高度认可,而且通过此次交流,我们也能更好地了解国际同行间的一些新技术、新成果,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我们在消化疾病方面的研究,为消化疾病患者探索更多的诊疗策略!” 说起这次参加美国消化疾病周的感受,重医附二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何松教授表示道。

据悉,重医附二院消化内科团队在梅浙川教授、何松教授、高建教授的带领下,长期致力于消化系统肿瘤转移、代谢重编和耐药机制的基础及应用研究,获评“重庆市消化系统肿瘤导师团队”。多年来,累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2项,获得总经费6000余万元;累计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160余篇,包括国际顶刊杂志《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IF:45.042)《Molecular Cancer》(IF:41.44)《Gastroenterology》(IF:33.883)《Signal Transductionand Targeted Therapy》(IF:13.439)《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IF:12.045)《Endoscopy》(IF:10.473)《Gastrointest Endoscopy》(IF:7.7);主编著作3本,参编著作5本。培养医学硕士300余名,博士50余名,博士后6名。

相关链接

研究团队介绍

何松,医学博士,重医附二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美国贝勒医学院访问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现任重庆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消化病学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早癌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GERD专委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静脉曲张专委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华肝脏病杂志》特邀编委和多个杂志的审稿专家。2009年10月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德州医学中心贝勒医学院分子病毒学与微生物学系,师从B.L.Slagle教授,从事乙肝病毒HBx蛋白与肝癌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带领科室围绕慢性肝病、消化道早癌及中晚期肿瘤和炎症性肠病等科研方向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2022年STEM全国排名第42名,列西南第2,重庆第1。科室在宽仁临床重点学科评估中排第6名,被列为二类学科。先后招收硕士、博士和博士后60余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子课题以及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 30余篇。

周智航,中共党员,现任重医附二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副研究员/主治医师,博士生导师,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脂糖代谢性疾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PI。先后获评2018北京市科技新星、2021“重庆市中青年高端医学人才”、202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宽仁英才-骨干人才”、2022“重庆市中青年高端医学人才工作室(循环肿瘤细胞研究室)”领衔专家、2023重庆医科大学“揭榜挂帅”重大科技人才项目、202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优秀人才奖、2024年重庆医科大学五四青年奖章。

现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消化病专委会生物样本库与转化医学学组组长、重庆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大数据委员会副组长、重庆市免疫学会肿瘤与代谢免疫专委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Molecular and Clinical Oncology编委、Cancer Screening and Prevention、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青年编委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杂志评审编辑。

重医附二院消化内科简介

重医附二院消化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市消化内镜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重庆市肝病治疗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中国食管胃静脉曲张诊治规范基地、重庆市消化内镜规范化诊疗技术培训基地、重庆市护理学会消化内镜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消化病药物)、重庆市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研究中心。经过40余年辛勤耕耘和不断创新,已发展成为医疗技术实力雄厚、临床服务能力和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位居西部领先行列的学科。

在“一院两区”体制下,消化内科两院区累计场地面积达8400余平方米,病房面积5200余平方米,消化内镜中心场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9间门诊诊室合计200余平方米,实验室场地面积500余平方米。病房开放床位166张,是重庆市规模最大的消化内科病房;消化内镜中心共25个操作间(含ERCP室),95条消化内镜,其中放大内镜18条,消化内镜中心的规模在重庆市位居前列。消化内科年门诊量10万余人次、年出院病人量5500余人次,年胃肠镜诊疗5万余人次。

消化内科在肝病晚期并发症综合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套扎及组织胶注射治疗、人工肝、BRTO、TIPS、TACE等)、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筛查和治疗、超级微创内镜技术(ERAT、NOTES技术)、胆胰疾病的内镜下治疗、消化血管介入微创、消化系统肿瘤及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其中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在重庆地区手术量最大、操作最为规范、综合水平最高,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消化内科年放大染色内镜检查量、年早癌ESD手术量和消化道肿瘤的早诊率已达西南地区领先水平。

(文/马甜 通讯员/何松)

责任编辑:马甜
附件下载:
热点推荐
评论(0)
分享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