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
青春期是经历人生中巨变的时期,青少年向往自主独立而又胆怯不安,渴望理智成熟却又总被情绪左右,期待被他人认可而又敏感、时常怀疑自己。对父母来讲,如何在这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与青少年相处,亦需要智慧和技巧。
苗苗的母亲最近很苦恼,她发现孩子自上初中后仿佛变了个人,以前乖巧的“小棉袄”开始“叛逆”,脾气像“炸药包”,情绪说变就变,前一秒还喜笑颜开,和她说不了几句话,下一秒可能发脾气、摔东西,总是做家长不允许的事情,甚至还偷偷染了头发。
青春期通常是指12-18岁这个年龄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各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而心理发展速度则相对平稳,由此造成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特殊矛盾,使他们面临一系列心理危机。
首先,反抗心理是青春期孩子的普遍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于外界干预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随着青少年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快速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与情绪感知快速发展,对自己各个方面越来越关注,对人际关系有更多的需求,渴望被理解、尊重和接纳。
其次,由于青春期大脑各区域发育不平衡,而负责冲动控制与理性决策的前额叶皮质发育并不成熟,以及体内激素迅速的变化,使青少年情绪呈现不稳定的特点,呈现出两极性、爆发性,甚至冲动行为。此外,青少年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例如日渐增加的学业压力、家庭成员关系、同伴关系、网络传媒等。
父母需要理解青春期的特点与相应知识,保持良好亲子关系。尊重、理解孩子,而不是操控孩子、要求他们按家长的意愿行事,认真倾听、共情,理解孩子行为背后深层次的需求。“叛逆“行为的背后既是青少年生理成长和思维能力提高的表现,也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当我们以一种真诚、温和、自信、好奇、开放的态度对待他们时,情况就已经开始悄悄地发生转变。
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非常重要,正确接纳、表达、调节情绪,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想法,看到自己在教养中承受的压力,试着温柔地对待自己,留意自己的目标。尝试询问自己,如果我继续对孩子喊叫,将给我和孩子带来什么,这与我的初心是否一致?如果不这样,我还可以做些什么?例如,孩子答应收拾房间,父母下班回家发现孩子只是把桌子收拾了,其他地方依然乱糟糟的。父母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么长的时间你怎么只做了这点儿事情,你都干什么了?”然而需要意识到,这样的表达会加剧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孩子晚上可能一直生气,这与我们想让孩子学会收拾房间的初心是违背的。这时,父母需要停下来,接纳自己的不悦,带着你的感受和需要一起做深呼吸,帮助情绪逐渐舒缓。
学会以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1、描述具体的场景,告诉孩子是什么引发了你的反应,例如,“你昨天说晚上会十点睡觉,但我凌晨起夜时发现你在看手机”。2、清楚表达你的感受: “你这样睡眠不规律,我很担心” 。3、表达自己想要的和想拒绝的事,不要假设孩子知道你在想什么,“如果你告诉妈妈你发生了什么,我会少一些担心,也许可以给你更多支持。”协商用替代方案解决问题,可以降低要求,着眼于可行性。“如果你觉得十点睡觉太早,我们可以协商一个你觉得可行的时间。如果有困难,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此外,父母要充分看到青少年为此做出的努力,并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强化是值得推荐的行为策略,即当行为朝期望的方向发展时,及时给予奖励,进行强化,会引起该行为的增加。看到孩子已经做到的地方,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要对此表示肯定,并对之后的行为表示期待。例如,“你今天能把桌子收拾得这么干净,真是不错啊,我相信房间其他地方你也能收拾得这么好”。
面对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父母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孩子用各种方式表达情绪。帮助孩子看到情绪的过程性,待情绪消退、理智恢复时,再帮助他们合理地决策。切记不要在青少年情绪激烈的时候,给孩子讲道理、争吵、下命令、展现权威等。
最后,青少年情绪具有一定隐匿性,他们可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出于羞愧等原因将自己真实感受“藏”起来,这也给父母、老师对他们的早期情绪识别造成困扰。然而,根据最新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在我国6-16岁在校中小学生中,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7.5%,其中焦虑障碍患病率为4.7%,抑郁障碍患病率为3.0%。因此,当家长无法有效识别孩子是否有情绪行为问题时,应当主动求助于专业心理、精神卫生机构,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蒋字巧,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一科主治医师,三级心理咨询师,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从事精神科临床诊疗工作多年,曾于2022年在北大六院精神科进修。擅长青少年情绪障碍、神经症、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等治疗。