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大会》见证中医正青春
2024-05-31 07:05:38 来源: 文汇报 听新闻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了展示中医药的自然智慧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出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中医药大会》,以丰富的视听元素呈现中医药的历史渊源、科学内涵和时代发展,创新传播中医药文化。
节目播出以来收获了海量好评和热烈反响。第一季收官之时,11期节目在全网触达42.6亿人次,全网多平台热搜上榜119次,累计在榜时长559小时;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24.9亿,其中主话题#中国中医药大会#阅读量12.6亿;微博、抖音、快手平台累计触达用户16.8亿人次,可谓在全网掀起“中医热”。
回首第一季节目,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评价其为“两创两翼的生动实践,传承创新的时代篇章”。在仝院士看来,中医药学来源于劳动人民实践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千百年来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中国中医药大会》借助真实案例逐一呈现研究成果,不仅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传达给观众,更将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前沿创新成果广泛传播开来,“兼具科学性与生动性,是医学科普工作的良好示范。它见证了——赓续数千年,中医正青春”。
“花式养生”的时代动感
中医,被古人称为“生生之学”,是一门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中国中医药大会》正是抓住“中医生活化”基调,让中医药从“跟西医相对的中国疾病医药学”这一狭义理解中挣脱出来,以更宽广的语境延展、深化属于现代中医药的精神内核。
一方面,节目从“治”到“养”,将表现重点集中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落地的生活趣味深度展现中医理念的“以人为本”:立春时品一盘辛甘的春韭、端午时佩一角清雅的香囊、重阳时温一壶纯酽的菊花酒、冬至时调一盏扶正的膏方,“四时养生”的民俗中留存着“治未病”的巧思哲理;白虎汤、小青龙汤等“神兽之方”不但守护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也蕴含着医易同源、和于术数的玄妙义理;情志疗法、芳香疗法等带来的美妙体验,不仅对于痼疾疗效显著,更能带来美容保健的附加效果……这些触类旁通、和谐统一的养生小妙招,为观众带来了干货满满的知识分享,也让鲜活有力的中医药智慧真正从典籍里走进了千家万户。
另一方面,节目重点聚焦青年群体,以新奇吸睛的医技、健身功法表演,配合“思想+技术+艺术”的创作理念,让极具风格的视听美学促动当代年轻人“血脉觉醒”,走上纵贯圆融的中医养生之路。“一指明秋毫”展示中,白发医者用手指能鉴别出堪比牙签落地的微小力量差异;从100个经方、上千种药材和使用剂量中找出错误的技能比拼,过程虽短却扣人心弦;“蒙眼拼骨”“摸诊寻人”等辨症绝活,展现了中医骨伤科在现代临床中的神奇之处。还有结合了多种国潮、科技元素的八段锦、五禽戏,充满动感活力的养生棒棒操……这些结构精妙的创意秀,以场景化表达,把传承数千年的诊疗技艺转译为可看、可感、可叹的现代故事,用充满时代动感的表达,将中医药文化中的前沿成果和人文思考艺术化地呈现在荧屏上。
追根溯源的文化质感
“早挟长桑术,青囊不记年。”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评价:“《中国中医药大会》集结国医大师、中医药专家、文化学者,集中展现中医传世技法、创新成果、医理智慧,全景式呈现中医药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带领大众踏上了中华医药文明的寻源之旅。”
事实上,为了将中医药这一主题做厚,在《中国中医药大会》的叙事中,主创团队始终坚持以追根溯源、致敬经典作为节目主干。从“悬壶济世”的中医药典故设计出“数字药葫芦”的主题舞台符号,将千百年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千金方》《五十二病方》《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典籍中的智慧精华以可视化形式幻化呈现,于每一个细微之处具象化地提炼、诠释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等属于中国文化的根脉精髓,为世界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找到了独属于中医药的一扇窗口。
而为了将中医药这一宏大的主题做实、做细,第一季11期节目分别以中医之钥、古今有方、泽被婴孺、中华本草、益母春晖、未病先防、骨伤有术、针灸天下、备急有方、疫病有方、衷中参西的不同主题为引,分技法、病理、方剂、人群、创新等方面逐一回答着“何以中医药”这一根本之问。
正是在节目谨守文化质感的追问解码中,观众对中医药有了“知来处,明去处”的理解,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也显露出本真的面容——却原来“望闻问切无稀奇,妙由辩症;遵古炮制有神奥,灵在实践”。
文汇报记者 王彦
责任编辑:徐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